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

蝇王

00:00
27:44

流落荒岛的孩子们为何互相残杀?警示全人类的现代道德寓言。



听书笔记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巅峰。


小说的书名“蝇王”一词,来源于希伯来语,原意是“魔鬼”。小说讲的是一群男孩在一个海岛上的冒险故事,听起来很有浪漫色彩,然而,读完全书你就会明白,戈尔丁写的是一个有着警世意义的道德寓言 。

 

一、《蝇王》中的人物分成哪两个派别?


 故事发生在世界第三次大战期间,一架运输机在海上被击落,飞机上满载着一群英国男孩,他们落到了一个丛林繁茂的岛上。孩子们相继从飞机残骸里爬出来,然后走散了,飞行员也下落不明。孩子们分成了文明与野蛮两个派别,分别由拉尔夫和杰克领导。

 

文明派——

拉尔夫:身材匀称,相貌堂堂,凭借手中的螺号和民主投票确立了领导地位。在丛林面前,拉尔夫的心里燃烧着创造文明的热情。


佩吉:矮墩墩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个性冷静,热爱思考,在科学常识方面比其他孩子懂得多些,在小岛上扮演了一位类似知识分子和顾问的角色。


西蒙:一个气质偏于沉思的孩子,他仿佛跟自然界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扮演着一个通灵者的角色,像一位教士,甚至巫师,他能够接受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之外的信息。

 

野蛮派——

杰克合唱队领头人,少数派领袖,总想着征服自然,展现出跟文明相对抗的野蛮本能,是民选出的领袖拉尔夫的潜在威胁。他领导的野蛮派在狂热中误杀了西蒙。


罗杰:最凶狠的男孩,杰克的专职打手,害死佩吉的凶手。

 

二、为了在岛上生存,两个派别发生了怎样的冲突?


文明派:在佩吉的提议下,拉尔夫带领大家在山上收集木柴,佩吉用他的眼镜聚焦太阳光,生起了一堆火,作为求救信号。他们还搭建茅屋。


野蛮派:杰克对盖房子一点也不感兴趣,他觉得岛上有很多山洞,大家可以像动物一样住在里面。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是抓到一头野猪。

 

杰克的队伍打到了一头野猪,他们非常兴奋,晚上,他们把泥巴抹在脸上,围着火堆跳舞,却疏忽了山顶的火堆看护工作,当海平面上出现一艘船的时候,火正好灭了,这让岛上的孩子们失去了一次珍贵的获救机会。拉尔夫指责了他们,佩吉也指责杰克他们沉迷于打猎,不料杰克动手就打,打碎了佩吉的一块眼镜片。杰克周围还聚集起了一些好勇斗狠的孩子,他们不参与建设,整天打闹、追逐,互相比拼身体,其中一个最凶狠的男孩名叫罗杰,干脆就成了杰克的专职打手。

 

在岛上,拉尔夫和佩吉一直怀有扎根土地、建立文明社会的理想,但在危机之下,他们必须向海洋靠拢,他们期待营救者会从海上过来,认为海洋意味着长远利益。而杰克等人则一直陶醉在陆地上的资源、食物和美景这些眼前利益之中,哪怕是所谓的野兽,也没能让他们退却,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好胜之心,坚定了他们扎根陆地的信念。在他们看来,靠着采集和狩猎,就能获得全部的满足,甚至实现自己统治他人的野心。

 

三、“蝇王”到底是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杰克的人联手杀掉了野猪,他们享受着杀戮带来的血淋淋的乐趣。杰克亲手掏出内脏,又把猪头戳在一根木棍上,说这是献给野兽的祭品。

 

在这些人狂欢的时刻,西蒙偷偷地走开,回到丛林里,看到那个猪头就在自己眼前,真真切切的猪头,它的周围飞满了苍蝇,但脸上还挂着微笑。这个被苍蝇环绕的猪头,就是小说书名里的“蝇王”。蝇王说:没有人帮你的忙,这里只有我,我就是野兽。我是你的一部分,而且我与你密不可分。

 

蝇王说“我就是野兽”,其实是在暗示,野兽就存在于人心,人性之恶就存在于人心,正是它让事情演变到如此恶劣的地步。这是一个被野蛮和恶意占领的自然界,它逼迫那些心存善意的人同流合污。

 

拉尔夫和杰克动起手来。结果,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西蒙,死了;代表着理性与科学精神的佩吉,也死了。侥幸逃过追捕的拉尔夫,还没来得及伤心,就在树林里偶遇蝇王。拉尔夫拿起了一根木棍,狠狠地抽打这个猪头,直到猪头掉在地上碎成两半。

  

小说最后的这一部分,大多是从拉尔夫的角度描写其所见所闻。他孤身一人,能听到的都是野人的呼喊,看到的是凶险的丛林和燃烧的火焰,他的脚下经常被藤蔓绊住,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他浑身都是伤。大自然对他显示了无情的面目,时不时地,一个野人的影子在他面前晃过,不知从哪里会呼啸着飞来一把尖利的标枪。拉尔夫被困在了愤怒、恐惧、沮丧、伤心和疲惫之中,最后,他狼狈地逃到了海边,倒在地上,而追击者似乎就在身后不远的地方。

 

也许故事的结尾会让你有一点意外:拉尔夫得救了,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位海军军官,军官告诉他,他在军舰上看到岛上的火光,就过来了,他问道:“你们玩得挺开心哪?”于是,孩子们得救了,他们在小岛上的生存与较量也结束了。

 

四、《蝇王》 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平时不太会注意到那些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东西,比如道德、法律、习俗;我们也很少会想到,如果失去这些东西,让人类的动物本能释放出来,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蝇王》的故事,戈尔丁讲述了一个孤岛世界如何兴起了文明的曙光,又如何在野蛮和暴力之下迅速败落。

 

在谈到本书的创作时,戈尔丁说,他写《蝇王》,是试图把社会的缺点归结于人性的缺点。戈尔丁承认自己对人性一向持悲观态度,而这,跟他亲历二战的深切体验有关。1940年,戈尔丁应征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后来他参加了二战中的多次海战,并亲历了1944年解放法国的战斗。他亲眼目睹了法西斯的罪恶行径,目睹战后人们精神生活的失落和价值观念的崩溃,因此他相信:人类的一切灾难都是由人的邪恶本性造成的。

 

尽管在文明社会中,人的邪恶本性得到抑制,但是文明是脆弱的,正如《蝇王》中的拉尔夫所建立的文明,它根本无力控制邪恶本性的蔓延,最终反而被它所毁灭。在戈尔丁看来,人性经不起共同生活和时间的考验,只要人有私心,有野心,有自我膨胀的潜能,人性中的恶就一定会找到机会威胁民主的存在。而书中的三个正面人物拉尔夫、佩吉和西蒙,他们的聪明才智、仁慈和宽宏大量,反而不幸地削弱了他们抵抗邪恶的力量。

 

正如小说在译者序中所说,人类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但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见得比认真的悲观主义者更高明。


解读 | 云也退,专栏作家,记者,译者。著有《自由与爱之地》,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以及《忧思中国》等。

播音 | 张仲阳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sten2Live

    好听

  • 11111111_6a

    谢谢。

  • 无喜_沐晚

    好聽

  • 听友47447403

    人,人性,人………

  • vive_cccp

    近视眼镜不能聚焦阳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