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冯骥才散文:送礼

14 冯骥才散文:送礼

00:00
05:17

《送礼》

作者:冯骥才


东洋人来了,双手郑重捧上贵重一大包礼物;西洋人来了,连喊带叫,兴奋得直蹦,却不知他们会把什么微不足道的小东西送给你。所以总听人说:西洋人比东洋人小气。其实这是种误会。

一次一个德国人邀我去他家玩。我送给他全家每人一份厚礼,还唯恐礼薄。我在他家高高兴兴玩一天,住一夜,第二天告别前吃早餐时,他和他妻子指指我的面前,柔和微笑地说:“这是我们送给你的礼物。”我一看,原来是条印着当地风景的小手绢。这是典型的西方礼物和送礼方式。礼物只是做为一种纪念,再也不包括其它含义。这是典型的西方礼物和送礼方式。礼物只是做为一种纪念,再也不包括其它含义。


西方人不重送礼。他们把请客吃饭作为上好的款待。如果请你去他家吃饭就分外表示友好了。因为西方人不愿意随便领人到自己家。家是自已的世界。进他家就进入他的世界。如果再进一步他像导游那样带领你参观他家还挽留你在他家住上两天就无疑要与你交朋友了。

朋友间来往,礼物仅仅是助兴而已。你去他家吃饭,给男主人带一瓶酒,给女主人带一束花,就为当日聚会凭添兴致。西方人送礼的高潮是圣诞之夜,亲友们互赠礼物,件件礼物都装在精美的盒子里,包装得漂漂亮亮,系上彩色缎带或别一朵纱花。但盒子里的礼物并不一定贵重,只是愈新奇愈有趣愈好。如果这礼物是你亲手制作的更好,因为此中有你的心意在。按照他们的习惯,接受礼物,必需当面打开。他想看你见到礼物时高兴的表情,礼物就是为了叫你高兴,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用意?

因此,没人以礼物的薄厚,掂量你的价值,估计你的油水,衡量你和他的关系,并以此确定对你的态度。礼物仅仅是一种“礼”,很少有“物”的含义。倘若送一本书或画册,被认做是高尚的馈赠。很少有人把家用电器一类东西当做礼物,因为这种“礼物”似乎含有恩惠意味,会使接受礼物者莫名其妙。

再说,有位东洋人来看我,先送我一大盒讲究的画笔,坐定之后才知道,他想出版我的书但不想付报酬。这礼物看上去就毫无“礼物”的味道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礼轻心意重”,这话不错。可惜当今改为“礼重心意重”。心意二字的内含也变了。

礼物成了买路钱和敲门砖。路,乃路子也;门,乃后门也。


 作者介绍

冯骥才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道路,并竖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三寸金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山工》《珍珠鸟》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30515745

    好文配好音,

  • CACR

    礼重心意重!哈哈哈精辟。或者可称’礼重心思重’! 心意毕竟是美好的,心思可就复杂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