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上一讲我们讲了《燕召公世家》,今天开始我们讲《晋世家》。
《晋世家》所说的晋,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山西地区。有关这一地区世家大姓的故事,《晋世家》是从一个著名的传说讲起的。
说是晋的老祖宗叫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跟这叔虞他娘幽会的时候,做了个梦,梦见老天跟自己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子就叫虞,我给你唐这块地方。”等到儿子生下来了,发现那小手上居然真的有个“虞”字,所以就给他取名叫虞。
等到周武王驾崩了,成王继位,唐那个地方发生了动乱,辅佐成王的周公,就发兵灭了那不听话的唐国。
这时那个著名的传说登场了。
说是成王有一回跟弟弟叔虞玩,把一片桐树的叶子,削成了玉珪的形状,送给叔虞,还说:“就用这给你加封了啊。”这时周朝的一位史官,大概名字已经不清楚了,所以《晋世家》记录他的名字是史佚(佚是佚失的佚),这位史佚就立马请成王选择黄道吉日册封叔虞。成王说:“我这只是跟他闹着玩的。”史佚回道:“天子无戏言。您说了,史官就要记下来,还要准备典礼完成这件事,谱写乐曲歌颂这件事。”成王没辙了,只好把唐这块地盘,正式分封给弟弟叔虞。
《晋世家》开头记录的这个传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剪桐封弟”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史记》之前,还有一个版本,记录在先秦著名子书《吕氏春秋》里。《吕氏春秋》版的“剪桐封弟”故事,跟《史记·晋世家》所记最大的不同,是跟成王说“天子无戏言”的,不是史佚,而是当时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周公旦是明星式的历史人物,跟他有关的故事,都会被人反复评说,所以到了唐代,山西籍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就写过一篇《剪桐封弟辨》,认为这故事不可信。
司马迁当然读过《吕氏春秋》。但他在《晋世家》开头引的这个剪桐分弟的故事里,周公虽然出现过,却只有灭唐的情节,而没有说“天子无戏言”的话,可见司马迁的文献来源,跟《吕氏春秋》并不相同。至于柳宗元的推论,基本上没有下过文献考证的功夫,所以说“剪桐封弟”传说是彻底的子虚乌有,我想还是过于武断了些。
其实,与其追究“剪桐封弟”传说的真实程度,不如问一个更有历史实感的问题,那就是:叔虞所受封的唐,也就是最早的晋国,究竟在哪里?
就此《史记》是提供了线索的,《晋世家》里写的是:“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这个记录,一是提供了方位,唐这个地方,是在黄河和汾水的东面,二是指示了地方的大小,应该说比较小,方圆不过百里地。
但“河、汾之东”的说法,还是太笼统了,所以引来后代学者的各种辩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山西翼县和曲沃县交界的地带,经过持续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震惊中外、后来被称为天马——曲村的西周晋国遗址,其中有九组十九座晋国早期晋侯和夫人的墓葬,以及十个车马坑。《史记·晋世家》叔虞封唐之后,非常简略的西周和东周初年的晋国国君世系,就这样神奇地被考古发现印证了。
按照《晋世家》的排次,唐叔虞之后的晋侯,依次是唐叔子燮、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献侯籍、穆侯费王、殇叔、文侯仇。这其中靖侯当西周厉王及“共和”时期,穆侯时周东迁洛邑。
上述十位晋侯中,除了殇叔,因为是抢了自己侄儿太子仇的位置,非正常继位的,之后又被太子仇推翻,没有发现墓地,其他九位晋侯的墓地,都在天马——曲村遗址里发现了,而且连他们的夫人墓,也发现了。
因为发现了这些墓葬,有关唐、晋以及晋的最早都城翼,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答案。
北京大学的邹衡教授,在他的《晋国始封地考略》一文里写道:
翼城县的翔山以西,曲沃县的汾河以东、浍河以北,翼城、曲沃二县的崇山以南,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广约15公里的长形地带,在此范围内大约是晋国始封地的中心地带。
另一位北京大学教授、曾经主持山西晋侯墓地发掘的李伯谦教授,进一步指出,天马——曲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起始年代和它涵盖的年代范围,都表明它就是西周初年叔虞封唐的唐,这个唐,也就是春秋时期屡见于传的晋都翼。李教授同时追溯文献,说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曾经作过的一个论断,就是怀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现在看来是很有见地,十分正确的。
《晋世家》所记东周以后春秋时期的晋国史,充满了血腥的气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曲沃代翼和骊姬之难。
所谓曲沃代翼,是指晋国国君的一支同姓旁支亲戚,从曲沃桓叔开始,经曲沃庄伯,到曲沃武公,前后三代,以谋杀或者武力征服的形式,执着地争夺以翼为都城的晋国的君权。
事情还得从晋穆侯时候说起。
说是穆侯的夫人,是齐国的姜氏。这姜氏为穆侯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仇,小儿子名叫成师。大儿子仇就是后来文侯,继承文侯位置的,是他的儿子昭侯伯。昭侯待他的叔叔、也就是他爸文侯的弟弟成师不错,把城师封到了曲沃,号称曲沃桓叔。这桓叔呢,对善待他的侄儿昭侯却不咋地,他封地所在的曲沃城,居然比昭侯所在的晋国都城翼还要大,据说他在晋国一般百姓里面,还很有人气。
这样到了晋昭侯七年,晋国国内发生政变,大臣潘父把昭侯给杀了,紧接着就要把曲沃桓叔接来做继任的国君。桓叔也已经有所行动了,没想到晋国方面不答应,发兵攻打桓叔。结果桓叔战败,只能打道回府。而晋国方面继位的,是昭侯的儿子孝侯平。
眼看着晋孝侯在国君的位置上坐了八年,曲沃桓叔都没有实现自己的上位梦想,死了,这继续做梦的责任,就落到他儿子曲沃庄伯鱓的肩上。庄伯等了整整七年,终于找到机会,在晋国首都把晋孝侯给干掉了。没想到晋国人还是不买账,向这位来自曲沃的庄伯发起反攻,庄伯只好像他爸一样,奔回老家曲沃。晋国继承君位的,是孝侯的儿子鄂侯郄。
鄂侯没像他爹那么幸运,做了六年国君就死了。曲沃庄伯一听这消息,立马兴兵讨伐晋国。眼看着“革命”的事业就要成功了,没成想半道里杀出个周平王,派了虢国的国公,率军帮晋国出头,打曲沃庄伯。庄伯呢,还打不过,只好逃回曲沃自保。晋国又逃过一劫,鄂侯的儿子光因此得以上位,成为新国君哀侯。
曲沃庄伯不久就死了,他儿子曲沃武公继位,就想方设法要报两代世仇。到晋哀侯九年,这武公终于通过一场发生在汾水边的战争,俘虏了晋哀侯。虽然晋国方面反应很快,马上把哀侯的小儿子推上领导岗位,但那位历史上被称为小子侯的晋国国君,才在位置上待了四年,就被曲沃武公骗出来给宰了,而在此之前,武公已经借刀杀人,把老哀侯的性命也结果掉了。
故事好像应该结束了,没想到周王再度出面。这回是周桓王,派了虢仲来讨伐曲沃武公。武公只能走他爹和爷爷的老路,跑回曲沃。而那边厢的晋国,则立了晋哀侯的弟弟缗做晋侯。
曲沃武公发挥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又等了二十八年,终于再度出手,向晋侯缗叫板,并灭了对方。这回他学聪明了,把从晋国抢得的宝贝重器,全部献给了周釐王。周釐王贪财啊,就直接任命曲沃武公做了晋君,列为周王室的诸侯。曲沃武公呢,顺势接收了晋国的全部地盘,摇身一变,成了晋武公。
按照《晋世家》的记载,从桓叔初封曲沃,到武公灭晋,前后经历了六十七年。想一想,超过一个甲子的岁月里,有一门亲戚,持续地要你几代当家人的性命,理由只是看上了你家的田地房产,那是一番怎样恐怖的情形。
相比之下,骊姬之难,更显示了人性之恶的深渊无底。
骊姬之难的始作俑者,是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他的名字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气息,叫诡诸。(诡异的诸侯?)骊姬之难的终结者,则是大名鼎鼎、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的名字也有点奇怪,叫重耳,这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谁也说不清。
从晋献公元年(前676年),到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有四十年的光阴。《晋世家》为这四十年,花费了整整六千字的笔墨。而《晋世家》记录大约七百年的晋国史,总共才用了一万五千多个字。也就是说,就一个骊姬之难,前因后果,竟占了全部《晋世家》的三分之一还多!
让司马迁如此花费笔墨的骊姬之难,是一场怎样的大灾难呢?
事情还得从曲沃代翼以后,晋国的东征西讨说起。晋献公作为极富野心的曲沃桓庄一系的后裔,最得意的战绩,是向西攻击本属于秦国势力范围的骊戎,并获得了骊戎美女骊姬和她的妹妹。
骊姬为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而在骊姬之前,献公已经有至少三位太太,生过好几个儿子,这些公子中名声最好的有三位,就是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太子申生是齐桓公之女齐姜所生,不过齐姜很早就去世了。
因为爱骊姬,连带着爱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这献公就有意废了太子申生。他先是找了个国家安全的借口,把太子和两位公子外放到基层去锻炼;然后又特别给太子分了点军权,派他率兵出征,反正意思就是让太子离首都远远的。这边私下里又许诺骊姬说:“我这就废了太子,让奚齐替代他。”
这骊姬可真不是等闲之辈啊,听了献公的私房话,居然哭着说:“您立这位太子,诸侯们是都知道的。太子还多次带兵,百姓都拥护他,您怎么可以因为我的原因,而废嫡系长子,立庶出的小儿子做太子呢?您一定要这样做,我就自杀!”她一方面装模作样地称赞太子,另一方面又暗地里派人说太子的坏话,想方设法要让他自己的儿子上位。
这样到了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终于等到了她想要的机会。
这天她在都城见到原本下放在曲沃的太子,就跟太子说:“你爸做梦,梦见你妈齐姜了。太子您赶紧回曲沃去祭祀一下你妈吧,回来告诉你爸。”太子信以为真,就回曲沃去祭祀母亲齐姜了,然后把胙肉也就是祭祀用过的肉干带回来,打算献给老爸晋献公。不巧献公当时外出打猎去了,太子就把胙肉留在了宫里。骊姬呢,看准机会,派人在那胙肉里放了毒药。
过了两天,献公打猎回来了,厨师就把太子奉献的胙肉拿了出来,献公也打算开吃了。这骊姬忽然从旁边跳出来,制止说:“这胙肉来路比较远,最好还是检验一下再说。”结果可想而知,给狗吃,狗死了;给小臣吃,小臣也死了。这下好,骊姬再次飙泪上演苦情戏,献公也给气得不要不要的。太子听闻此事,百口莫辩,只能一逃了之,最后自杀了。
这时两位公子重耳、夷吾,正好来首都朝拜献公。有人就给骊姬打小报告,说:“两公子怨恨您,认为您害死了太子。”骊姬一听,害怕了,就在献公跟前反告二公子的状,说:“申生在胙肉里放毒药这事,两公子是知道的。”这反告状传到两公子那里,两公子也害怕了,于是都跑回到各自下放锻炼的地方:重耳跑回蒲,夷吾则逃往屈。献公呢,觉得两公子既然不辞而别,那骊姬说的事情一定是有的了,就派兵讨伐蒲和屈两地。屈地守兵比较厉害,献公的部队无法拿下。蒲地呢,据说是有一位叫勃鞮的宦官找到了重耳,让他赶快自杀。千钧一发之际,重耳飞奔越过短墙,追击他的宦官刀起刀落,只斩到了他的衣服的袖口。好险啊,重耳无家可归,只能投奔他的母家——狄国。
重耳在狄国待了十二年,又先后在卫、齐、曹、宋、郑、楚、秦七国流浪了七年,最后在秦的军事护送下,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在他在外的十九年间,晋献公死了;原本想即位的骊姬的儿子奚齐,在晋献公的丧礼上被大臣里克杀死;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暂时登上君位,一个月后也被里克杀死;公子夷吾被齐秦两大国护驾入晋,成为晋惠公,惠公因为哥哥重耳还活在国外,害怕里克闹政变,就赐里克死;最后惠公自己死了,他儿子怀公圉继位,也因为害怕仍在海外的伯父重耳,就下令凡追随重耳的人限期自首,到期不自首的全家杀光,并因此杀了重耳亲信的父亲狐突,结果导致自己被重耳在晋国的内应杀死,重耳反倒因晋国君位空缺而顺利归国。
应当说,司马迁在《晋世家》里,能把晋国的骊姬之难写得如此详细,是因为相关的史料十分丰富。而其来源,则主要是《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从结构上说,基本上是以《左传》为骨架,插入《国语》中的相关故事。因为《国语》里的故事,情节性相比《左传》更强。像骊姬所说的那些如录音转录般生动的对话,大多就出自《国语》里的《晋语》。
不过也必须指出,《晋世家》有关骊姬之难的文字超乎寻常地长,另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中不免有重复的内容或文字。而这些重复的部分,文字往往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关于“重耳逾垣”的故事,《晋世家》里就重复了两次,虽然时间都在晋献公二十二年,但被派去追杀重耳的宦官的名字,前一次写作“勃鞮”,后一次写作“履鞮”,而重耳投奔的狄国,第一次写作“翟”,第二次才写作“狄”。这种不同,应该是司马迁著述时取材来源不同所致。
重耳上位成为晋文公之后,都干了什么,以至于后人会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一《晋世家》后半所写的晋国史,又有怎样的不同以往的大变化?我们下次再讲。
老师接着嗓子学丽姬太逗了。最喜欢的一篇,写出了大国兴衰。能不能请老师解惑,春秋五霸究竟是五个人还是五个国家,评定的标准是什么?是主持会盟还是依靠国力。即使五霸少有善始善终对于夫差这种屠戮忠臣身死国灭的人位列五霸还是挺反感的。老师能不能说说晋悼公这个人?能力和年岁真的不太匹配,另外他是否加速了公族分晋。晋朝国君一系为防止臣子做大有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政策。晋有三军,军权到底是谁在掌控。范氏作乱的时候,怎么感觉国君毫无掌控国家的能力。麻烦老师了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飞天猪_5g: 关于晋悼公,比较《国语》《左传》和《史记》的相关记载,可见《国语》最夸张,《史记》最克制,个人认为《史记》所记可能更接近事实,这位少年国君的当时举措,恐怕更多是依赖辅佐其上位的公卿做出的。
陈老师讲得声情并茂,还给骊姬配了一把音
这段老师学骊姬这段好给力
陈老师,春秋时的曲沃是在今天的曲沃县附近吗?我看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理图集,标注是在今天的闻喜附近。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ByronSir: 春秋时的曲沃跟现在的曲沃不是同一个地方。应该以谭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准。
老师您读丽姬的台词干嘛捏着鼻子
河马_0o 回复 @苏老师的语文课: 想想老师上课时声情并茂带配音也蛮有趣了哦😊
老师模仿骊姬处简直大爱,老师实在是太可爱了
这一章好有意思
陈老师的《史记》,远在美国的我是和孩子们一起听的。老大十五岁,喜爱古典文学,闲暇时间少,平常接送她去兴趣班的时间很多,车上我们就一起听。老二今年十岁,我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全注全译本的《史记》,每周我和她一起阅读和学习。本来没有找到陈老师的讲读之前,俩人读得有点吃力。自从有了陈老师的讲解,我们俩的学习变得非常积极,周末的时间拿来查字典、资料,诵读和互相讲解,周天的时间就是在去上学放学兴趣班的路上,听相应部分的陈老师讲解。目前已经顺利学完了五帝本纪,开始学习夏本纪。期间对老师的讲读反复听,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经常在车上和我讨论老师讲解的内容。老师的上海口音也太亲切了!感谢陈老师!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janegift: 谢谢。给您和您的孩子点赞
陈老师有说相声的潜质。声情并茂,效果
陈老师,您讲课还带配音的?
复旦陈正宏教授 回复 @以史为鉴_慎思明辨: 录音是我自己录的,配乐是喜马拉雅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