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武黎嵩 | 卫青、霍去病:帝国的铁血青年

3.14 武黎嵩 | 卫青、霍去病:帝国的铁血青年

00:00
19:54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你好,我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今天我们来讲第十四章“卫青、霍去病:帝国的铁血青年”。这一讲我们要讲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汉武帝为什么要倾尽全国的力量来抗击匈奴,解决匈奴对于中原地区的压力?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我们可以说,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起承转合的这样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汉武帝时代刚刚兴起和壮大的匈奴人,没有遇到汉武帝这样一个下定决心要跟匈奴血战到底的英主,匈奴人自恃自己的武力,消灭中原文明,那么我们中华会不会就像古罗马一样,因遭遇蛮族而陷落?好在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只能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去观察,去理解汉武帝是如何打赢这场仗的。


汉武帝时代的到来,汉朝和匈奴关系最大的变化,那就是进攻和防守的双方易位了。元光二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的第八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主动设了一个局,希望引诱匈奴进入汉朝边塞的一个城市——马邑,然后在马邑城周围消灭匈奴的主力。尽管这一次马邑之围,因为消息走露而没有成功,从此汉和匈奴也进入了失和和交战的状态,但是马邑之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汉和匈奴攻守易势了。


要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选择主动进击的这样的一个姿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第一个,是汉朝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已经达到鼎盛,财富已经积累得非常丰厚,所以汉朝有了对外用兵的客观条件。从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可以借用司马迁一句话来形容汉武帝当时的心理状态。司马迁在《史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里面这样回答,他说“况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就是汉武帝时代,作为一个想要大有作为的君主,他已然席卷海内了,怎么会不想办法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呢?


第二个,我们可以理解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历史上恩怨的清算。《汉书·匈奴传》上记载了汉武帝这样一封圣旨,也就是诏书。他说,“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大意是说,汉高祖刘邦的时候被围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是莫大的耻辱;吕后时代,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这是对汉朝的侮辱。过去《春秋》经上记载,齐襄公复九代之前的仇恨,这是值得人们歌颂的。所以汉武帝这一次攻守易势,主动进攻,是选择这样一个国力强盛的条件下,清算历史恩怨,在意识形态上树立汉代对外扩张的国家形象。


汉武帝可谓是不拘一格用人,为了打赢对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用了两位青年将领作为统帅,一位叫卫青,一位叫霍去病。这两个人是舅甥关系,卫青是舅舅,霍去病是外甥。从身份上来讲,他们的出身都不算高贵。卫青是私生子,霍去病也是私生子;卫青曾经做过马奴,霍去病是卫青在回家的路上捡回来的这样的一个外甥,可以说,两个出身都不算高贵的青年将领,在自己血气方刚的年龄,倾尽全力为国家打赢了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争。


汉武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先后组织了三次歼灭性的战役和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第一次战役是河南之战。在元光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前后开始。这一年前后,匈奴人杀入上谷[①]一带,汉武帝派卫青,率领卫青的两位当年一起做马奴的朋友公孙敖、公孙贺,三个青年将领率军抗击匈奴,一直追匈奴追到了龙城[②]。在这一次小规模的胜利之后,在第二年——元朔元年和元朔二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也就是今天黄河的河套地区,收复了河南地,也就是说,把黄河以南所有的土地收归汉朝所有,在这一块地区设置了五原郡和朔方郡。五原郡和朔方郡的设置,以及河南地的收复,意味着汉朝中央、关中地区再也不受匈奴人的威胁了。


第二次战役是漠南之战。在元朔五年的春天,汉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③]出发,又派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青车将军,皆属卫青率领,从朔方郡出发,一路向漠南挺进。所谓的漠南,就是今天蒙古高原的南部。漠南之战,七位将军深入匈奴的腹地,他们以横截之势将匈奴斩为东、西两大块,从此匈奴不可能在中国北方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解决了汉朝战略上的东西、首尾难以兼顾的问题。所以漠南之战这一场战役当中,就演出了七位将军横绝大漠的这样一个场景,被称为“七将绝幕”。


又过了数年,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首,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发动了河西之战。这场战役主要是霍去病以“闪电战”的打法,由河西地区沿着祁连山下,扫清祁连山、河西走廊周围的匈奴势力,彻底为汉朝打通了从陇西到敦煌的这条道路,使得汉朝长安以西,出陇山,往西域去的道路被扫清,而汉朝中央的西部再也不受匈奴人的骚扰。


在这场河西之战当中,有两大特色,值得后人追记。一大特色是作为匈奴人世世代代曾经居住的焉支山、祁连山被收入了汉朝的版图;另外一大特色是,作为年轻小将的霍去病,不带辎重,不带粮草,以轻骑兵、闪电战快速突击的这种方式,给予匈奴人沉重的打击。我们知道,匈奴人是善于用骑兵的,而汉人是善于用步兵的,霍去病的善用骑兵,使得我们汉人第一次利用了匈奴人的打法,打垮了匈奴人。


经过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三次小规模的战役,汉朝已经奠定了对匈奴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到了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的夏天,汉武帝又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向匈奴发起了最后的战争,这就是所谓的漠北之战。


在漠北之战发起的时候,汉武帝已经发现,卫青的打法是扎硬寨、打死仗,步步为营,稳步推进;而霍去病的打法是轻骑突击、长途奔袭,闪电战的打法。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获得战争的主动权的角度来讲,霍去病的打法似乎更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所以刚开始,汉武帝是安排霍去病出定襄[④],后来听说匈奴换了方向,于是又把卫青调过来出定襄,让霍去病从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代郡出发。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霍去病没有找到匈奴的主力,而匈奴的单于却和卫青遭遇了。卫青的军队,带着自己的辎重,已经出了汉朝的边关上千里地,到了蒙古高原的北部。


就在这时,卫青发现,在塞上,匈奴单于早已经兵阵而待。卫青让自己的辎重用武刚车,也就是我们说的战车,外面用盾牌和铁甲包裹的战车,围成了一个环,用这个环作为自己的营寨。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卫青喜欢扎硬寨、打死仗,所以当遇到单于之后,卫青用武刚车围成环,搭了一个营寨,然后纵五千骑兵向匈奴人发起进攻。匈奴人也派了一万骑兵与卫青的骑兵发生遭遇战。


就在双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太阳要落山了,大风刮起来,沙漠戈壁上的沙粒被风吹得击打人的脸。两军无论是匈奴人和汉军,都无法清晰地辨认对方的军队。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汉兵纵左、右两翼围绕、包围单于,单于发现汉兵突然围上来了,而且兵马强壮,如果再这样打下去,匈奴人可能占不了什么便宜了。于是单于带着六匹壮马和数百个骑兵,偷偷地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跑。


汉兵过了很久才发现匈奴单于已经逃遁,又追了数百里,都没有发现单于的踪迹。于是汉兵在卫青的率领下斩首万余骑,登上了赵信城,烧了匈奴人的老巢,率军凯旋而归。而另外一方面,霍去病率领骑兵也是横扫匈奴,封狼居胥山,抓获匈奴的将领、相国、当户都尉80余人,斩首、俘获70400余人。而自己的5万骑兵只损失了30%。可以说漠北之战,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取得了对匈奴决定性的胜利。


然而这种胜利并不是轻松获得的。我们研究历史会发现,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役和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一共四次大战,都是每隔几年打一次,每隔几年打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们通过研究认为,那是因为汉朝的国力不允许它连续作战,只能是积累几年,粮草丰盈了,出塞决战一次;再积累几年,再出塞再打一次。就在漠北之战结束的时候,史书上记下了这样一条史料,说“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⑤]就是霍去病和卫青两支骑兵各5万人,以及私人的马匹,出关的一共是14万匹。而这一仗打完,入塞的马匹不足3万匹,也就是说,为了打赢这场对匈奴决定性的漠北之战,汉朝耗费了11万匹马这样惨重的代价。


从此之后,匈奴人再也不敢轻易地进攻汉朝。而此后,汉朝也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对匈奴的进攻,根本原因就是国力已经消耗殆尽了。就是在这样对匈奴的惨胜之中,汉朝迎来了重振天威的那一天。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也就是对匈奴战争发动的接近20年之后,那一年的冬天十月,汉武帝亲自率师巡行边塞,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近千余里,威震匈奴。


可以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农耕文明的领袖,率领军队在游牧族群的地区誓师、阅兵,这也标志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汉朝的边塞获得了安宁。


然而历史都不是这样轻轻松松就可以带过的。“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⑥]汉武帝的这种倾尽全力击溃匈奴,给汉朝整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以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有人曾经计算,汉朝为了支援边境上的抗击匈奴战争,从中原地区向边塞运送粮草,60余石粮食到了边境上才只有一钟多粮食。也就是说为了向边境运送粮草,要消耗掉几十倍的粮食,才能把粮草运到塞上。而另外一方面,为了支援前线的战斗,往往是丁男披甲,就是成年男性去参军了;丁女转输,就是成年女性在后方运送粮草,整个天下都为战争而摇动。


回过头来,无论是和亲,还是战争,如何解决问题,到底谁是谁非,历史学家各有自己的评论眼光。总之,我们看到秦汉帝国以一个农耕文明的基础,倾尽举国的全力,争取和平、稳定、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说这种战争就一定是正义,但是我们要为那个时代付出努力的人,报以同情的理解。


好,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认为汉武帝主动设局引诱匈奴的“马邑之谋”是正义的吗?为什么呢?


欢迎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助手们会挑选问题,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作答。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①]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一带。

[②]即今甘肃天水。

[③]即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西北方向。

[④]大致在今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一带。

[⑤]语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⑥]出自李商隐《汉南书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算算周1

    讲师的价值观就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名族主义啊

    武黎嵩 回复 @算算周1: 名族主义是啥?

  • 瑾原Song

    汉武帝可谓中华史上难得的君王。一个君王时刻铭记民族忧患,终将大成。即使耗尽国力,也比“提出严正抗议”来得有价值

  • 柏菲是太阳

    老师这一讲,听的我热血沸腾。

  • 铁血海盗

    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之后对中国版图形成的伟大实践者,就跟大部分老师说的历史没有假设,不是当时巨大的牺牲,今天的汉人都不知道在哪里。

    武黎嵩 回复 @铁血海盗: 然也!

  • 听友189398775

    宋朝很富有,但苟安胆怯,皇帝丢了脑袋,老百姓也横尸遍野。

  • 金中_Vulture

    从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来讲肯定是正义的。在此之前白登之围后,匈奴多掠夺汉地,汉匈之间,匈奴处于攻势,汉处于守势。汉武帝的伟大就在于他改变了汉匈之间的战略态势。打开了汉代四百年热血激荡,昂首向上的气势。除了汉武帝,汉宣帝,东汉诸帝也对匈奴多次发起攻击。还有打仗就一定有伤亡和经济消耗,但战争也能带来财富,打通西域,贸易兴起,汉朝人最重走到了叙利亚。

  • 主播尘嚣

    记得姜鹏老师说过, 汉武帝基本把精兵全给霍啦,所以后期卫青没办法,只能偏稳

  • 主播尘嚣

    老师,好像卫青也是用惯用闪电战的将军呀,不只是霍去病的吧

    武黎嵩 回复 @主播尘嚣: 闪电站消耗比较少。汉代出兵,代价十分大。

  • 和_vvv

    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

    看穿万古洪荒 回复 @和_vvv: 最讨厌你这种阴阳怪气的人,你读过历史吗?你知道匈奴人在西汉初年年年入侵汉朝境内,纵兵抢掠,烧杀淫辱……,你们这些投降派又该怎么看匈奴人的所作所为?

  • doufuma

    元光六年应该是公元前129年,而不是老师讲的公元前219年吧?

    武黎嵩 回复 @doufuma: 口误,前219年还在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