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集】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子和韩非子关于未来的答案

【第28集】中国的轴心时代:孔子和韩非子关于未来的答案

00:00
13:0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收听押沙龙少年世界史。


在上一期节目里,我们讲了印度的释迦牟尼。这一期节目,我们要把目光落回到咱们中国,讲讲咱们中国的事情。


在开讲之前,首先要说一个词儿,“轴心时代”。轴心就是车轮的中心。开车的时候,轮子围着轴心转。所以我们说轴心时代,就是形容这个时代很重要。这个词儿是历史学界的一个说法。因为他们发现,在大约公元前五六百年左右,人类好几个文明,差不多同时来了一次文化大爆发,出现了很多大思想家。就像印度出了释迦牟尼,希腊出了苏格拉底,犹太人经过所谓的“巴比伦之囚”,也出了很多先知。这些内容,咱们在前面的节目里都讲过。  


那咱们中国呢?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大堆思想家。这些文明相隔万里,为什么都赶在这个时候出思想家呢?历史学家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为什么重要呢?这倒不光是因为这个时代出了很多聪明人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逼得大家去思考新的问题,做出重要的选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这就像咱们的人生。人的一辈子往往只有几个关键的节点,比如说上大学,结婚,工作或者创业。这几个关键节点会影响你的一生,它们就是你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就得交代一下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上次讲到了商朝灭亡。商朝灭亡以后是周朝。周朝搞的是分封制。国家的元首叫王,也叫天子。但是这个王并不管理整个国家。他封了好多诸侯,每个诸侯都管理一个小国家。每个小国家都给周王进贡。这个制度运转了几百年,然后就崩溃掉了。


到了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自己管自己的事儿,互相打来打去,周天子成了一个傀儡。打到后来,越打越狠,大鱼吃小鱼,吃整个天下就剩下七条大鱼,名叫战国七雄,这就战国时代。


在这段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老的一套不灵了,新的一套还没建立起来。好多国家打来打去,你打我,我打你,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就给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两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是:未来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在那个国家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代出了很多思想家,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这子那子,一大堆。他们要回答的,其实就是这两个问题。这期节目不可能把他们都讲一遍。我们就挑两个人来讲。


第一个人是孔子。孔子可能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但是要看他的一生,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最大的理想是搞政治,治理国家。但是没有国家给他治理。他当过最大的官儿就是一个小国家的司法长官,没干几年也被排挤走了。接着孔子就开始周游列国,就是满世界跑,每到一个国家就会去问问:“你们缺治理国家的人不?”结果人家都说不缺。孔子周游了十几年,也没有捞到一个国家来治理。最后他回到老家,埋头整理书籍,教育学生,几年之后就去世了。所以说,孔子并没有做成多少具体的事情。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的思想。他开创一种叫儒家的学派,这个学派在后来成了中国主流思想。所有读书人都要拜孔子,连皇帝也拜孔子,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

 图说:孔子周游列国


那么孔子的思想是什么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总结。首先,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很混乱,他被那种混乱给吓着了,所以特别重视秩序。他觉得这个社会应该井井有条。每个人在什么位置,就要按什么规矩做事。君主要像个君主,大臣要像个大臣,爸爸要像个爸爸,儿子要像个儿子,不能乱套。孔子把这套规矩称为“礼”,就是礼节的礼。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我们一说“礼”,好像就是有礼貌,见了老人鞠个躬什么的。孔子说的“礼”不是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孔子觉得每个人都遵守秩序,这个国家不就有秩序了么? 所以他特别讲究“礼”。


但是光有秩序也不行。比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也很有秩序啊,孔子就肯定不赞成。所以这个秩序还得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这个仁就是仁爱的仁,仁慈的仁。为什么要“仁”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你,那你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你希望被人好好对待,你就该好好对待别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说法。孔子认为,大家心里要有仁爱,国家对待老百姓也要有仁爱。一个好国家就应该行仁政,要爱护老百姓,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所以像希特勒的那种秩序,孔子绝对不会赞同的。


未来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孔子的回答就是:应该是一个仁爱的有秩序的国家。那还有第二个问题:生活在那个国家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孔子的回答是:要做一个君子。什么是君子呢?就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孔子认为有高低贵贱的。有君子就有小人,小人就该听君子的话,但是每个人只要遵守道德,学习文化,都可以成为君子。


这就是孔子给出的答案。这差不多成了后来中国人的标准答案。你随便找一个人来问,他们都会这么回答。


但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没有人反对这个答案呢?


当然有。


比如韩非子就认为孔子的答案根本行不通。韩非子是个高级贵族,很有学问。他天天研究应该怎么治理国家。研究出成果以后,秦始皇看见了,很喜欢。


那他研究出来是什么成果呢?韩非子那套理论,就是后来人们说的法家。法就是法律的法。但是这个法家可不是现在咱们说的依法治国。现代文明里的法律,是说这个社会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可韩非子说的“法”,是君主单方面对付别人的手段。君主定出一套规矩。遵守得好我就赏你,不遵守我就罚你。你要是问为什么有这套规矩,那我就杀你。这就是韩非子心目中的“法”。


所以韩非子跟孔子有极大的不同。孔子考虑问题,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对这个社会来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韩非子考虑问题,就是站在君主的角度考虑。对君主好的,就是好。对君主不好的,就是坏。这是他们俩的第一个不同。


他们还有第二个不同,那就是韩非子完全不相信孔子说的那些仁义道德。他说人啊,哪有什么君子?差不多都是自私自利的坏蛋。他就告诫君主说,你不要相信任何人。你周围的人,包括你的老婆孩子,都是来算计你的。你周围是一片坏人的汪洋大海,还搞什么仁政?搞仁政会死得很惨的。不要试图让老百姓爱你,要让他们怕你。这就是韩非子跟孔子的第二个不同。


那么在韩非子心目中,未来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韩非子认为,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君主一个人说了算。君主要制定一套很严格的法律,赏罚分明。君主还要会耍手腕,让手下的人互相猜疑,互相拆台,这样他们就不会联合起来欺骗君主。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强大,君主也会当得很舒服。那么在这样的国家里,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韩非子认为,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别瞎废话,君主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孔子和韩非子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给出的答案完全是相反的。孔子那一套能够鼓舞人心,但看上去好像有点书呆子气。而韩非子那一套又太黑暗了。他把老百姓当成砖头瓦块一样的东西,完全不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但是老百姓毕竟不是砖头瓦块。所以韩非子的理论,短期内好像挺有效率,能让国家强大。但长远来看,这样的国家是没法长期存在的。秦始皇用了韩非子的理论,结果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那么以后中国的皇帝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往往是把儒家和法家混在一起用。你要是问皇帝,他们肯定说:我们搞的是孔子的那一套!孔子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但是私下里,他们又往往翻看韩非子的答案。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和法家的影响都非常大。


当然,除了孔子和韩非子以外,那个时代还出现了很多思想家,这里就没有办法一一介绍了。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爆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人一直没能摆脱它们的影响。就算在今天,我们中国人脑子里的很多想法,也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期。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这个轴心时代就结束了。


秦朝只活了十几年,紧接着是汉朝。汉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存在了四百多年。与此同时,在西方也出现了一个大帝国,那就是罗马帝国。它跟咱们的汉朝,一东一西,就像双子星座一样。我们下一期节目就来谈谈罗马人的历史。


好了,这一期节目就到这里。最后还是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过诸子百家思想爆发的情况?


欢迎把你的答案写在留言里告诉我。

 

一、人物介绍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韩非(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二、名词解释

1、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之囚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征服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个事件被称为巴比伦之囚。

 

2、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3、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家彦_zp

    就像解题找到了答案,不会再回去分析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中国有崇古的传统,认为古贤的智慧大于今人,束缚住了手脚。

  • 1399748lzgz

    秦始皇一个焚书坑儒,汉武帝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谁还敢?

    元堂大忌 回复 @1399748lzgz: 秦始皇只把顽固思想的人杀了,把顽固思想的书烧了,皇宫里面有儒家藏书,最终是项羽烧的儒家藏书好吧ヽ(  ̄д ̄;)ノ

  • 心度xindu

    孔子不是写论语的吗?

    杜清悦0414 回复 @心度xindu: 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写到论语

  • 梨子_au

    这个背景音乐真是太聒噪了

    上山采蘑菇的云豆妈 回复 @梨子_au: 一点也不咶噪

  • Aliza

  • GECAO

    不要有背景音乐,很烦

    小周爱玲 回复 @GECAO: 是呀!

  • 小脚鸭子

    因为打仗的时候没人很严格的管理老百姓,没人管他们是不是有说君王不对,大家都忙着打仗;和平年代时,君王有时间管理老百姓的做法,有时间去管理老百姓是不是讨厌君王、是不是可能造反。

  • 西門也靜588

    因为自秦朝以后,所有的理论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帝王之术已经定型,再出现其它的都属于邪门歪道了

  • 1853563tqwk

    因为皇帝太偏向于儒家和法家,所以其他家就特别失望,所以就不在他们两家争论了

    大米小明 回复 @1853563tqwk: 我不同意,因为还有其他后来才有的学派,只是没有再集中出现了。

  • 1384395eqsv

    我记得那是齐国吧,好像也不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