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窒息】窒息的共性特点和预防

【异物窒息】窒息的共性特点和预防

00:00
19:50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提到窒息,一些家长不以为然,认为这种低级错误会离自己很远。但数据表明:孩子在3岁前发生窒息意外的比例占其他伤害比例一半以上,而1岁以下的婴儿,机械性窒息占其他伤害的70%。中国每年有上千名儿童因此夭折;也有因脑缺氧变成植物人的情况。

造成窒息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叫机械性窒息,即遮挡物罩住口鼻。这种窒息多发生在婴儿期;另一种叫气道阻塞性窒息,这是小部件误食引起的,它发生在有吞咽能力的各个年龄段。幼童和老人尤其多。主要原因由绳带绕颈、食物或玩具碎片吸入等造成。

那么,生活中容易发生窒息的典型行为都有哪些呢?我将这些行为做了归类,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和大家分享,同时也指出必要的预防建议。

1. 被褥遮盖

蒙被缺氧综合征也叫捂热综合征,是婴儿在寒冷季节中比较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原因包括:1、蒙被造成呼吸道受阻;2、捂得过多、大汗淋漓,造成婴儿高渗性脱水。表现为呼吸衰竭、脑水肿、休克等症状。这种综合征病死率非常高、后遗症也很严重。

预防建议:

l 尽量让婴儿脸向上睡。不要睡在任何柔软物上;

l不建议家长与4个月以下的婴儿同床,尽量让宝宝单独睡。如果不放心,可以将孩子的小床靠近大床边,以便您能随时看护孩子;

l在婴幼儿小床上,不要放置任何塑料包装袋、有缝口的包和大型毛绒玩具等。

l冬天出门包被要轻柔保暖,不要裹得太严;

l家有宠物,一定要注意看护。尽量不要让宠物和婴儿接触。

2. 密闭环境

每年校车遗忘发生的幼童高温窒息伤害层出不穷。实验数据显示,室外27度时,只要半个小时,车内温度就可以达到45度,而人体对高温的极限值是45度。超过这个温度,各个器官就开始衰竭。

预防方法:

请大家记住ACT原则。就是

l避免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人走时,随时摇上车窗,锁紧车门,确保你不在的时候,孩子无法溜进车里玩耍。

l设置某些提醒,比如在车后座孩子身边放公文包、钱包或者手机等。

l看到有孩子被单独留在车内,马上报警,或者砸窗相救。

3. 塑料袋套头

来自美国疾控中心数据,美国平均每年有25起儿童因塑料袋而窒息死亡。90%的受害者是1岁以下婴儿。塑料袋对成人来讲,是非常有用的生活物品,但对孩子来说,就是玩具。塑料的不透气性,会很快阻隔空气发生问题。

预防建议:

l不要将孩子放在塑料袋上或附近睡觉;

l家中废弃的塑料袋要及时处理或者管理;

l玩具的包装袋、大型电器的塑料包装等都要有效管理和放置;

l下雨天如果没带伞,不要用塑料袋套头防雨。

4. 缝隙处隐患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不要使用婴儿床围,建议中说:“没有证据表明它能防止撞伤,而事实上却有造成孩子窒息、陷入缝隙或者被绞伤的风险。”安全产品,不仅仅表现在使用上,更体现在设计上。床围的这类产品设计本身就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无法和床边缘有效地固定和咬合,很容易造成宝宝夹伤夹死风险。

预防建议:

l不要给孩子购买床围栏这样的有设计缺陷产品;

l检查家具和床沿的缝隙是否足够大,至少超过20公分的距离为宜;

l婴儿床的护栏间隙要在5-6公分为宜;

l经常检查婴儿床床垫和床围间隙,不要超过一个拳头宽度为宜。

5. 吞食小部件/食物

吞食小部件和食物引发的卡喉窒息意外,成了每天窒息伤害的常态。吃粽子、吃汤圆、吃果仁、吃果冻,甚至吃水果,一旦没有好好吃,就容易发生意外。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孩子在就餐时,是否处于一个稳定的体位。往往卡喉多发生在运动中的行为里。

预防建议:

l对吞咽能力不足的1-4岁幼童,不要直接给吃硬的小食品。最好把食品切成薄片喂着吃;在吃蛋黄或者糯米制品时,最好切成小块喂,细嚼慢咽;

l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吃东西时坐稳,不要讲话逗笑;

l家有幼童,尽量收好小物件和零食;

l随时检查家里的玩具和家具的小部件,包括乐高、电池、磁球、海洋球、家具上的螺丝螺母等等。

6. 绳带绕颈

绳带绕颈意外也是常见的窒息伤害。不仅仅是围巾,衣服上的帽衫绳、红领巾、窗帘绳、电线、玩具拉绳、甚至洋娃娃的发丝,都可能致我们的幼童发生绕颈问题。因此,国际上规定22厘米是绳带的安全长度标准。

预防建议:

l22厘米作为排查标准,将自家的绳带长度做好管理;

l不要给低龄儿童用围巾;

l检查玩具绳带长度,或者洋娃娃的发丝,尽量让婴幼儿远离有长度的绳带;如果玩耍,包括跳绳活动,要在父母的看护下安全使用。

关于窒息伤害和预防,我归类的上面这六个方面,是主要行为特点。了解这些共性规律,加强预防措施,我们的孩子才能有效避免所谓的“意外”。下一集,我将重点和大家分享窒息意外的急救。

远离儿童伤害,我在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