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风雅颂照壁

01 风雅颂照壁

00:00
02:37


风雅颂照壁


       进入诗经里小镇后,走过一座木质小桥,您是不是被一座赭黄色的石头挡住了去路?


       如果您单纯的以为这只是一处景观小景,那就错了。


      它可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镇园之石”哦,是一块有着众多功能的照壁。与石头上面的“风雅颂”三个鎏金大字相呼应,它被称之为“风雅颂照壁”。


        照壁,又叫“影壁”,由“隐避”这两个字变换而来。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对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十分反感。他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就是“祸起萧墙”这一成语的由来,用来形容内部发生祸乱。这里的“萧墙”同样也是指的照壁。


       照壁最早起源于咱们三秦大地,始于商周时期,唐宋时照壁推广到全国。在元代的时候,蒙古统治者提倡每户必在院中设立一块照壁,如果碰倒违法犯罪者,就将他们所违反的事情写在家宅照壁上,以示惩戒。有时,碰到派粮派款,也书写在照壁上,表示落实与督促。到了明清时期,商人和官宦家庭修建四合院,因为信奉藏风纳气,认为“直来直去损人丁”,便在院内、院外修建照壁,以显示富贵达显,吉祥安康。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照壁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历史印记。


       了解了照壁的历史后,我们再仔细看看诗经里的“风雅颂照壁”吧!


       在外观上,风雅颂照壁看似奇石层层叠叠,又浑然一体,搭配着两条奔流而下的灵动水系,流水像珠帘般倾泻而下汇入照壁下方的水池,两者相互呼应,形成“珠帘璧合”的吉祥寓意。在水池的周边又装点着水竹芋、水生鸢尾等植物,叠山、理水、沟渠、小桥、植物点缀,一副江南盛景就这样缓缓在眼前展开了。  


      在空间结构上,风雅颂照壁既酝酿了空间序列,又彰显了我们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丰富空间文化内涵。它也与小镇的正门一起构成空间有序转折的节点,起着“引”的作用,让我们游园的路线自然形成双向流线。


      春去秋来,风雅颂照壁在这里迎来送往,为每一位游客启迎着一段难忘的风雅之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