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 | 真珠舍利宝幢:什么叫“神品”?

苏州博物馆 | 真珠舍利宝幢:什么叫“神品”?

00:00
14:11

-现在加入,有福利哦-【添加小助手*微*信*:xmlyjun,备注“博物馆”即可进入】你将获得独家分享的博物馆干货资料及展览信息、举行线上趣味活动,参加活动更有惊喜小礼物送出。注:不正确备注不予通过哦;由于人数较多,小助手将在48小时内处理申请消息,请耐心等候。


本集文物1: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本集文物2:真珠舍利宝幢




大家好,我是河森堡。上一集,咱们把苏州博物馆大致地给您介绍了一下,三大镇馆之宝说了一件——《元七君子墨竹图》。今天,咱们接着往下说苏博的另外两件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和“真珠舍利宝幢”。


先说“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准确地说,“秘色瓷莲花碗”,并不只有一只碗,还有一只盏托,是五代十国时期越窑出产的瓷器精品。这件东西,通高13.5厘米,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在碗的外壁上,装饰着浮雕的莲花三组。盏托呈“仰莲状”——仰视的仰,莲花的莲——由于整件器物都装饰着莲花瓣纹,所以,放眼一看,这只五代秘色瓷碗,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莲花一样。


那么,这只碗为什么会设计成莲花的样子呢?原来,苏博的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并不是日用器,而是礼佛用的器具,是在1956年维修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的时候,被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石函、经箱、铜佛、铜镜,等等。而莲花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看佛教的画像或造像,会发现佛也好、菩萨也好,经常坐在莲花座上。其实,佛教的莲花形象,也是受婆罗门教——也就是早期印度教的影响而出现的。莲花代表着“新生”,而且,莲是花朵与果实共存的植物,所谓“一莲生众子”,所以又有“众生平等”的意思。莲的花、果都比较多,也象征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于是,莲花就成了佛教中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其实,咱们中国,在佛教传入之前,也早有“莲花信仰”。从西周晚期开始,青铜器上就已经有了莲花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青铜器“春秋莲鹤方壶”,您可以去看,壶盖就是莲花瓣的形状。不过,佛教东传之后,佛教的莲花信仰与本土的莲花信仰开始融合,于是更加兴盛,尤其是到宋朝以后,莲花又被赋予了更多涵义。比如莲花的莲,谐音清廉的廉,所以成了清廉自守的象征。荷花从此成了妥妥的“君子花”,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取这个涵义。总而言之,莲花,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佛教领域,都是一种很常见、很受欢迎的形象。



春秋莲鹤方壶


不过,秘色瓷莲花碗最有特色的,还不是它的器型,“秘色瓷”“秘”色瓷,颜色,才是它最大的卖点。唐朝诗人陆龟蒙形容秘色瓷是“夺目千峰翠色来”——好像一千座山峰的翠色迎头撞进眼帘里一样。能用“夺目”二字形容,可见视觉冲击力有多强。


那么,什么是“秘色瓷”?“秘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对于“秘色”,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说,“秘”色,就是指“秘密的瓷器”,这种瓷器只能皇家专用,别人看不到、用不上。越窑的秘色瓷,从唐代开始就给皇室进贡,一直到北宋,都是有明确记录的。第二种解释说,秘色,指的是配色秘方很神秘,不能公开。比如苏博的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它的配色,今天即便使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制。第三种说法认为,秘色瓷这个“秘”,“秘密”的“秘”,在这儿不念“秘”,而念bi ,“秘鲁”的“秘”(bi),和“碧绿”的“碧”字通假。“秘色”,其实也就是“碧色”。但这个碧色,以前人们只从书本上读到过,没见过实物,到底是什么样的颜色,大家一直莫衷一是。甚至秘色瓷莲花碗从虎丘塔里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也确定不了,这到底是什么瓷器。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开启,从中发现了一批同样的瓷器,同时还发现了记载都有哪些供奉物的《衣物帐碑》。在这部《衣物帐碑》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专家通过对比,发现苏州虎丘塔的这件莲花碗,和法门寺出土的瓷器,是同一种瓷,这才知道这件莲花碗,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在这之前,根据宋朝人的记载,专家一直推测,越窑的秘色瓷,是五代十国时代才开始烧。而法门寺的秘色瓷被发现后,我们就知道,这种瓷器,早在晚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作了。其实呢,早在中唐——唐肃宗时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就已经评价越窑瓷器“如冰”、“类玉”了,因此也有人推测,古人开始制造秘色瓷的年代,可能甚至还要更早。这么好看的瓷器,当初的工匠是怎么烧制的呢?今天我们真的复制不出来了吗?


2015年,国家文物局等几个单位,对浙江慈溪的后司岙(ào)窑址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通过这次发掘,我们对秘色瓷的烧制工艺,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烧制秘色瓷,要把坯放到一个个匣子里,再放到窑里烧,这叫做匣体。以前,也有人用过匣体。但是,此前的匣体,都是粗质的,而烧秘色瓷的匣体,本身就是细质的瓷器。烧的时候,把这些匣体叠放好入窑,高温下,匣体的釉面就开始融化,匣体跟匣体之间,出现空隙,匣子里的热空气自然而然就逸出了。等温度下降以后,釉液又重新凝固,匣钵之间又粘在一块儿,外部冷空气进入不了。于是,匣体内始终保持少氧的强还原,有利于釉中的铁离子顺利还原为亚铁离子。


您要知道,这样烧制,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就算是花费这么高的成本,您也不一定能烧得成秘色瓷——用这种方式烧出来的瓷器里,有很多釉面呈现黄色,真正能呈现出“千峰翠色”的,是极少数。


历经千辛万苦烧制出来的秘色瓷,设计成莲花的样式,秘藏在佛塔里,供奉在佛前,古人不可谓不虔诚。其实,不仅秘色瓷莲花碗是在佛塔里发现的,苏州博物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同样也是一件佛教器物、也是在佛塔里发现的。


1978年4月的一个晚上,苏州市的三个小学生,跑到老城区的瑞光塔玩,在爬到塔的第三层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黑黝黝的暗洞。抽块砖头往黑洞里一扔,只听“咣当”一声,有很大的回声。几个孩子爬进地洞,里面漆黑一片。领头的孩子碰上一个东西,吓一大跳,在一片黑暗里仔细辨认,原来是一个大箱子。


闻讯而来的文物局专家,很快赶到瑞光塔,把塔的第三层打开,结果发现,孩子们在塔里碰上的箱子,是一件一米多高的木函。专家们打开木函,里面又有一个彩绘内木函,上面写着日期: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大中祥符,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三个年号,大中祥符六年,就是公元1013年。


等把内木函再打开一看,里面是用七宝连缀的一件宝幢,精雕细刻、珠光宝气,仿佛是一株开满了珠宝花朵的天国宝树,精美程度世所罕见——这就是今天苏州博物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宋真珠舍利宝幢


这件东西高1.22米,跟个小孩子差不多高,主体构件都是用楠木雕成,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须弥座、佛宫和塔刹,通体遍布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等,光是装饰用的珍珠,就有4万颗——对,您没听错,真的有4万颗。这件宝幢上,共有17尊檀香木雕像,包括四天王、四天女、八大护法天神等等,每尊雕像不到10厘米高,但雕刻得极为精细,连盔甲、衣物的褶皱、眼睛的瞳孔都雕刻得非常清楚,栩栩如生。除了人物,写景的部分更精致——须弥座上周置勾栏,里面是大海的样子,须弥山从海波中耸起,满身缀珠的九头龙在山与海之间盘旋。须弥座壁,满饰描金牡丹,每一朵都能看出花瓣来。宝幢顶端是一颗直径为3.4厘米的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金光闪闪,代表着“佛光普照”。除此之外,这件宝幢上还有堆漆镶嵌宝石的狻猊、海棠花纹,木雕的祥云,等等等等的装饰。什么叫“精美绝伦”?这就叫精美绝伦;什么叫“神品”?这就叫神品。


在宝幢的中间位置,有座碧地金书的八角型经幢,是座佛宫,经幢中空,里面放着两张雕版印的梵文《大隋求陀罗尼》经咒,还有一件浅青色葫芦形瓷瓶,瓶子里面,供奉着九颗舍利子。在宝幢的垫板上,发现了当年的墨书,上面写的很明确,宝幢设计出来,是为了安放诸佛圣贤的遗身舍利,九颗舍利,一枚是红色,其余都是乳白色。


细分的话,宝幢从下到上,可以分为底座、“海”、“须弥山”、幢、祖师龛、屋顶、佛龛、华盖和刹九部分,表现的是佛教中的“须弥山”世界——这种形制,出自《华严经》里记载的《小世界安立图》。


根据《华严经》所载,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由帝释天统领,从“七海八山”中耸起——到了须弥山的山腰,就是“欲界”的最高层了。这里,住着四大天王与他们的眷属。在他们周围,是“七香海、七金山”。七金山之外,有“铁围山”,围绕着“咸海”,再之外,是四大部洲,也就是咱们凡人居住的地方。


说了半天,咱们老说“宝幢”“宝幢”的,这个宝幢到底是什么东西?幢,最早指的是车上的帷幔;在佛教里,宝幢又叫法幢,是佛和菩萨的旗帜。因为旗帜上往往有舍利做的如意珠,所以称为“宝”幢。事实上,佛的宝幢、古代皇帝的伞盖仪仗、古代大将用的大纛旗以及“旄”“麾”、蒙古大汗的苏鲁锭……所有这些,追根究底,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那就是旗帜。


不过,这件真珠舍利宝幢,和一般的宝幢不一样。典型的宝幢,您可以去佛寺,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寺院看看——其实更类似于“云罗伞盖”一类的东西。根据《尊胜陀罗尼经》记载,幢,主要是为了刻经文用的。除了织物做的幢,还有石头做的幢,主体部分大多是横截面八角形的柱子,像苏博这件中间是个佛宫的,非常少。这个样式的宝幢,与其叫“幢”,不如干脆说,它就是一座“微缩”的佛塔。


咱们古代的篆文里,就有“塔”这个字了,土,加上一个“荅”,意思是用土堆起来的多层建筑。但是,此塔非彼塔。佛教里的“塔”,这个字是梵语 stūpa的音译,在汉语里,据此直译而来的音译名还有很多,比如“兜婆”、“偷婆”、“塔婆”等等,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窣堵波”,但是最常用的译名,还是这个“塔”。


那么佛教里的“塔”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坟墓。主要是用来供奉或者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用的。咱们国家大量建造舍利塔,始于南北朝。起初是将舍利置入塔基下的石函内。盛唐以后,专门在塔下建地宫,用金棺银梓盛放舍利——法门寺就是这样。直到五代以后,才开始流行在塔身内以塔、幢安置舍利。苏博的真珠舍利宝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为什么说真珠舍利宝幢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的佛塔呢?因为宝塔啊都跟咱们苏博这件宝幢一样,上面有盖、下面有底座。古印度最早的塔,台基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半球体,看上去就是个倒扣着的钵,咱们一般称为“覆钵式”。今天,如果您去印度北方的卡西亚村参观,还能看到当年佛陀入灭时的荼毗塔(荼毗,就是火化的意思),那座荼毗塔就是这样的砖石塔。这种塔,下面用砖石垒起台基,一般也会修建右绕盘旋向上的甬道。印度最早的这些“窣堵波”,在塔的最下层,收藏着石函或者铜函这类的舍利容器。而且,在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今天还收藏有早期的舍利容器,是用滑石做的,看上去其貌不扬,就是一个圆球状的罐子,不过,也是上面有盖子、下面有底座的。看看这些舍利容器,您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就是微缩版的塔。所以说,如果我们追溯佛教的早期历史,就会发现——塔,就是放大的舍利容器;而装舍利的容器,其实就是微缩的塔。塔上的“刹”,就是罐子的盖;塔下的须弥座,就是保证罐子能平稳置放的底座。在印度国立博物馆的佛教文物室,还有一尊罩在玻璃柜里的黄金佛塔,塔里供奉着多达22粒佛陀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供奉舍利子的这尊黄金佛塔,是泰国捐赠的,您可以看看,同样是上有刹,下有座,中间有佛宫,和苏博的这件真珠舍利宝幢,何其相似。


听到这儿,您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佛塔里老能发现宝贝——虎丘塔里有秘色瓷莲花碗、瑞光塔里有宝幢,法门寺塔下地宫有佛骨舍利在内的大量惊世文物。其实北京的北海白塔、云南大理著名的三塔等等,这些塔里都发现过大量宝物,这种宝物,统称“塔藏宝物”,其实就是舍利的陪葬品,塔,其实就是佛的坟墓。而咱们国家古代的塔,其实是传统木结构楼阁与印度“窣堵坡”形制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物。


说到这儿,苏州博物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就给您分享完了,您是不是很想马上去看看呐?不过您别急,咱们的运河之旅还有最后的一站没去呢——这就是收藏有大量良渚文化文物和《富春山居图》的浙江博物馆。下一集,咱们就一起去浙江博物馆转一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芃大小姐

    四月会去苏州博物馆。

  • 最爱翘楚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是不是更通顺?敬爱的河森堡哈哈

  • 唐子2005

    那三个小学生呢

  • 13143603dsd

    多亏了有个箱子装着,不然一个砖头下去就毁了

  • jiajia19820131

    今天要去苏博,去之前先来学习下

  • 孙丽萍_bf

    河老师语速太快了~

  • 1341236bfru

    打卡

  • 秦俑jy

    真珠舍利宝曈

  • 安太祖皇帝

    宋真珠舍利宝幢真美

  • 在听海上翱翔的海燕

    秘色瓷莲花碗真不错

    绿茶与芬达 回复 @在听海上翱翔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