《大门口的陌生人》作者是美国“汉学三杰”之一的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思考模式:冲击—回应模式;
思考对象: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
时间段:1839~1861
冲击:三元里事件
1841年,滞留在广州城外的英军骚扰乡民,导致三元里地区聚众反抗,最后中国官府出面,解散了反抗的民众。
回应:
1、导致了广东地区团练的大规模兴起。
2、刺激出来一套激烈的反洋人主义。
3、促成了广东地区的反政府意识。
冲击:《南京条约》规定英人进入广州
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明文规定,广州应该对英国人和他们的家属开放,但是至于是否允许他们进城定居经商,却出现了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于当时翻译条件尚不完善,对于开放居住,和是否允许入城,中英双方在条约文字上认知不一致,也因此产生了冲突。
回应:反入城斗争
第一回合:1843年7月,耆英宣布广州城将对外开放,立马遭到大规模抵制,市民们张贴告示,宣誓要抵抗到底,到处都是民众请愿和集会游行。眼看苗头不对,耆英只好收回之前的指令,并告知当时的英国公使璞鼎查,民怨沸腾,广州城是进不来了。璞鼎查接受了这一现状,此后三年时间里,双方相安无事。
第二回合:1846年,德庇时爵士取代璞鼎查成为英国公使,他旧事重提,要求履行条约,进入广州城。耆英再次发布官方通告,宣布英国人将要进入广州。广州的民众贴出告示,明确表示,只要洋人进城一步,立即格杀勿论。广州城周边的乡村也被动员了起来。
耆英派了当时的广州知府,去和英方秘密谈判,不料,这个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愤怒的民众冲进了衙门和知府的住宅,焚烧了知府的官服,这场抗议最后演变为了一场全城的暴动。最后,广州知府被迫辞职,耆英也出面道歉,并和英国方面达成约定,将入城时间再向后推迟三年,推迟到1849年的4月。
第三回合: 1847年12月,有6名英国人在广州外的黄竹歧逗留被杀,公使德庇时极为震惊,他要求耆英严厉处置此事,耆英妥协了,他抓捕了15名村民,其中四人处斩,这一激烈的措施激起了整个广东地区的强烈反弹,地方上出现了动荡,引起了朝廷的担忧,耆英被道光皇帝革职,而由徐广缙接任两广总督。
第四回合: 徐广缙对英国人的强硬态度,再次激活了团练,得到了广大士绅的热烈拥护。原先已经停止的团练纷纷重建起来,比之从前,团练的范围也扩大了,原先团练还局限在农村,但现在,城市中的商人也慷慨解囊,集资兴办团练。在徐广缙的支持下,团练运动蓬勃发展,人多好办事,他向北京报告说,有10万人参与到团练中来。1849年,英国按照原先的约定,第三次提出了入城的要求,但是,徐广缙却在北京的支持下,以不能违背民心民意为由,表示了拒绝。英方再次进行了妥协,不过这一次,双方没有再约定一个新的入城日期。
外来入侵的长效影响:
1、华南社会权力结构的倒转
战争前,官员依靠地方士绅,也能控制地方士绅;
战争后,政府依赖士绅捐款维持,武装也要靠士绅的团练,士绅占了上风;
2、华南地区出现了剧烈的贫富分化
宗族控制的团练,扩大了宗族领导者的权威,华南社会在宗族这个层面上,开始出现经济分化;
3、广州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3.1、1847年商业危机,导致广州的外国商行濒临破产,大量货物积压;
3.2、《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的贸易地位下降,大量商业活动中止,参与者失业
结局:在征税与抗税的拉锯战中,广东爆发了红巾起义,政府彻底失去了它的权威。
冲击: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回应:从团练抵抗,到最后接纳了入侵者的统治
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财力不足,无法阻止有效抵抗;
2、1858年1月,英军进入广州,成立傀儡政府,对民众减税,禁止人口买卖,维持社会治安,成了混乱的华南地区,难得的平静之地;
3、1858年7月,广东团练总局围攻广州失败,在皇帝的旨意下,这个机构最终失势解散。
终局: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联军撤出了广州,把城市的控制权,重新还给了清政府。但是经历了反洋人运动、团练、红巾军叛乱、与英法联军合作的广州,早已不是20年前的广州了。曾经儒家文化看不起的蛮夷,也做了一回统治者,甚至还有点表现不俗,儒家的说教,失去了说服力;珠三角一带对陌生人的偏见,也削弱了许多。于此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的影响,开始出现在北方港口,甚至内陆地区,在外部世界的冲击之下,广州经历的抵抗、变化和合作,将会在那些地区重新上演。
解读 | 风炎,知名出版机构编辑,自由撰稿人。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