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金句
第169集 灭佛的历史:佛教在中国的艰难跋涉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我讲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艰难历程的时候,我就讲到有很多帝王认为佛教如果大家都向善的话便于统治,所以他们大力弘扬。有的帝王本身也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但这造成了很多社会的压力,结果就带来了很多灭佛的一件一件的这样的事件。由于灭佛、禁佛,这就成了恶性事件,因为你居然禁止人们自然的一种宗教。但是,灭佛的人往往是有其他的好多问题的思考,比如我们上次讲的太武帝,他对于鲜卑族这个政权的汉化却打下了很大的基础。他听了崔浩的话,认为中国的原始的宗教、本源的宗教应该是道教,佛教是外来的,所以他就在灭佛上做了很多过分的事情。
三武一宗灭佛:佛教的四次灾难
在太武帝灭佛的一百三十年以后,有一个周武帝,周武帝也就是宇文邕,他因为佛教和道教耗费民众的财力太多,所以他也继续地提出了灭佛的主张。但是在道教和佛教这两种里边,他特别是以佛教作为主要禁止的对象,因为他认为这是夷狄之法,他有民族主义的观念,这是从域外传进来的,所以他在这方面也做得很过分。
又过了二百七十年,在唐代的会昌年间,唐武宗他又一次声称佛教违反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大规模地灭佛,后果非常严重,这个在佛教史上被称为“会昌法难”。这个唐武宗,他曾经提出过寺院分三种,上等寺院能够留下的僧侣二十个,中等寺院留下十个,下等寺院留下五个,还俗,在他的灭佛的过程当中还俗的僧侣、尼姑多达二十六万,这对佛教来说是一次“会昌法难”了。
那么这三个人,太武帝、周武帝、唐武宗,这三个称号里边都有个“武”字,所以我们总是把和“武”有关的这三个皇帝的作为当作灭佛的一个标志。其实再晚一点,还有个周世宗,他的那个称号里边没有“武”字,也还是有过一次限佛,他倒不完全是灭佛,他比前面几个做的温和一点,是限佛,限制佛教,在公元九百五十五年。
这加在一起,有的说三次灭佛,前面几个如果加上后面周世宗的,四次灭佛,基本上是对佛教的传播带来一次一次很重大的灾难。非常奇怪的是,在每次到灭佛大规模举行的时候,很快那个皇帝去世了,他的接班的皇帝往往就马上就改正了这个错误,马上又恢复了佛教。所以,佛教就一次次在经历过程当中,一次次地抬起头来,继续地往前走。我前面讲到的是统治者的思维,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号召力受影响了,一方面又觉得国家的经济负担太重,不交税的力量太多。第三个就是觉得中国的以家庭宗亲为伦理的思维受到了损害,他们一直是灭佛。
儒佛矛盾:韩愈《谏迎佛骨表》引风波
这些举动当中,这种思潮当中,有一些文化人也介入了,因为佛教传入不仅仅是影响统治者的思维,最关键的是对文化也造成了冲击,所以有的文化人也介入了。譬如,最典型的是唐代的大文人韩愈,他有一篇《谏迎佛骨表》,这是非常明确的反映了他反对佛教的立场。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有损于儒家的道统,有害于国计民生。他有一个非常被流传的思维,说佛教之前的中国社会,那个时候社会更加安定;你们说佛教能够让人长寿,但是佛教传入之前的那些帝王寿命就更长。他甚至于在那篇文章里边说,如果佛教灵验的话,我在这里反佛,一定会受到惩罚,要惩罚就落到我头上吧。
他这个文章不仅仅是说佛教,而且说了皇帝的举动。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宪法的宪,唐宪宗对佛教也是非常非常的痴迷,在《谏迎佛骨表》里边,专门讲到了当时唐宪宗为了迎佛骨所做的很多很多的措施是韩愈不能接受的。所以,唐宪宗看了韩愈的这个《表》之后非常愤怒,恨不得要把他杀了。后来在其他大臣的劝说下,就把他贬到潮州去了。
在贬了以后,正好要从长安出发,要翻过秦岭,韩愈即将翻过秦岭的时候,到蓝田那个地方的时候,他的一个侄孙来送他,叫韩湘的侄孙来送他。这个时候韩愈就写了一首诗,这个诗就很有名了,对于佛教他这个态度我们可以商榷,但这首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那是没有可以商榷的,地位非常高。大家读过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就是他认为是不好的事情了,“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里边,讲了自己一封奏折上去以后,晚上就被贬了,要贬八千里路。本来是想为圣明能够把不好的事情除一除,但没想到要把自己的朽残的年月要在瘴江边度过了。这里边出现了两句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即使不知道韩愈被贬的那些读者,读了这两句诗就知道好诗,这真是好诗,气魄宏伟,形象非常鲜明。我很小的时候读到这个诗的时候,也知道这两句是绝顶的好诗。
韩愈是一个重要的唐代散文家、诗人,我非常喜欢他的那种文笔,但是他全盘地否定佛教和道教,对我来说却难以认同。对于韩愈,他对佛教的一个否定的思维,我下次再讲,谢谢。
韩愈不信佛,反对为了信佛所做的形式上的迎佛骨,但他心中有佛,他被贬潮州,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但他驱逐鳄鱼,兴建学校,兴修水利,用尽自己每一分力气在为百姓做实事,这样的人,是活在世间的佛,燃尽自己,度化苍生。
qzuser_0pda 回复 @1845160mang: 你说的很好!
老子倡导无意之善自然之善。无意之善不求感恩,不求回馈,得到无意之善也不必致意报答,这是更高的善,真正的善,没有后患的善,是超脱之善。借用庄子中的寓言来说,这不是相濡以沫的善,而是相忘于江湖的大善。 而佛教《金刚经》言: 修大乘佛法,归根结底就是菩提心的生起与修为的过程。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而世俗諦菩提心就是度一切众生,胜义谛菩提心就是度了众生还得当没度(无住而度)。 我觉得: 道家与佛家在此又是一致的。道家所谓最高级别的善与最高级别的佛家修行追求其实是一致的。
低调奢华_87 回复 @就是可伊: 儒释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认识自己,求个心安,此心安处是吾乡
余老师好!姥姥前段时间因病逝世,临终前她气力全无,整天昏迷。但是她信佛,人到了最后关头,信仰的力量真的大。说不出话的姥姥最后只能用全身力气说了句阿弥陀佛!佛教对于当代老人的精神寄托意义重大,我要跟着老师学下去。
宝昱_fv 回复 @1873336rszc: ^_^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是内心的魔杖,还是外来的邪气,这总是人们对“真理”的坚守,和对“谬误”的摒弃,本是无可非议。因虔诚克己让统治者亲睐,因求真向善使“儒释道”逐步走近。道和魔的搏杀终究未能阻止心灵上的打通和文化上的交流,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我想起一句俗语,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随然这句话跟佛教的传播历史应该没有关系,但是联想起近些年哈韩哈日哈国外的风潮,因为距离产生美,所以本土的道教渐渐被忽视,佛教会被一些人非常向往,再加上统治者的影响,更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毕竟没听过说外来的道士。
浪子中华 回复 @解御风: 这两回事……
佛教徒不能结婚,不利于人类繁衍生息;不能从事生产活动,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参与世俗,从不利于社会进步。扼杀人性,却劝人向善。不理俗世,却又要依托世俗,简直矛盾!
罗明俊 回复 @1801607rolw: 哈哈哈,有道理。我还是信老子的无我利他之道。
韩愈对佛的态度可以露不苟同,可笔下流露出气魄又不得不佩服
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听一听,没空的话就早上起床了洗漱时间听一听
佛教的每一次被认可,每一次被否定,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敬佛者,灭佛者,一次次的博奕,佛教还是留了下来,走到了现在。期待老师继续的讲课,去更多的了解佛教。
每天早起陪伴孩子晨读,于我而言,最最期待的事就是听秋雨老师的课。静谧的家里,有着孩子和我共同学习的身影。我们各自探寻着各自的前方,因为有秋雨老师的精神指导,我无畏无惧;孩子又因为看着我前行的身影,他又努力地行进在他的路上。感谢秋雨老师带来的一切,有您的相伴,是我最大的幸运。
zhuhaojin 回复 @动动月亮: ㅐㅐㅐㅐㅐㅐㅑㅕㅕㅏㅣㅣㅣㅣ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