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宦官、朋党与藩镇

第65节:宦官、朋党与藩镇

00:00
16:00

宦官、朋党与藩镇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赵利剑。


在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情况。安史之乱对于唐朝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还产生了很多后遗症。即使是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这些后遗症依然存在。唐王朝就像一个身患多种致命的慢性病的老人一样,带着这些后遗症又挣扎了一百多年,最终在公元907年寿终正寝。这些后遗症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


后遗症之一:藩镇割据。这是安史之乱最直接的后果。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政府为了尽快稳定局势,往往对叛军旧部采取妥协安抚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曾经是安禄山、史思明得力干将的叛军将领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唐朝的节度使,依然手握重兵。这些势力被称为“藩镇”或者“方镇”。


唐朝后期的藩镇一般有五十个左右,他们也并不是都和中央对立搞军事割据,但是河朔(今河北)和河南地区的藩镇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当时河朔地区有三个节度使:卢龙(治所今北京)、成德(治所今河北正定)、魏博(治所今河北大名),号称“河朔三镇”。这三个节度使通通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将,实力雄厚,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是在自己的辖区内官职法令另搞一套,连赋税都不上交中央。


而且,这些节度使死后,往往是父死子继,或者由部下继任,中央根本无能为力。各镇都有亲信“牙兵”,待遇非常丰厚,对统帅死心塌地,唐王朝根本奈何不得。而且藩镇和藩镇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他们“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唐朝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


唐朝后期也有皇帝想要解决藩镇问题,但是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有可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叛乱。唐德宗在位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去,其子李惟岳继任,唐德宗为了抑制藩镇,想拿成德镇开刀,不承认李惟岳的继承权。李惟岳就联合其他三个藩镇起兵作乱,史称“四镇之乱”。


唐德宗倒是早有准备,出兵把这次叛乱平定下去了。正当他准备一鼓作气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时候,河朔三镇又联合淄清镇(治所今山东青州)叛乱,这四镇首领竟然都称了王,拥戴了一个皇帝。


唐德宗抽调关中地区的军队去镇压,结果泾原镇(今甘肃泾州)兵在路过长安时哗变,占据长安,还拥戴卢龙节度使朱韬的弟弟朱泚在长安称帝,史称“泾原兵变”。唐朝的皇帝继安史之乱和吐蕃进犯之后,又一次仓惶从长安出逃。后来唐军平定了这次兵变,唐德宗宣布赦免河朔叛将,各镇表示归顺,这才平息了事态。


又过了二十多年,唐宪宗继位,这是唐朝后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国力有所增强,政治也比较清明,他对藩镇的政策从姑息变为强硬,尤其是发兵消灭了叛乱的淮西(治所今河南汝南)镇,河朔三镇也归附了中央,被迫接受中央委派的官吏。但是宪宗以后,中央力量逐渐涣散,地方藩镇故态复萌。唐朝非但始终不能彻底彻底割除这个毒瘤,反而最后还被一个叫朱温的节度使在公元907年篡夺了皇位。唐朝就此灭亡。


长期的藩镇割据,不仅严重消耗了唐朝的实力,直接导致唐朝灭亡,也给所在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地区战乱不断,横征暴敛,民众负担极为沉重,而且,这些节度使有很多都是胡人,文化落后,他们对文教毫不重视,而且为了造成独立王国,他们还限制对外交通。这样当地就等于被孤立了起来,不仅经济残破,而且文化也日益落后。有的年轻人长到二十岁,没听说过周公、孔子,成天喝酒行猎。河朔地区原本是汉文化很发达的地区,现在竟然近似于文化沙漠。


后遗症之二:宦官专权。唐玄宗时期,宦官即已可以干政。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由于唐朝皇帝往往对武将不放心,所以经常派宦官去做监军,宦官就逐渐掌握了军权。


这些宦官专擅朝政,飞扬跋扈。唐肃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因为拥立有功,骄横不可一世。他曾经公开对后来的唐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但是这时代宗还有一定能力驾驭宦官,所以先后设法把李辅国这些大宦官都除掉了。


但是到了后代,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掌握了唐朝中央禁军的军权,他们办事的机构被称为“北衙”,外朝百官办事的机构被称为“南衙”,这就等于出现了两个政府,两个朝廷。而南衙往往成为北衙的附庸,宦官制定国策,任免朝臣,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唐朝中后期的八个皇帝中,有七位: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均为宦官所立,顺宗、宪宗、敬宗则死于宦官之手。


因为不满宦官的骄横跋扈,唐朝的皇帝也曾经想办法联合大臣去除宦官,但是都没有成功。


第一次努力发生于唐顺宗李诵时期。李诵在做太子的时候,对唐朝的弊端有很深刻的认识,被认为一旦即位就会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没想到他还没即位突然中风口哑,据说唐德宗因此而急死,李诵带病继位。他重用两位大臣王叔文、王伾,联合其他一些大臣准备去除宦官势力,结果被宦官抢先发动政变,王伾和王叔文都被贬官,其他八个亲信也都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唐朝州府佐吏,闲职),比如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唐顺宗也被迫让位给太子李淳,即唐宪宗。


第二次努力发生于唐文宗时期。当时的宰相李训想用武力诛杀宦官,就在公元83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皇帝早朝的时候,派人报告说左金吾仗院(皇宫宿卫机构,在大明宫含元殿东侧)内石榴树上冬夜降下甘露,企图诱使当时的宦官首领仇士良等人去观看,以便在金吾仗院内把这批宦官一并处死。但是先行前去查看的仇士良发现了伏兵,他立刻返回挟持了唐文宗,然后调神策军出击,捕杀了李训和他的部下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从此唐文宗就变成了宦官的掌中之物。他为此极为沮丧苦恼,却又无可奈何。他有一次问一个叫周墀的大臣:我像前代的哪个皇帝?周墀说:您是像尧舜那样的君主。唐文宗说,我哪里敢比尧舜?我倒是很像周赧王和汉献帝。周墀吃惊的说:那都是亡国之君,怎么能和您比?唐文宗说,周赧王和汉献帝都是受制于诸侯,我是受制于家奴,这么说起来,还不如他们呢。说着说着,唐文宗不禁流下眼泪,连衣襟都湿了。周墀也伏在地上痛哭。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前代的东汉以及后代的明朝,此二朝宦官气焰尽管嚣张,但毕竟是皇帝纵容下的家奴而已,一旦得罪皇帝就会被杀。但唐代宦官则权倾朝野,皇帝不仅奈何不得,反而受其挟制。


一个藩镇割据,一个宦官专权,已经把唐朝的皇帝弄得焦头烂额,捉襟见肘。这时候的士大夫也不争气,非但不和皇帝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反而互相倾轧,争权夺利。这就是唐朝中后期又一个重要的政治顽疾—朋党之争


党争从唐宪宗时代(公元八世纪初)开始,长达四十多年,代表人物分别是牛僧孺和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牛僧孺是平民出身,所以大力支持科举考试,在进士中很有影响力。李德裕出身于高门大族,对科举考试不以为然。


在对待藩镇的态度问题上,李党主张强硬平叛,牛党主张姑息。公平的讲,两派之中都不乏杰出人才,但是党争的特点是毫无原则,一派主张某事,另一派肯定反对,牛党掌权势必排挤李党,反之亦然。遂使政治上无所作为。党争进一步促使唐王朝内部分崩离析,助长了藩镇割据,加速了唐王朝的崩溃。唐文宗曾经哀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是唐王朝身上的三颗毒瘤,不断侵蚀着健康细胞,消耗着唐朝的力量。唐朝末年,又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巢民变,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也使得唐王朝耗尽了最后的能量。最终,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在公元907年轰然倒塌。


在我们今天提到的导致唐朝崩溃的多种因素中,你认为对唐朝来说哪种是最致命的呢?它所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国史的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从下一讲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五单元“五代宋元时期”的学习。


欢迎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孜

    朋党之争最致命。因为宦官吗,它可以让朝廷重臣携起手来平息,但是朋党之争呢,朝廷重臣都分崩离析要他怎么帮你呢?也许好的建议被反对了,坏的建议,却被采纳了。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曹孜: 有道理

  • sanduan

    宦官专权最致命,朋党之争虽然很厉害,基本还是可以控制的,但宦官专权很厉害,掌握了禁军,禁军本来是保护皇帝的都被控制了,宦官的力量可见一斑

  • 心如止水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