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明朝从此灭亡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赵利剑。
今天这一讲我们要讲的内容是明朝的灭亡。和以前的诸多王朝一样,明朝直接亡于民变。而在历史上,导致大规模民变发生的原因,无非是天灾加人祸。
我们首先从明朝的“人祸”说起。明朝后期,各种社会问题已经积累得很严重了。我们在前边的学习中,已经提到过明朝中后期的皇帝普遍昏庸腐朽,极不称职,这就使得专制制度的弊端和黑暗暴露得非常明显。比如宦官专权、特务统治等等,政治乌烟瘴气,即便有少数像王阳明、张居正那样的能臣尽力挽救,也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除了政治腐朽之外,明朝的土地兼并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这方面,皇室家族是罪魁祸首。当时北京周围的皇庄数以百计,占地多少无法计算。那些宗室亲王侵占土地更是肆无忌惮。我们前边提过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明神宗没能把自己喜爱的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只能封为福王。为了补偿他,一次性就赐给他河南洛阳附近的土地四万顷(四百万亩),后来由于群臣的反对,才减为两万顷。而大量的农民无地少地,成为官僚地主土地上的雇农、佃农,还有很多成为流民。而那些勉强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又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
万历年间,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在辽东兴起,成为明朝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军费开支就给政府财政造成沉重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开始在正常的赋税之外,加派“辽饷”,后来到了崇祯年间,因为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民变,政府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又加派“剿饷”和“练饷”,这三项加派合称“三饷”。明朝正常的税收,每年大约为1460万两白银,而“三饷”合计达到1670万两白银,超过正赋二百多万两,无形之中,明朝民众的负担增加了一倍还多。人民负担的苛重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明朝的“天灾”。元明两代是气候异常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全球变冷,气温不断下降。尽管这一过程偶而会被短暂的回暖期所打破,但是总体上气温是明显下降的趋势。
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士利玛窦发现,一到冬天,华北的河流就全部结冰,无法通航,有时冰面上还能跑马车。如果说北方温度低是正常现象,当时南方也经常出现河湖在冬季冻结的现象。这其间最冷的时间段就是崇祯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629年—1643年)。严寒带来干燥少雨,明朝后期,史书中经常可见“赤地千里”的记载。
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往往是软弱而束手无策的。从万历末年到天启、崇祯两朝,中国北方几乎年年发生天灾,老百姓惨遭摧残。尤其是陕西地区,土地贫瘠,历来是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肆虐的地方。在万历四十八个年份中,有灾荒记载的占了二十五年。
崇祯元年(1628年),延安府发生严重旱灾,一年无雨,乃至草木枯焦。到了八九月间,人民已经以山间蓬草为食。到了十月以后,蓬草已经吃完,人民只好剥树皮为食。年终树皮又尽,人民竟然掘山中粘土而食,几天后就会腹胀下坠而死。甚至有“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在陕西安塞城西,有一处粪场,经常有养不活儿女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抛在那里,孩子们啼哭呼叫,惨不忍睹。人民走投无路,愤怒已极。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说: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为非作歹的享尽荣华,持斋行善的活活饿煞。老天爷,你年纪大。你不会作天,你塌了罢!悲愤情绪溢于言表,民变就此发生。陕西各地出现了多支起义军,后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在其中逐渐崭露头角。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为了糊口,他到本县驿站当马夫。后来明朝政府为了节省开支,把全国十分之三的驿站都裁撤了。陕西依靠驿站为生的驿卒特别多,被裁的驿卒失去生活来源,就有不少人加入了民变的队伍。其中也包括李自成。
明朝政府对待农民军,最初是采取“招抚”政策,但是那些接受了“招抚”的农民军依然无法解决生活问题,还有不少人被杀害,所以不得不再度起事,而且声势越来越大,逐渐从山西、陕西地区发展到河南、湖广、南直隶(今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形成全国性的大起义。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著名的农民军首领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共13家72营在河南荥阳大会,商讨作战方略。农民领袖共聚一堂商讨大计,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会后,农民军向明朝防守空虚的江淮地区发动进攻,一举攻破凤阳,焚毁明朝皇陵。明朝大为震动,崇祯皇帝急得在北京穿着孝服哭祭,从此加大对农民军的打击力度,使民变一度进入低潮。后来高迎祥战死,被推举为闯王的李自成也连吃败仗,藏匿在陕南商洛山中。明军集中力量打击张献忠部,张献忠诈降于明朝,后来再度起事,在南方流动作战,节节获胜,后来进入四川,在成都正式建国,国号大西。
张献忠的起事极大的吸引了明军的注意力,给了李自成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率部辗转进入河南。河南是土地集中现象非常严重的地区,全省土地有一半都被明朝宗室所占,而且当时正闹饥荒,所以河南当地的社会矛盾高度尖锐,大量的饥民贫民都加入农民军队伍。李自成进入河南的时候只有五十骑人马,迅速发展到几十万。
他攻破了洛阳,杀死民愤极大的福王朱常洵,把福王的财富都拿来赈济贫民,所以大得人心。这时,一些读书人也参加了农民军,其中包括河南杞县的李岩、举人牛金星和宋献策等人。这些人成为李自成的谋主,一切军政大事李自成都和他们商量。
在李岩的建议下,李自成在河南明确地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这一口号明显针对明朝土地集中和赋税沉重两大弊病,大得人心,尤其是“免粮”口号更为流行,因为它比“均田”更加切实可行,农民军所到之处,都宣布“三年免征”或者“五年不征”,李岩还把这个口号变成歌谣让农民军战士四处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这个口号帮助李自成在河南站稳脚跟,势力壮大,获得了推翻明朝的最大的本钱。他迅速占领了河南全省,又南进湖广,西入关中,不断在和明军的作战中取得大胜。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时他的军队已经发展到百万之众。
同年二月,李自成从西安出发东渡黄河,经山西进军北京。沿途除了在山西北部的宁武关遭到抵抗之外,其他地区的明军纷纷投降。3月,李自成从居庸关进昌平,兵临北京城下。3月19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万岁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身死,农民军同日攻破北京内城各门,明朝的统治崩溃了。
然而,李自成在北京只过了一个多月的太平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主要致力于“追赃助饷”,凡是官僚士绅,都一律按照地位高低献出一定的家产,如果不能照数纳银,就要严刑拷打。这期间,一共获得白银七千万两。这当然有利于筹措军饷,但是打击面太宽,几乎所有明朝的官吏都不能幸免,很多已经归顺了李自成的官员,本应该是团结争取的对象,但是也遭到追逼,很多人都被拷打。
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还制造了五千副夹棍分发给各军营,夹人无不骨碎,很多官员被夹致死。这在北京城里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对于农民军政权的稳定是不利的。而且,农民军进入北京,认为大局已定,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军队不再训练,军纪也日益败坏,各种扰民事件不断发生,大失民心。
特别要命的是:李自成对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缺乏必要的重视。虽然他也招降了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可是农民军在北京索饷的时候抓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抢走。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率军在山海关和清军作战失利,只得退出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农民军作战节节失利,李自成后来在湖北通山县遇害。
这场轰轰烈烈的明末民变,尽管推翻了明朝,但是自己也和明朝同归于尽了。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李自成在达到了顶峰之后迅速走了下坡路呢?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老师好👨🏫
三年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