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素问》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专门对太阴与阳明这两条经脉的论述。太阴脉有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阳明脉有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这一篇专指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什么要单独讲它们两个呢?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可以说人从呱呱坠地后,生命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要靠脾胃的输送运化。所以《内经》中第一篇关于脏腑的专论,就是从脾胃开始的。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黄帝问道: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发病却是不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足太阴脾经属于阴经,足阳明胃经属于阳经,各自循行部位不同的,它们虚实的更替不同,顺逆的更替也不同,疾病有的从体内发生的,有的从体外进入的,内外病因不同,所以生病也就不同,病名当然也不同。
这两条经是怎么运行的呢?大体上说,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开始,沿小腿内侧正中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沿食道两旁,一直到舌下。足阳明胃经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经过胸部、乳房、在往下穿过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属胃,络脾,继续往下行大腿前侧,小腿外侧前缘下行,到达足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再和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相交。可见它们的循行路线是不同的。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黄帝说:我希望听闻它们不同的状态。岐伯说:阳气,就像天气,负责护卫人体外部;阴气,就像地气,负责滋养人体内部。所以阳气性质刚实固守于外,阴气性质柔虚守于内。——天地分阴阳,人体亦分阴阳,足太阴脾经是阴经,与地相应;足阳明胃经是阳经,与天相应。
如果贼风虚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那么阳气就先受侵害;如果饮食没有节制、起居没有规律,那么阴气就先受损伤。阳气受侵害邪气会传入六腑,阴气受损伤邪气会传入五脏。邪气传入六腑,会出现身体发热不得安卧的症状,气机上逆引发气喘;邪气传入五脏,会出现脘腹胀满闭塞不通的症状,向下引起飧(sūn)泄(完谷不化,大便泄泻),日久发病为肠澼(pì:痢疾)。所以喉主司呼吸与天气相通,咽饮食水谷与地气相连。
因此阳经容易感受风邪,阴经容易感受湿邪。所以阴经之气从足上行至头(足三阴),再下行沿手臂内侧到达指端(手三阴),阴经都是从内侧走的;阳经之气从手上行至头(手三阳),再下行到达足部(足三阳),阳经都是从外侧走的。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到达头顶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到达指端,再向上行。所以感伤风邪的,人体上部首先感受邪气;感伤湿邪的,下部首先感受邪气。
岐伯的解释非常巧妙,他没有单独叙述某一经的治病特点,而是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入手,揭示了全部阴经与阳经生理特点、病理特性、治病特点,我们由此举一反三,就可以了解其他脏腑与天地之气的联系。
接着黄帝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问:脾病会引起四肢萎废不用,是为什么?岐伯说:四肢的营养都禀赋于胃中水谷精气,但胃中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的转输,才能濡养四肢。如今脾病不能为胃运行水谷精气,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濡养,四肢经气日益衰减,脉道不流利通畅,筋骨肌肉都没有精气的生养,所以四肢就萎废不用了。
脾,主肌肉,主四肢,要想维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动,必须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与津液来滋养,脾胃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则四肢营养匮乏,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所以《素问·痿论》中就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治疗痿证唯独从脾胃的基本原则。
黄帝问的第二个问题: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黄帝问:脾不主宰四时是为什么?岐伯说:脾五行属土,治理中央,通常在四时里分别长养四脏,在四季的最后十八日都是脾土主管的时候,所以脾不单独主管某个季节。脾脏经常为胃土转输水谷精气滋养全身,就如土地生养万物效法天地一样,所以脾可以运输精气从上到下,从头到足布散全身,而不单独主旺某个季节。
前面学过的《脏气法时论》中已经提过五脏的主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什么是长夏?《黄帝内经》一种说法就是季夏,也就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就是阴历的六月。这里提出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十八日,四季的最后十八天加起来72天,这72天为长夏,都属土,是脾土旺盛和主管的时候。说明脾土不单独主一个季节,而长旺于四季,并滋养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得脾胃转输的精气,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八卦中,脾属坤卦,坤为大地,大地养育万事万物。就人体生命而言,脾胃是后天的根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养护脾胃之气。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我们家祖传“张一帖”已经被列入国家非遗,就特别注重调理脾胃,“四季脾旺不受邪”。好多人问:“张一帖”是一帖什么药?治什么病?这一帖药是从明代嘉靖年间传承到今天的“十八罗汉末药”,就是以调理脾胃为主的。
好,我们再来说黄帝问的第三个问题: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问:脾与胃只用一层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运行津液,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足太阴脾是三阴——厥阴是一阴,少阴是二阴,太阴是三阴。它的经脉可以贯穿胃、连属脾、环绕咽喉,所以脾能把胃中水谷精气——也就是食物的营养运送到手足三条阴经。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他们互相配合负责营养五脏六腑,也能将太阴经之气运行到手足三条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足太阴脾经接受来自足阳明胃经的水谷精气,所以脾可以为胃运行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营养,四肢的经气就会日益衰减,脉道不通畅,筋骨肌肉都没有气血的滋养,就会失去正常的功能了。
所以说脾胃的关系,是脏腑关系中最密切的一对,不单因为它们之间位置相近,同属中焦,更是因为它们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功能相互配合,彼此依靠缺一不可。它们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一纳一运,纳运相合。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吸收水谷,转输水谷精微,它们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正常的的消化、吸收与转运,保证人体能量的来源。
第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相反相成,所以说脾胃是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第三,一燥一湿,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因为脾属阴,需要阳气的温煦推动,脾阳健才能运化升清;胃喜润恶燥,因为胃属阳,需要阴气的凉润通降,胃阴足才能受纳腐熟。
金元四大家的李杲就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可见脾胃的重要性。
谢谢大家!
这节课老师讲的真精彩,分析了脾胃关係非常重要,但我想能不能視频一下見到老师图片讲解,非常期待
张老师您好!怎么才能买到张一贴。
有梦为马_si 回复 @冰冰_w5p: 在安徽定潭歙县,到那面都应该可以问到
收藏了,讲得太好了!祖先的智慧经张老师得以传承,感恩张老师
揭示阴经阳经的生理特点的那一段中的…“治病特点”是这个治还是这个致呢,我有些疑惑
怎么买张一帖药方呢?
重庆一健步如飞 回复 @有梦为马_si: 张教授老家在哪里?据体点
老师,请问治疗脾胃虚弱买张一贴去安徽定潭找哪里?
您好 张老师怎么买到张一贴,求购
张其成教授讲得精彩!
讲得太好了!祖先的智慧经张老师得以传承,感恩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