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位成功转型者的心法提炼,帮你重塑职业身份。
适听人群
想要转行的人
专业解读人
大锤。知名说书人,36氪特邀专栏作者,多家平台金牌讲师,自媒体人。
你将获得
● 你有过转行的经历吗?
● 为什么有些人一直想转行,却总是停留在想的阶段?
● 对于转行而言,大众有什么误区呢?
书中金句
● “自我创造是一段终身旅程。” 我们总要不断试错,熟悉不确定感,保持质疑,才能获得最大的职业安全感,或者说人生安全感。
● 别太计较你想做什么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和能为你的转换提供帮助的人。
● 到底什么样的人脉有助于职业转型? 格兰诺维特认为,既不在于这些人和我们关系的亲密度,也不在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而是在于一种可能性,即:别人认识我们所不认识的人,因此他们能够给我们提供不同的信息。
● 熟人、邻居或那些在同一领域工作的同事,很少能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因为他们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来源是相同的。
精华笔记
作者介绍
埃米尼亚·伊瓦拉: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女性心理学家,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之所以能当选,正是因为她在「职业角色转换」这个课题上的卓越贡献。
关于“转行”这个课题,作者特意对39位成功转型者做了跟踪调查和深度访谈。这些人不是刚入职场的菜鸟,而是处于职场生涯中期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平均年纪在四十岁左右,拥有了一定的职场积累,同时又处在职业生涯的瓶颈期。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转行?
根本症结:不安全感导致人们很难丢掉那些看似合理、但实则错误的信念。
假如一个人有三个选择,一是跳槽到一个新公司,继续做自己原来的工作;二是在熟悉的领域里调动一个岗位;三是转行,彻底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毫无疑问第三种情况最让人恐慌。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现在的工作是没法放弃的、没有万全的准备是无法成功的,这些顽固的信念让我们牢牢抓紧现状。
案例:溺水的女人无法丢掉石头的故事、采访者苏珊、哈里斯早期的心路历程。
解决药方:职业选择金字塔模型
职业选择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是职业、部门和行业这三个要素;第二层是动机、能力和价值观,在这个层次思考转行的人,比上一个层次要好一些,他们往往不会被具体的岗位和公司所束缚;第三层是从自我追求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作者最推崇的层次。
案例:采访者丹的职业转型之路
传统的转行方法有什么误区?
误区一:真实的自我
很多跃跃欲试的转型者觉得存在一个“真实自我”,在改变职业之前,务必要充分了解自己,通过反省和心理测试等手段,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发现这个真实自我,从而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顺利转型。
转行者在开始阶段,应该少去思考真实自我是什么,而是尽量去扩大“可能自我”的辐射范畴。
案例:采访者加里离职后探寻自我兴趣失败的故事。
误区二:向身边人求教
重塑新的职业身份时,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有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也许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本意是很想给你支持,但可惜的是,这些曾经亲密的关系网络,只会强化你想要摆脱掉的旧身份。
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有过相同经历、但并不在你熟人圈的人来做你的指引,他们的帮助才是转行者获得心理支持、开拓视野的最佳途径。
误区三:渴望一蹴而就
大多数人转行,都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轨迹往往很少是一帆风顺的,通常是进两步退一步,最终驻足的地方可能会让自己也大吃一惊。
案例:大学老师琼漫长的转行之路
如何重塑你的职业身份?
步骤一:创造试验机会
立即将至少一个“可能的自我”带入到现实中进行考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试错,试错是一个不断甄别“可能自我”的过程。
步骤二:改变自己原有的关系网络
职业身份不仅仅是由我们的工作内容决定,也由与我们共事的人决定。建立一个对自己转行有帮助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从三个原则以及寻找一位关键人物入手。
● 回避类我原则:避开那些跟自己成长经历、生活环境都比较类似的人,比如老乡、校友等等。
● 回避临我原则:避开跟自己属于同一个生活圈子的人,比如同行、同事等。
● 共同活动原则:可以多在活动中发展人际,比如学习培训和主题社群等等。
● 一个关键人物:寻找一位能够做你导师的关键人物,导师这类角色榜样能为你提供保护和缓冲。
步骤三:重新定义自己
你需要构建出一个转行故事,来为自己明确职业转型的意义,同时也告诉别人你的新身份,在这个故事里,最好有“顿悟时刻”和“机遇之窗”这两个要素。
顿悟时刻:触动自己转行的念头的重要节点;
机遇之窗:定转行以后,把握住的重要机;
案例:一位精神科医生转行做僧侣的前因后果。
策划编辑 | 纪余夫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播音 | 张煜
爱因斯坦能叫转行吗?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