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伟大的百部长篇小说之一, 不同背景的人能够互相融合吗?
听书笔记
《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发表于1924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被《时代》周刊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百部长篇小说之一,1984年,小说被大卫·里恩搬上银幕,成为奥斯卡影史上的一部名片。小说以英国殖民下的印度为背景,描写了三个英国人与印度人的交往恩怨,探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
三个英国人与印度人阿齐兹的友谊为何都没能成功?
三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摩尔夫人与阿齐兹的交往十分顺利,她对印度这个民族没有偏见和歧视,也能很自然地沉浸到印度教音乐之中,能诚心地把阿齐兹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不过,摩尔夫人主要是基于基督徒信仰而这样做的,而她后来也在山洞之行中被神秘力量所触动,产生了“万事空无”的虚无主义概念,因而离开了印度。而阿黛拉与阿齐兹交友,主要是出于好奇,而并没有平等交往的意识,她对阿齐兹的指控险些引发了一场民族冲突,不过她后来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菲尔丁是三人中与阿齐兹交往最深入的,他们的友谊看上去牢不可破,但是,菲尔丁依然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难题,那就是,他身处一个英国人和印度人存在种族对立的环境里,这种环境随时可能扭曲他和阿齐兹的友谊,使得友谊变成了他的负担。随着阿齐兹被抓捕、控告,当地的种族对立陡然激化,菲尔丁发现,自己夹在两边之间,英国人排斥他,印度人则在要求他表态,看他能否坚持之前的立场。菲尔丁和阿齐兹之间也由此产生了裂痕,最后他身心俱疲,只能黯然回国。
马拉巴山洞之行具有怎样的寓意?
马拉巴山洞似乎充满的神秘力量,让两位女士产生不适甚至幻觉,摩尔夫人产生了虚无感,不久便抑郁回国,阿黛拉则诬告阿齐兹性侵自己。福斯特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山洞用作一个隐喻,象征着他心中真正的印度民族文化,而英国人走进山洞,便意味着两种文化的撞击,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裂变。但是,阿黛拉之所以产生幻觉,仍是因殖民环境所致,她总能感觉到来自印度人一边的敌对情绪。所以,这起事件看似意外,实际上也是殖民的必然结果。
福斯特在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人文关怀?
福斯特用心刻画了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尤其是菲尔丁,那是福斯特自己的化身。他们不仅承载了英印友好的希望,更被寄托了超出英印关系之外的普遍意义:他们都拥有一种可贵的素质,就是试图超越自己所属的族群。一个人,倘若只能同自己族群内的人交往,只能依赖本族群来找到归属感,只能崇拜本族群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而对其他文化漠然不知,不管他有多大的才华,也是狭隘而残缺的;相反,迈出自己的族群,去倾听不同的语言,触碰不熟悉的文化,邀请陌生的东西进入自己的世界,才是一个人通往独立、自由与真理的必由之路。
解读 | 云也退
专栏作家,记者,译者。著有《自由与爱之地》,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以及《忧思中国》等。
播音 | 娜娜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
没有了?
迈出自己的族群,去倾听不同的语言,触碰不熟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