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与破坏者

第59节: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与破坏者

00:00
14:13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与破坏者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


我是赵利剑。


在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去世之前把皇位还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样李唐王朝的统治又得到了恢复。但是由于武则天在位期间武氏家族的力量迅速发展,而且她又开了女人做皇帝的先例,所以,她死后政局并没有归于平稳。


恰恰相反,从武则天去世的705年,到公元713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元年,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唐朝发生了六次政变,换了五个皇帝,在政变中惨死的不仅有将相大臣,甚至还包括公主、王侯、太子、皇后,连贵为天子的唐中宗李显也不能幸免。但是,在渡过这段艰难的动荡期之后,唐王朝进入了一个长达四十余年的繁盛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因为这个时期是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年间,所以得名。这个阶段不仅是唐王朝的黄金时段,也有很多人把它看做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段。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忆昔》,追忆开元年间的盛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诗人的描写自然会有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据说到了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一斗米的价钱只有十三文,即便是长安洛阳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大城市,物价稍贵,一斗米也才只有二十文,面、绢的价格也都很低。这说明当时的经济很发达,而社会也比较稳定。十年之后,官员上奏,说去年全国断死刑的只有五十八人,监狱里空空荡荡,鸟都可以在监狱里做巢。


尽管国土广阔,但是即使远行万里,也不用随身携带兵刃防身。全国的户口在开元二十七年达到786万户,四千五百多万人,和武则天时期相比又有明显增加。这个时期的文化也很繁荣,唐朝一些著名的大诗人高适、岑参、王维、李白、杜甫都曾经生活在这个时代,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也都有显著的成就。这个时期唐王朝和周边各民族和国家政权的交往也比较频繁。


这样一来,我们也不难发现,所谓“开元盛世”,无非是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一种延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古代所谓“治世”或“盛世”的一般特点,比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算是过得去,文化比较兴盛,等等。其实,“开元盛世”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前代的水平,比如这时唐朝的疆域就不如唐朝初年大,如果按官方统计的数字,极盛时期的人口固然超过的唐朝初年,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隋朝的水平,更谈不上超越汉朝。所以,看待古代传说中的那些“治世”和“盛世”,要适可而止,不可夸大其词。


当然话又说回来,对于人民来说,生活在一个统一而安定的时代,总比生活在分裂战乱的时代要幸运得多。而那些结束混乱,开创或者维护稳定的局面,给人民提供最起码的稳定生活条件的人,尤其是统治者,在历史上还是应该有他的位置。而对于“开元盛世”这个局面的出现来说,唐玄宗李隆基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唐王朝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当时他父亲虽然是皇帝,但是实权已经完全操控在祖母武则天的手里。李隆基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被废掉了。武则天因为对李氏宗族不放心,哪怕是自己的嫡亲子孙,她也要严加防范。所以李旦、李隆基父子其实是在软禁中生活了很多年,这期间李隆基的生母窦氏因为受到诬陷还被秘密处死,连葬身之地都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切一定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武则天时期的恶政有了亲身体验。武则天死后,虽然在形式上李唐王朝又恢复起来,但是唐中宗是个懦弱的皇帝,政权掌握在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手里,这母女俩大有效仿武则天成为新一代女皇的意向,为此不惜害死了唐中宗。眼看着李唐王朝的命运又到了千钧一发之际,时年二十五岁的李隆基当机立断,瞒着自己的父亲发动政变,把韦皇后、安乐公主集团一网打尽,拥立自己的父亲李旦做皇帝,就是唐睿宗。


后来,唐睿宗把帝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又发动第二次政变,除掉了对他构成巨大威胁的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至此,武周后期开始的政治动荡局面终于结束,李唐王朝的统治算是重新步入正轨,对此,李隆基确实功不可没。


正因为李隆基对武周时期的恶政有切身体会,所以他掌握政权以后,力图除旧布新,采取的措施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比如,武则天最为人所诟病的恶政就是任用酷吏,李隆基则重用一些勤政爱民的官吏,特别是宰相的人选,他启用的姚崇、宋璟、张嘉贞、张柬之等人,都是一代贤相,对于开元年间相对比较清明的政治都做出了贡献。


再比如说,武则天任人唯亲,武家的势力恶性膨胀,到了唐中宗的时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为了收买人心,掌握权力,往往不按规矩来任用官吏,她们把很多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级官吏的位置上,还大肆的卖官鬻爵。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墨敕斜封官”。


按正常程序,官员的任命应该是通过中书省,再由门下省审核无误,交给吏部来办理。可是这些花钱买的官,可以不经正常程序,绕开正式机关的审查,直接由皇帝用亲笔敕书的方式来任命,这种敕书是斜着封口交给有关部门来办理,所以这类官员就被称作“斜封官”。因为这些人往往和掌握实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有交往,所以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不敢过问,只能乖乖的传达办理。李隆基把这些冗滥的官员大量革职,并且严格控制官员的选拔,强调以才干和政绩作为授予官职的标准,特别注意考核地方官吏,尤其是最基层的县令。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他把新上任的县令都召到都城长安,在大明宫亲自出题考试,考查这些官员是否通晓治民之道,有四十多人因为不合格而被淘汰。因为官员的素质有了保证,所以开元年间的吏治就相对比较清明,老百姓受到的贪官污吏的盘剥也就轻多了。


又比如,武则天对于那些李唐的宗室大开杀戒,丝毫不顾及骨肉亲情。其实,说起来李隆基做皇帝也并不那么名正言顺,因为他并不是唐睿宗的嫡长子,但是因为他有消灭韦氏的大功,所以他大哥李宪(时名李成器)再三恳求唐睿宗把太子的位置让给了李隆基。如果按照武则天的思路,凡是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李隆基没有这样做,他特别注意沟通和几个兄弟之间的感情,赐给他们豪华的宅邸,甚至和他们同床共枕,表示对他们毫无戒心。他当然没有给这些兄弟实权,但是这比武则天肉体消灭的政策,毕竟文明得多了。这样的一些措施,对于打造开元年间比较清明的政治、比较安定的局面,当然很有作用。


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隆基后期的执政风格却和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二十七岁即位,在位四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执政时间长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他精力旺盛,可称励精图治,对于“开元盛世”的出现,功不可没。


然而,在他在位后期,却明显出现了怠政、惰政的特点。说来这也不算奇怪,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其实是一种不人道的制度,这不仅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这样,对于那个居于权力最高点的人来说,也有很残酷的一面。这种制度要求皇帝大权独揽,凡事亲力亲为,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长期处于勤政状态,难免会有厌倦情绪,加之年纪越来越大,精力衰减,在开创了盛世局面之后,倦怠政事,寻求安逸享乐,也属于人之常情。


但是他的怠政惰政却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比如,他重用心术不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做宰相,开元初年朝堂上的清正廉明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他开始纵容宦官干政,尽管他宠信的大宦官高力士为人谨慎,并不飞扬跋扈,但是此风一开,就成为唐朝中后期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的源头。


至于他宠爱杨贵妃的事,人所共知。一个皇帝有一个自己宠爱的妃子,这本是稀松平常的现象,但是,杨氏一门因此飞黄腾达,尤其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原本不学无术,却官至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务,随意处理朝政。这已经和李隆基早年所要极力清除的武则天、韦氏当政时期的恶劣政治没有任何区别了。大唐王朝的危机就在盛世的表面之下不断发展恶化,最终来了一场总爆发。


听完我们今天这一讲,我想知道:你理解的唐玄宗是个怎样的皇帝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前期的励精图治和后期执政风格的变化呢?


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孜

    不是李隆基太怠政,而是他没选好宰相。

    sanduan 回复 @曹孜: 没选好也是他自己的事情吧

  • 曹孜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A顺势而围

  • 娟子_qoa

    啥时候能讲讲世界史?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娟子_qoa: 抱歉目前没有计划

  • 小钰和

    讲的太好啦!把整个专辑听了5遍了!

  • 禾田公主

  • 历史加工作坊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曹孜

    李隆基累了

  • 儿童画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