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光明的纽带上(五)

行走在光明的纽带上(五)

00:00
14:01

行走在光明的纽带上(五)——“一带一路”社会实践营的行走笔记


原创:卢芳芳

朗读:张欣



2018.05.20 第六天 大水坑镇探访村落(一)


我们从盐池坐着中巴车一路悠悠行来,车速不紧不慢,节奏就像慢镜头的胶片,让人心也变慢起来。


校长提醒我们观察盐池这个城市。我们发现在这个缺水多沙砾的地方,绿化能这么好,特别难得,远处的人工湖让人惊呼,真有点小江南的味道。



校长说:“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我们的调研不是去调查什么高大上的课题,而是要深入到最朴实的生活中去看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这里曾经沙化很严重,如果没有国家强有力的后盾,没有国家大量资金的投入,不可能做到如此。”


校长循序渐进的引导,慢慢让孩子往深处去思考,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而不是走马观花般地游览了。



社会调研已经进行了近一周的时间,当带着对历史对社会的思考去看待每一个事物时,每一个普通的事物都会显得那么有意义,都给你的心灵带来不一样的冲击。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看革命电影等等时,我为什么觉得乏味呢?


现在看来是因为没有高度和深度,没有体验和经验,没有给这些常见的事物赋予它真正的意义。


而这群孩子,有一位人生的导师如此用心地引导他们,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展露出与众多孩子不一样的风采。他们学会了臣服生命,无论是什么职业的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在生命层面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带着臣服的心,带着对一个生命无比尊重的心走进了村庄。




我们这两天的调研任务是每组走进三个村庄,每人采访六个人,这是除了各自课题的任务之外的任务,这促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想吃“大锅饭”那是没有可能了。


从上午11点到了大水坑镇,我们就开始分组挑选自己要采访的村庄,去哪?怎么去?有多远?都由孩子们自己查询和安排。老师的作用也就是保证安全和记录各孩子状态。




在网络盛行的年代,上网查资料都是孩子们第一首选,可后来发现,网上的资料并不准确,导航也不够精确到村庄,特别是城乡结合的地方。那怎么办?


只有一次次询问当地人,孩子们通过一次次与陌生人的接触不断地锻炼自己,带着给人温暖的愿景在行动着。




一开始,他们不知道多问几句,后来慢慢地学会了多套近乎多交流,在这些交流中,会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这也考验着我,我心中有无数个声音想提醒他们,又要用很大的力量来克制自己。


陪孩子跳坑,让孩子们在困难中成长,才能让他们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有经验,有了经验也才能增长智慧。陪跳坑不容易,那需要你有相信的力量。




为了省钱,离镇上五六公里的村庄,孩子们都舍不得租车去,徒步成为最盛行的交通工具。这里的天气早晚温差大,“早晚冻死狗,中午热死人”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组有点着急,连中饭都没吃,顶着日头就往就近的村子赶,结果转了一大圈,导航不给力,村子没找到,又回到了原点。好吧!赶紧总结经验,调整方案。




中午很多人需要午休,我们还是先吃中饭再行动吧!吃完饭,决定去镇政府问问污水情况,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今天是周日,人家不上班啊不上班。我其实一早就想到了,不能说啊不能说。




我心里告诉自己,去了总会有收获,没有白去的地方,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都会让他们下次思考问题时更全面更系统更具体。


结果,得到了意外惊喜,他们在镇政府门口发现了整个镇的地图,上面每个村庄都标识很清楚。哈哈,这让我们很兴奋。于是,我们朝着目标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我们要采访的村庄,开始了更深入的体验。




一开始孩子们有点胆怯地去敲门,在门口迟疑徘徊,慢慢地就胆大起来。被拒绝也没有气馁,而接受采访的人都非常和善,给孩子们的触动很大。






海江老师说:“今天,他们组的孩子们采访了一位65岁的老人,老人家当了15年老队长。


当姿仪问:什么是教育?

老队长答:忠孝,忠于国家孝顺父母。

当问到: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老队长答:对国家有用的人……


真是把孩子们都惊到了。”






姿仪最后采访到一位老爷爷,他是一名老教师,她被这位老人深深打动,心灵有种被敲开的感觉。


她写道:“当我告诉他,我长大了也想做教育。


他告诉我: 老师不仅要给孩子讲课批作业,还要教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要为国家学习!当老师重要的不是教书,重要的是育人!


我问他:您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了干什么?


他说:做国家需要的人!


那一刻,我的心中无限敬佩,感觉一种同频共振的感觉。


我问他:您觉得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我:‘爱国家爱人民最重要!’


那一刻,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子林说:从延安的城市生存体验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容易在别人拒绝时对他们产生情绪,而不是感恩他们。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当我鼓起勇气开始突破自己,去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同时也不再抱怨,而是很感谢他能聆听我们的诉说。


而且我也发现和陌生人交流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所以从那一天起,后续的采访对我来说都不是大问题。


清江校长说:做了才有自信,而不是等着有了自信再去做。这对我来说是挺大的突破的。我开始走上了破自我增自信的路。






尹航说:在采访时,经常被拒绝,一开始每一次的拒绝都足以让我崩溃,我时而生气一走了之,时而难过自责和抱怨他们不善解人意,我觉得自己能做出这样的迈步实属不易,我竟感到委屈,原来我依旧是个在意别人评价和在意结果的人。


当被拒绝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开始别扭地去答谢他们,慢慢地我不那么在意他们是否接纳我们,反而我更加感恩和珍惜积极配合我们的陌生人,我渐渐地看到那些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他们来自社会基层,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怀和温暖,其实是慌张的,或表现出强硬,或者表现出嫌弃自己文化不高穿着不整洁,原来有些人是自卑的,我有时会心疼他们的不易从而理解了他们。


我在“坎坷”和不断反复退缩的采访之路中慢慢地不那么胆怯了、声音大了,提问多了,思路也清晰了。我明白了:不是有了勇气才去面对,而是面对了才有勇气。当我一次次努力上前,主动面对时,我收获了勇气、信心和意外的感动。






我们组在采访的过程中,从最初问问题有点零乱到慢慢系统化,我看到了他们一点点地成长。返程时,起风了,一股寒意袭来,可他们内心是兴奋和激动的。


他们第一天总共采访了六户人家,四人碰面后,一直在讨论采访时感受到的。他们有了一个比较深的感悟就是:少欲的人幸福感更强。他们发现家境富裕的人欲望更多些也就没那么开心,而家境一般的人反而更容易知足和开心。




但是同时,他们又产生了一个困惑:他们是因为得不到而妥协还是真心的满足呢?


带着这个困惑,他们继续着第二天的采访。




未完待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