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上一讲我们讲了《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今天要讲《燕召公世家》。
大家读《史记》的世家部分,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除了开头的《吴太伯世家》,从《齐太公世家》开始,连着好几篇,写的都是由周朝建立之初,分封到各地公侯们起家的国家。而从武王伐纣成功后分封亲戚功臣的现实看,其中封地最远的,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燕召公世家》里写的第一位主人公——召公。
召公跟周武王姬发,以及上一讲我们讲过的《鲁周公世家》里的周公旦,是同姓,都姓姬,但不是他们的亲兄弟;召公受封的地方,《燕召公世家》里说,是北燕。为什么叫北燕,北燕在哪里,司马迁都没有说,后来注释《史记》的学者说,北燕就在今天的北京地区,之所以称之为北燕,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一个南燕,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北燕是姬姓之国,南燕则是姞姓之国,不是同一个国家。
召公虽然受封为北燕国的国君,却跟周公旦一样,自己没有去。按照《燕召公世家》的记载,他在周成王时候,成了周王朝的国家级领导“三公”之一(所谓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而且分管的区域还不小:“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这句话出自《春秋公羊传》,意思是从陕这个地方以西,由召公主管;从陕这个地方以东,由周公主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召分陕”,一般认为,今天“陕西”这一地名,追溯上去,就是由此而来的。
那么,这个陕,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呢?
这还得从这个“陕”字说起。“陕”字的繁体字(陝),左边一个耳朵旁,右边一个“大”字,下面左右是两个“入”字(进入的入)。跟这个“陕”字很相像的,还有一个“郏”字,它的繁体,原来也是左边耳朵旁,右边是个“大”字,只是这“大”字下面左右是两个“人”字,不是“入”字——因为和“陝”字实在是太像了,后来为了区分,就把它的耳朵旁从左边移到了右边,简体字就写成“郏”了。
陕,一般认为就是陕县,位于今天河南省的三门峡市;郏,则是指周代洛邑的王城,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究竟是周召分陕,还是周召分郏,因为《史记》版本众多,有不少那个“陕”字右边的“大’字下边,是写作两个”人”字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两种说法。而之所以有不少学者还赞同后一说周召分郏,是因为如果周召分陕的话,看起来东区过大,西区过小,有点难以置信。
不过无论是分陕还是分郏,召公在西部的管理,深得民心,因此他去世以后,老百姓都很怀念他,连他曾经歇脚过的一颗棠梨树,大家也不敢动它,还写了首诗歌赞美召公。这个被司马迁写进《燕召公世家》的亲民故事,来源于《诗经》十五国风里的《召南》一部,那其中有一首诗,名字就叫《甘棠》。顺便说一下,《诗经·召南》的召,指的就是召公,南则是指召公管理的西部南方地区。
令人遗憾的是,《燕召公世家》所记燕国的世系,在召公以下九世,是连人名都不清楚的。这当然不是司马迁懒惰,而是因为史料极度缺乏。
1986年,北京琉璃河西周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后来被命名为克盉、克罍的两件重器,上面都有四十三个字的铭文,以“王曰大保”开头,中间有明确的“命克侯于匽”的记载。而同一遗址出土的文物,又多提及“匽侯”。学界一般认为,上述铭文中提到的大保,就是《史记·燕召公世家》里开篇就写的周成王时做过三公的燕召公,而克侯,则是燕召公的大儿子,第一代燕侯。召公虽然没有赴燕国就封,但和周公旦派自己的公子伯禽去封国一样,派了自己的大儿子去,这在唐代司马贞写的《史记索隐》是有记录的。
因为琉璃河遗址的发掘,跟克盉、克罍等重要青铜器的发现,有实物印证的北京史,被大幅度提前到了西周初年。
值得注意的是,现已发现的西周文物和早期文献中,匽侯的匽字,没有写成燕山的燕字的,都写作成语“偃旗息鼓”的“偃”字的右半边(“匽”),或者右边带耳朵的那个“郾”。一般认为,把燕国的国名改成今天这个燕山的燕,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事。
《燕召公世家》所记的燕国世系,是从西周共和时期的燕惠侯开始,才稍稍有点眉目的,不过大多只有侯王的名号,而没有侯王的名字,更没有具体的纪事。《十二诸侯年表》燕国一栏也是如此,绝大部分都是空白。
只有到了战国时期,《燕召公世家》故事才多了起来。
按《燕召公世家》的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曾经打过三次大仗。先是燕王哙时期,齐湣王在孟子的唆使下,趁燕王哙让渡国家权力给权相子之,燕国国内大乱,攻击燕国,大胜,令燕王哙也丢了性命。然后燕昭王即位,励精图治,二十八年后,在名将乐毅的率领下,大破齐国,除了聊城、莒和即墨三个地方,其他的都划入燕国的版图。后来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即位了,跟一代功臣乐毅闹起了不愉快,结果乐毅一气之下出国了,齐国趁机反攻,由名将田单布阵,收复了全部当年被燕国占领的地盘。
《燕召公世家》有关战国时期燕齐之战历史的记叙,一般认为,主要来自《战国策》。不过有一个情节,使这一说法有了需要修正的必要。
在《燕召公世家》里,写到燕国因为内乱,被齐国乘机攻破之后,过了两年,新的燕王燕昭王登基,为了报仇血耻,放下身段,准备了一大笔国家级人才引进基金,到处搜罗可以帮助振兴燕国的能人。
这时候就碰到了著名的猎头公司领军人物郭隗。这郭大师倒也不客气,上来就跟燕王说:“您要真想把一流人才招进来,您就先从我郭隗这儿开始。您把我招进来了,那样比我郭隗能干的人,可不是不远千里都会来吗!”燕昭王呢,倒还蛮吃郭隗这一套的,不仅帮他重新装修的别墅,还把他奉为国师。您别说,效果倒还真不错。结果乐毅、邹衍和剧辛三位国际名流,分别从魏国、齐国和赵国被顺利地引进到了燕国。
上面的这个郭隗引人才的故事,在今本的《战国策》里是有的。但是,如果您对比一下《战国策·燕策》里的相关原文,和《史记·燕召公世家》里的这一段,会发现《史记》所录的版本,省略了好多文字。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战国策》所记郭隗初见燕王是说的一段格言,和给燕王讲的一个千里马的寓言,都不见了。
郭隗说的那段格言,是:“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意思是:做皇帝的人,是跟大师玩的;做王的人,是跟朋友玩的;称霸的人,是跟臣子玩的;而那些把国家弄没的人,是只跟自己的跟班玩的。说的很有道理是不是?但是《史记》居然没有引。
郭隗给燕王讲的千里马寓言,说的是:古代有个很有钱的国君,想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折腾了三年都没搞到。这时下面就有人跟他说:“让我给您想想办法,如何?”国君就把这差事交给了他。过了三个月,这人回来了,带回的千里马,并不是匹活蹦乱跳的马,而只是个死马的头,还花了五百金。国君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可以弄个死马来,还捐出了我的五百金?’这个下人聪明啊,回答说:“死马都愿意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啊?天下人一定认为大王您是有能力买千里马的,千里马这下一定会来的了。”真的不出一年,三匹千里马先后到来。这故事既生动还很有教育意义不是?当然是啊。可《史记》里居然也没有!
所以后来给《战国策》作注释的宋朝学者鲍彪,很是埋怨司马迁,说《战国策》里原本有的这么精彩的格言和寓言,你怎么可以都删掉呢?
但我想,鲍彪可能是太爱《战国策》了,没有考虑到另一种可能,就是今本《战国策》是西汉文献学家刘向校勘群书合并诸本文字的结果,甚至《战国策》这个书名,也是刘向取的,被他整理前的那一堆书,原本有《国策》《短长》《事语》等不同的名称。而司马迁写《燕召公世家》时,采用的这段文字,虽然明显出自《国策》一类的战国纵横家书,版本上却肯定不是今本的《战国策》,而应该是还没有被刘向整理合并过的文本。那样的话,司马迁采用的版本里,也可能原本就没有郭隗的格言和千里马寓言。
《燕召公世家》的最后部分,是关于燕国末代君王喜的时代的历史的。其中包括燕国名臣将渠劝燕王故事,和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后者我们到讲《刺客列传》时再细讲。有必要指出的是,司马迁在书写这部分时,称当时的燕王为“今王喜”,可见他依据的史料,很可能是整个《燕召公世家》里都难得一见的直接出自燕国的第一手材料。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讲《晋世家》。
燕国世系十二诸侯表和六国表是接不上的,不知为何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典农校尉: 《十二诸侯年表》最后一年是公元前477年,燕国一栏是燕献公十六年。《六国年表》第一年是公元前476年,燕国一栏是燕献公十七年。两表正好接上,不知您手头的《史记》是否有缺页?
按照陈梦家等的考订,六国表魏,齐等国讹误较多,灭齐的应是齐宣王,不知是否也是因为战国史料较为缺乏的缘故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典农校尉: 同时也有所用史料来源不同的原因吧。
有些资料里记载说《诗经召南甘棠》所说的召公并不是《史记燕召公世家》中的召公,而是指周宣王时期的召虎。老师怎么看?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垄亩之民: 说《甘棠》里的召伯不是召公奭,而是召虎,证据是《诗经》里有召公召伯两种表述,因此简单地认为这必是两人。我觉得这是证据不足的。
老师的声音好可爱哈哈哈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精辟!精辟!!精辟!!!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赵波_8j: 这是《韩诗外传》里的话吧?类似的话语,在《荀子》《吕氏春秋》里都有,而说话人都不是郭隗,所以司马迁也可能是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用所谓的郭隗的格言的。我的解释过于简单了。谢谢你的提示。
捐:浪费。
感谢
郭隗的“隗”读wei吧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心的湖_q2: “隗”有至少两个读音,读kui也允许的,参见《辞海》《辞源》相关条目。
郭隗的“隗”读wei吧
学生对"孔子"莫名其妙出现在《燕召公世家》产生疑问后,仔细研读了《史记》许多篇目,发现司马迁是个"孔子"的"死忠粉",几乎篇篇正文里都有提到孔子,如本纪的1~6篇有,7~10篇涉及汉代皇帝的只有第十篇的"司马公曰"有提到孔子,(非正文,不该算。)第十一、十二篇明显不是司马公原文的肯定没有。表的1~3有,(后面没有正常),八书里的第四篇明显不是司马公原文就没有,7~8没找到有(怀疑原文有删改),世家篇没有找到提孔子的只有11、15、16、20~24、26~30篇,列传太多没有找。如果有研究《史记》与"孔子"关系的文章,麻烦陈老师在答疑时给我们讲一讲。很好奇。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赵波_8j: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到讲《孔子世家》时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