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00:00
12:44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简答]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审美活动作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是人的全部存在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人生实践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决定了审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特征。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的反映。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这种变化使得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了当代性,从而赋予审美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单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

[单选柏拉图的“回忆说”把纯粹精神性的真与善看成是美的至境。[论述]审美形态与思维的关系。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

(1)就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重视通过对于象的描绘来把握隐藏于现象世界之后的意义。从而产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观点。

(2)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而且,这个过程和方法必须借助语词来实现。逻辑思维的成就以系统知识的形态反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物看做是无限细小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成了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其目标是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美与丑悲剧与喜剧等体现二元对立性质的审美形态的产生,与上述抽象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紧密,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它本身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而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高度重视词汇,其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凝聚语言。

(2)西方语言重视语法.把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凝聚语言的是逻辑性。表现在句子形态上,没语多数是简单句。富有跳跃性,可以称之为诗性,属于抒情语言 西语则多冗长的复句,句子之间粘连紧密,充满逻辑的力量,长于叙事和论证。您是后 总的来说,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 和市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 辨性,这样的特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影响着审美形态的演进。

[论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东西方由于文化精神的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哲学思想更为重要。

(1)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 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长期受到古代希伯莱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帝和理性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两极,审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连,如悲喜剧就与酒神和日神精神有关。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和西方相比,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

(2)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完善和修改,天地、天人、阴阳、文武、文质、情采都贯穿了“中和”思想,形成“中和”的审美形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