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很多人提到说,为什么李清照在亡国的时候,没有写出那种爱国诗、抗金诗啊。我觉得这有点强人所难,因为她如果写那个东西也会显得很假,从传统的角色定位来讲,从来没有把这个责任放在女性身上,所以她当然可能痛恨胡虏,她的诗里也有这种部分,可是你会感觉到她的一种无依靠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大家如果读《金石录后序》会发现,李清照在丈夫死了以后,依靠的是她弟弟,还有她的妹婿,所以她其实一直依靠男性,因为她不可能自存。不是有一个强盗把她家挖了一个大洞,偷掉了一大堆东西吗?她明明知道那个强盗就是邻居,可她还是贴出了悬赏,说她愿意用钱再买回来。第二天,东西也就回来了,她觉得这些书籍、古本、珍本,钱都买不到,她也明明知道谁是偷盗,可她不敢去声张。在《金石录后序》里,能感受到她在文化散失时候的一种无奈,这种感觉好像比国破家亡还要悲痛,它是那个文化跟她自己所经营起来的美的世界的瓦解。
李清照的女性立场
当我们谈李清照的时候,恐怕一直要抓住一个东西,就是女性观点。因为在数千年的文化当中,其实没有多少女性观点。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今天的某些时候,都不一定有女性观点,什么叫做女性观点?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讨论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被责骂,说你为什么觉得女性一定要是这样子?比如说在一个社会里面,要强调两性平权的时候,女性被重视,往往就会认为她的服装、她的讲话、她的姿态、她的做事态度,都应该男性化,大家认为这才是两性平权。可是你看李清照的词,她没有忌讳女性的特征,女性的柔软、女性的委婉、女性的某种特殊的情思,她都在很直接地表现。
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女性观点,因为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族群来看,女性也是一个族群,不同的族群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构成美学上的一种宽度。我们假设一个女性写的词很好,可是如果和苏轼放在一起比较,意义并不见得很大,因为本来就有苏轼这样的男性诗人,可是我们缺乏的是女性的这个特别的部分。
我记得在讲美术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管仲姬,我特别看中她,她可以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写出“你侬我侬”这样类似今天流行的歌词,非常的女性化。她表达的不是什么伟大的志愿:“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里面思考的逻辑方式都非常女性化,而这一点才是我们今天还重视她的原因。她就是从很个人的女性情思去写。
如果你责备她说,你看岳飞死了,文天祥也死了,你的丈夫赵孟頫还在元朝做官,管仲姬还写“你侬我侬”,那就没有文学可谈了。其实文学不是那么单一的,文学里面有很多个人,每个人在某一个特殊环境里面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李清照在晚年写过的一首词里面提到,她觉得自己无法像花木兰那样上疆场,有一点无奈,可说的是实话。
数千年间,中国文化中很少有女性观点,男性文化对女性观点其实是非常恐惧,或者害怕的,像赵明诚、赵孟頫这样的男性毕竟很少。李清照其实在历史上是蛮受批评的,有一部分批评说,国家都亡了,她还不写表现国破家亡的词,不写“气吞万里如虎”那种慷慨激昂的句子。
关于李清照的遭遇,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拿出来说一说,就是后来被捏造出来的她改嫁张汝州的故事,对此胡适和一些学者做过考证。胡适他们这些人是了不起的,在五四运动的时候,他们非常反感这件事情。胡适首先提出来的观点是,改嫁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丈夫已经死掉,她为什么不可以改嫁?胡适考证到最后发现,李清照根本没有改嫁。这里面很好玩的地方是说,男性的文化里面,其实非常不喜欢李清照,所以就硬要给她造一个改嫁的故事出来。对于李清照改嫁的争议,大概是五四运动到三十年代文学史最大的公案。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到李清照并没有改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