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双峰政治:笼子已破,群鸟竞飞(上)

44. 双峰政治:笼子已破,群鸟竞飞(上)

00:00
16:30

【音频文字稿】


我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最后一次全中国的大幅度采访,是9293年前后。小平南巡以后,整个中国沉闷了两三年,突然一下子反弹。这个反弹的力度、势头和广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这个国家,常常是一个政治推动的国家,在极左”的时候万马齐喑,黑云压城城欲摧,但是一旦这个政治上拧过来,又是一种洪波勇气,大潮奔涌。中国的这个政治格局一直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叫杨继绳,他曾经写过一个讲改革年代党内斗争的文章,非常棒,修订本已经印了第三第四次了。他有个观点,是我们新华社时代经常讨论的,也是我们新华社经常跑中央组的一些记者取得的共识,就是中国的这个政治叫“双峰政治”,有人把它叫作“老人政治”,但老人政治其实最终还是一个双峰政治,就是小平和陈云。这两个老人呢,应该说都是共产党里面头脑比较清醒的,也是经历非常传奇的,而且是作为党的最高领导阶层,任职时间最长久的,也是最有才华的。由于他们的联手,到78年的时候,有效地结束了极左的年代,结束了文化革命,清算了文化革命,最后像小平在报告里面讲的一样,解放思想,团结一切向前看。


他们两人的联手,拉开了这个改革开放的帷幕。特别在“三中全会”之前的思想解放和酝酿期,陈云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在这点上,陈云是很了不起的。第二个,陈云也是我们党内一直公认的经济能手,经济学家,也是经济能人。多少年来,毛泽东一旦在政治上、经济上惹了祸,比如“大跃进”,比如人民公社,这些经济上的冒进,最后都是陈云来收摊子。因为陈云懂经济嘛,特别是计划经济,所以就在党内获得了很高的荣誉。78年以前,就是他们两个老同志联手,推动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


但是往下走的过程当中,确实出现了一个分歧。这个分歧我们就把它叫作“双峰政治”。这个分歧从好的方面来看,就是小平同志在往前走的过程当中,敢于闯、敢于试,胆子更大一点,那么陈云呢是一个比较好的制衡、制约力量。一个成熟的政治其实是需要制衡和制约的,没有制衡和制约,带来的是人民的灾难和国家的危机。


当然,如果这个力量太强大,可能也是不好的事情,但制衡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后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往前走、往深处走的时候,深水区了,这就涉及到一个中国究竟是走市场经济,还是继续走计划经济,这可能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了。其实在双峰政治的时候,两个老人就已经开始出现比较大的分歧了。


陈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 “笼子经济”。他早年在上海打过工,解放前的、参加革命以前的事情,在店铺里面当伙计。因为这段经历,他对资本主义黑暗的那一方面认识得很清楚,感受很深,就是那种尔虞我诈,那种股票市场的投机、兴风作浪,还有那种人吃人,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的剥削,还有商人们的奸诈。他对这些感受特别深。


所以他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要允许调动每个人的私欲,用市场方式来推动经济往前走,但是一定要严格地控制在国家和党的手里。就像鸟一样,经济主体就像鸟一样允许他飞,不能够捏在手里,捏死,但是要有个笼子,不能飞出这个笼子。这个笼子叫国家控制、叫计划,所以叫“笼子经济”。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笼子到底要多大? 方寸之间是个笼子,在动物园里面,比足球场还大的也是笼子,这个笼子究竟要有多大?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专门讲价值法则,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规则了,市场有它自我调节的力量,就是看不见的手通过价值法则进行调节。亚当·斯密属于古典经济学派,是自由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典型代表,他的《国富论》专门解释了这么一个问题。


但是后来呢,伴随资本主义往前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其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就是无计划性。最后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两者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最后使这种无序变成了危机,危机就变成了社会的震荡,从经济危机变成政治危机。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权的建立,要走一种在经济上的计划经济,都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后来在“二战”的时候,又冒出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这是对所谓的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的一种修正,也就是说,国家可以通过反周期的方式,来消弭和减少经济危机,减少它的无序性带来的危害,这种就叫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以及被罗斯福大胆充分的使用,又使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焕发了青春。至于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不是癌症,并不致命,是可以解决的,这个延续到今天的争论,我们这里就不说它了。


陈云当时认为应该控制。最典型的就是到了88年,89年、91年,到92年,经济的回潮期、政治上的压抑(搞社教,防止和平演变)。经济上,开始是谈市场经济色变,割资本主义尾巴开始出现了,整个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还有一个国际上的问题,就是中国如果不承认市场经济,包括当时双轨制的继续存在,票证经济没有彻底结束,管制经济没有彻底放开,这个时候跟西方和整个全球化的经济是没法进行一种自由交换的,这也是约束中国经济的最大的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呢,小平南巡以后,我当时在全中国最后一次采访,采访了很多省委书记,采访了很多经济学家,最后还有一个对华东地区的采访,就是上海。当时是采访了时任上海市市长,后来很快当上市委书记,最后当上中央领导的黄菊。黄菊是接替朱镕基的。这次系列采访,让我对整个中国的格局有了一个比较新的了解,特别是采访黄菊,到现在印象还特别深。


当时是927月份,天气特别炎热。晚上我住在新华社刚建成的衡山路招待所里面,晚上根本热得睡不着觉。那个时候中国穷到什么程度呢,上海这种地方连空调都没有,电风扇都是奢侈品。中国人这个忍饥挨饿能力真强啊,堂堂的新华社在衡山路新建的大楼,居然连空调都没有,将近40度高温,我热得睡不了。当时就把这个席子铺在水泥地上,躺了十分钟,浑身的汗把席子都渗透了,最后只能跑到厕所里面浇一盆凉水,然后休息个十来分钟又热醒过来。


然后第二天一早去采访黄菊,现在还有照片,人们看到都笑。我就穿个凉鞋、短裤,以及北京人经常说的板儿爷的圆领衫就去采访了,人家黄菊是西装革履、打个领带、在一个猩红色地毯铺着的房间里面,像接见外宾一样接受我采访。我当时真是毛长嘴尖,像一个叫花子一样。


后来很多人就问我,当年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穿周整一点?我说你们真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当时我是用这种方式来抵御自然,如果不这样的话,根本热得你简直路都走不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只能靠自然的这种方式来保证不要热过头。只是没有想到,黄菊同志的办公室里有空调,所以一进去以后浑身鸡皮疙瘩!


我那个时候一心在工作上,就没有想到对方怎么看我,后来看到照片,我才发现,怪不得上海人认为我们是阿拉上海人,你们都是乡下人,侬乡下人,真是这样的。


那次跟黄菊的采访现在想起来都很有意思,采访中就意识到上海要崛起了。我就发现,上海的思维和广东天壤之别。广东人做什么事情,真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说广东人是小脑发达,大脑不发达,根本不用解放思想,你说能让大家发财就行。他是捞得快,捞钱本来就是广东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不用去问姓社姓资的问题,只要能挣到钱就行。就邓爷爷好,不用解放思想,这就是广东的文化。广东小脑发达,大脑不发达,就敏于行而拙于思,这是广东的特点。所以广东人摸索一个东西,就像日本小轿车一样开得很快,但是能走多远,能不能盖起巍峨的大厦,我不清楚,至于能不能成为整个中国最终的火车头,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怀疑了。


上海就完全不一样了。黄菊当时跟我聊天,讲到上海的未来构想,其中有一句话到现在我都印象特别深。他说,上海下一步在整个中国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打造“五个流”,这五个流到现在,回头来看全部兑现了,而且意义非同一般。


第一个就是科技流,上海必须成为整个中国科技的创新和领跑中心。第二个是信息流,上海必须成为整个中国对接世界的信息中心。第三个是人才流,上海必须成为中国吸引和吸纳全世界全中国优秀人才的中心。第四个是经济流,上海必须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第五个是金融流,上海必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他说,抓住这五个流,上海必定再创辉煌;抓到这五个流,上海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成为超级抓手、再次崛起。


当时我听完以后,就发现上海人思考问题、考虑问题的构想,的确是站在全球化和国家的角度来谈问题的。另外一个,再继续往下谈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一些话,黄菊不好跟我说,但他下面的干部们说了。就是,他们借小平同志提出要加快开发浦东的这么一个大的政治东风,和中央给浦东的政策,提出来一个口号。


前面黄菊说的叫战略,中间就要有策略了,叫作打浦东牌,但是唱浦西戏。他们有一个伟大的构想,就是浦东要拉动上海的再次复兴,成为整个中国的制高点,在世界上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抓手。他们深深地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至少需要10年甚至20年。


上海人真的很聪明,这么一个要花费长时间的事情,如果干等着,那是要饿死人的。所以他们就说是打浦东牌,用浦东这个增量来吸引全世界全中国的目光,来吸引全世界全中国的资源,让他们来奠基开荒、打基础,但是呢,用这个增量唱浦西戏。


最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把浦西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地发展起来,造福上海。这个政策非常聪明。所以从92年小平南巡到97年,离开体制以后,我再一次以市场化的身份来到上海浦东,因为浦东当时请我去做策划。短短五年时间,我就明显地感觉到,上海人终于跨出了,这就像三级火箭送卫星一样,这第一级火箭已经完成。


浦东还是打基础,包括世纪大道,变成了三个区,第一个金融区叫陆家嘴金融区。第二个叫外贸区,叫作外高桥开发加工区。还有一个就是工业开发区。此时,小的浦东已经开始初具雏形,而来的呢主要是台湾人比较多,最典型的是汤臣集团。当时台湾有个叫汤君年的,做了汤臣集团。台湾人对上海人还是有感觉的。他一步到位到上海,圈了陆家嘴边上很大的一块地,建了上海第一个高尔夫球场,汤臣高尔夫。


后来这个老兄呢,当时我去的时候刚好就死掉了,那是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他扛不住了,亏损得非常厉害。他的老婆原来是一个演员,后来只能寡妇出面,自己接手这个项目。没想到十年以后,07年左右,这个汤臣一品推出了5万左右一平米的房子,被全国一致讨伐,大家都认为,这个房子怎么可能5万一平米呢?殊不知现在,那个房子已经涨到20万一平方米左右了。这个城市的价值和魅力谁都想象不到。


但是我当时去的时候就明显地感到,打浦东牌唱浦西戏,浦西这个时候已经启动了,黄浦江两岸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了,经济开始复苏了。上海当时就给人这样的感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hai水蜜桃

    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广东的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像浦东开发那样引领长三角的大发展一样,带动珠三角的大跨跃呢?二十多年过去,世界已是平的今天,优势的推力可能威力有限

  • 1370068lnhu

    讲的太好了!开阔思路,看问题角度提高啦!

  • 悟知福

    有高度,有深度!

  • 都是行人哈

    万马齐喑,黑云压城城欲摧。洪波涌起,大潮奔涌。

  • LiZa_ly

    接地气

  • 感恩有你们恒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的很清楚,科学发展观才是最重要的。

  • 1325986vxfm觉照

    好听

  • 温暖的灵魂

    大格局

  • BAU大海

    讲得非常好!文稿里看到两处错别字,菊,写成了蓉;世纪大道写成了四季大道。

    智纲智库 回复 @BAU大海: 感谢反馈,是小编的疏忽,我们立即修改。

  • 燕青28

    讲得真透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