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福利】姜鹏:段子是如何成为历史的?

【粉丝福利】姜鹏:段子是如何成为历史的?

00:00
47:01

大家好,我是姜鹏,非常感谢大家在今天这么一个周末的晚上来参加我们的直播活动。这两天也降温了,大家注意保重身体,不要感冒了,像这么冷的天,那也就不要在外面逛了,听听我们这样的直播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选择,是吧?你要是已经成了家的,带着家人一起来参加这个活动,你要是还没有成家,看看咱们这个学习的群里面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闲话少叙,咱们今天的主题是段子是如何成为历史的!很多朋友可能就会感觉到比较疑惑了,段子是段子,历史是历史,他们俩怎么会搅和在一起?比如咱们今天讲一个段子,谁会把它作为一种历史来看待,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今天讲一个段子,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环境当中,很多人他都明白,这其实就是个段子,它不会是事实。


要是时过境迁,比如说今天的网上流传这些段子,几百年以后的人看到的时候,他们没有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现实的生活环境了。所以他们会不会误以为把我们段子里面讲的故事,把它认为就是一种历史,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们今天这个话题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这种可能性完全是存在的,因为它在历史上其实已经发生过了。今天给大家挑的这个主题,我们是讲《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其实就是古人的段子汇编。我不太知道大家是不是平时经常翻阅像《世说新语》这样的书籍,我想绝大多数朋友对这部书应该还是有所耳闻的,他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一位王爷,这个王爷特别有意思,他不爱其他的,就喜欢听段子、写段子、还编段子,还找很多人跟他一起编段子,这个人名字叫刘义庆,跟咱们这个影星刘晓庆就差一个字,他中间是义气的义——刘义庆。当时他是被封为临川王(地位非常高的一个王爷),那他就是为了表示我胸无大志、不想篡位、没有任何的政治抱负,就找人跟他一起编段子,编的这个段子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一共记载了从东汉后期到东晋时代,一共有几千条的趣闻轶事。关于这个《世说新语》,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些著名的学术评论着作。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在清代乾隆时候编过一部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面对《世说新语》就是有这么一个评论,说《世说新语》主要的内容是什么——“皆轶事琐语,足为谈助”大家注意了什么叫做“轶事琐语”,“轶事”就是那些不是特别正经的情况下面记载下来的事情。有了这些故事,你平时要见个朋友喝酒,讲一两个小故事来助助兴,你讲一个、我讲一个就像咱们今天饭桌上一样,那么大家一听哈哈一笑就算了,谁会把它当成一回真事?所以四库全书总目里面这个评价大家特别注意,说《世说新语》是“足为谈助”,就是你喝酒聊天的时候把这些故事给拿出来,那么为什么古人也开始编这个段子,跟我们今天人一样,好像这个喜欢听段子是古今一辙的是吧?那么事实上我们平时看一下你的微信朋友圈,你就知道了一个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新闻,它里面所讲述的内容越是荒诞,内容越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它的传播率就越高。大家都喜欢去传播那些平时见不到的、闻所未闻的这样一种奇怪的事情,所以这个事情它本身的荒诞程度和它的传播效率其实是成正比的。就像我们平时行为艺术啊也是一个道理的,这个人他的行为越是荒诞,越能够博取眼球。


我们先抛开《世说新语》,我先用《世说新语》之外的一个故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有一个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为了表示我讲话是非常算数的,然后就在这个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要把它搬到北门去,我就给他很多赏金。


一开始说是赏10斤(金),然后没有人来接招,就不知道你这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然后他就说我来赏个50斤(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后来就有人站出来说:“好,我来搬”,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事情非常荒诞,你就搬个木头从这搬到那,政府马上就给你50斤黄金,50斤黄金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吧?50斤它的概念在那个时候大概就是相当于五户中产人家的资产。比如说咱们现在大家觉得在一个城市里面怎样你算一个中产?有一套房子贷款也不能太多,至少不能让你这个财产变成负资产;再加一辆车,我们就算你是一个中产阶层了。那么50斤就等于说是你搬一个木头,你就能够得到五套房子加五辆车,这个事情是非常荒诞的。


但是商鞅他做了以后非常有效果,因为它具有足够的传播上的(效果),很多人就会茶余饭后去谈,说商鞅他居然做这样的事情。而商鞅他恰恰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你觉得我荒诞,你帮我去传播,传播了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原来商鞅这个人,他做事情、说话是说了算数的,他的传播目的就达到了。


我刚才讲的事实上是一种行为艺术。那么这个故事的内容,如果他是离我们常人的生活比较远的,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太见到的。这样的事情它其实的确是非常有利于大家去传播它,茶余饭后去讲述它。


比如我举个例子,在《世说新语》的任诞篇里面,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叫雪夜访戴。这个故事主角名字叫王徽之,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是大家知道的大书法家。我们今天经常讲“乘兴而来,乘兴而归”。这个成语事实上它就是从王徽之雪夜访戴里面出来的。那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呢?说王徽之他是住在今天的绍兴,当时叫山阴县。有一天是大冬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他醒来的时候打开窗户一看,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兴致就上来了,然后马上让自己的仆人蒸上酒,那这个自己喝酒,这倒也没有什么,我们经常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个时候王徽之他有了另外一个念头,他说四处望去,就是放眼往窗外一看,一片洁白光明,于是他就站起来了,在院子里面漫步徘徊,光徘徊不行,他就开始背诵诗歌。忽然之间他想到一个人了,想到自己的老朋友。这个朋友姓戴,所以这个故事叫雪夜访戴,这哥们名字叫戴逵,李逵的逵,那这个戴逵不跟他住在一起,你要说住在隔壁,你马上把他给拖起来说“起来起来起来看,下雪了”。


但这个戴逵他住在比较远的另外一个县里面。这个县当时叫剡县,其实应该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附近。这个王徽之意兴一来,赶紧让人备船,他就找自己朋友去了。一叶小舟,当时还是两岸刚下过雪,白茫茫的一片,一位玉树临风的才子站在船头,大家想想这个意境是非常好的,这个船它行驶了一个晚上才刚刚到戴逵的家门口。那按照咱们一般的想法就是到了之后赶紧进门,结果王徽之看到戴逵家的家门,却跟船夫说走吧咱们回去了。船夫就觉得你是干嘛呢?这个老大夜的,冻死我了,把我叫起来为你开船开到这儿,你说你又不进去了,你要回去你干嘛呢?这个王徽之就回答了一句话,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我乘兴就到这儿来了,当时兴致很高,现在到了这里兴致已经尽了(就是我的愿望,我的这种雅兴到这里发挥到极致了),就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了。所以有没有见到这个戴逵有什么两样呢?不必见他了。所以就让他的这个仆人摇着船回去了。


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了。那么在《世说新语》里面,我们今天的人讲起他,就是把他作为一种文人雅士来看待的。那你想想这个故事它要是发生在我们一般人身上,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觉得很多人会不会想这人有病。如果你不知道他是王羲之的儿子,你就把它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比如说有一个特别喜欢听姜鹏老师讲历史课的,千里迢迢你从北京也好,从东北也好,或者从陕西也好,买了个高铁票或者买了一个飞机票,你跑到复旦大学,好不容易打听到姜鹏老师的办公室在哪里,别人告诉你了在那,他跑到这个办公室门口一看姜鹏两个字挂在那,他觉得我心静了,不一定要见到姜鹏老师,然后他就回去了。然后在微博上、在微信上一讲这个事情,我猜在下面骂他的人肯定一大堆,所以我最后还是要跟大家讲,就是像这一类的故事,它未必都是真实的。


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传颂他,就是因为他跟我们常人的生活相距得比较远,所以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样这个故事它才有价值,这是第一。第二我觉得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去模仿,不是所有的人做这样的事都会被认为是风雅的。关于这一点我也可以举两个例子给大家听一听。


比如说在南朝,还是讲这个刘宋,就是跟《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同一个时代的。那个时候呢有一个废帝,这小皇帝挺荒唐被人废了。其中讲他荒唐,就有一个事情。他喜欢跑到寺庙里面去杀狗,然后煮狗肉。这个被人家觉得你看这个亵渎神明吗?性质严重到后来他连皇位都被人给废了。那在这个宋后面还有一个王朝叫齐,齐也有个小皇帝也特别荒诞,也被废了,其中有一个说明它荒诞的事情是什么呢?他就是通宵不睡觉,在那干嘛呢?在那抓老鼠,这个性质也很严重,也给废了,就这么两个小皇帝的故事。


大家想一想,他们这个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难道不是跟王徽之的雪夜访戴是属于同一个性质的吗?不都是脑子抽风的表现么?但是你看一个文人雅士,别人就觉得“哇,你好风雅”。但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平时这个不受人待见的一个小皇帝,他做了同样性质的事情,别人就说荒唐。所以这个很多时候大家会发现古人跟我们今天人一样,它是有一种双重评价标准的。在《世说新语》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他跟竹林七贤里面的阮咸是捆绑在一起的。


阮咸有个故事——他跟猪一起喝酒。阮咸是竹林七贤当中非常有名的阮籍的侄子。所以竹林七贤当中有两个姓阮的。这个阮咸是一个音乐高手,同时它是一个大名师。平时出乎常人意料的行为非常多,他们阮家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酒量都特别大,包括他叔叔阮籍也是。所以他们一喝酒就不用小杯,用这个大缸一起喝,你一口我一口。因为这个喝酒的这个容器特别大,他们贵族家跟我们普通农民一样,家里也养猪,所以他们喝的时候他们家养的猪也看到了,闻到酒味,“别光你们喝,我们也来凑凑热闹”,所以这些猪也过来了,猪就用他们阮氏的这个缸跟他们一起喝,等于说阮咸跟他家的猪用一个大缸一起喝酒。


像这样的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里面,大家觉得风雅。所以那你凭什么说人家小皇帝晚上不睡觉,抓个老鼠它就一定是坏事。另外一个小皇帝跑到这个寺庙里面去烹狗肉,你说他亵渎神灵。假设一下这个事情要是名士干的,你比如说阮咸、阮籍、刘伶这些竹林七贤当中不守礼法的,他要跑到那寺庙当中去做这种事情,或者通宵达旦的抓老鼠,别人就说了,你看他多风雅,敢于打破常规,敢于不拘礼法。所以大家注意了,你要学名士,首先你得看一下,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特别风雅,而恰恰是因为你本来是名士,所以做什么事情都风雅。


好了,我想通过这么几个故事《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段子,它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可能大家有了一点了解。因为我之前收到大家的很多问题,所以接下来留一点时间我们互动一下,我来解答一下大家的问题。请我们的小助手把之前整理过的问题都发上来,我根据朋友们所提的问题,我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已经看到了我们小助手整理的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我想可以放在一起回答,因为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比如有一位朋友他问了“怎么给小孩子讲《世说新语》?”,还有一位朋友说了“我刚接触古文基础不牢,怎么培养兴趣呢?”又有一位朋友说了“《世说新语》是比较好的语文或文学入门教材吗?一些段子很短,没有积累,感觉读不懂怎么办?”也有一个朋友问“姜老师怎么读《世说新语》”,这几个问题是等性质的,那么我就统一来做一个解答。向大家推荐一下。中华书局有一部书,题目就叫《世说新语译注》,作者叫张万起(弓长张、一万两万的万、起来的起)。


其中就讲到就是怎么读《世说新语》、怎么给孩子讲故事。事实上把张先生他翻译注解的故事,你理解了,给小孩子讲一遍那就可以了。所以有读不懂的,因为这里面有注解,你读了以后也就懂了。如果是古文基础不牢的话,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读很多很多的古文。你的语感就跟学英语一样,时间久了你自然语感就出来了。


还有一位朋友问到,他说“举几个例子,看看《世说新语》里面段子所塑造的形象和真实形象有什么差别?”我这里还真准备了一个例子,一位史学家他叫陈寿,他的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志》。陈寿事实上他被《世说新语》的注解者,从这个注解的角度来看,应该在魏晋时期对他有偏见的人挺多的。《世说新语》排调篇里面有一个注《世说新语》的人,有一个叫刘孝标的人,他就批评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以爱憎为评,也就是说他不客观,自己喜欢谁、自己不喜欢谁,高下其意。那么也就是说他不客观了,他写的这个历史让大家觉得缺乏可信度,主观性太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大家看到在《二十四史》的晋书,讲晋代历史的这部书里面他有一份陈寿传,里面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陈寿索米的故事。


说三国曹魏有两兄弟,有两兄弟姓丁,丁氏兄弟是曹魏时期小有文明的两个才子。那么后来他们俩都死了,这个陈寿在西晋的时候开始写《三国志》,陈寿就跟丁氏兄弟他们的孩子说“你给我一千户米,我给你的爸爸给你的伯伯做好的传记”。一千户米啊什么概念?一户米等于64斗,一千户米等于64000斗,那是非常不得了的一笔数据,人家丁氏兄弟就听完之后呢就不给。陈寿说你不给是吧?然后在三国志里面就没有给他们的长辈里立传。陈寿的父亲是这个马谡的参军,大家知道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是吧?马谡因为失守街亭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的父亲因为受马谡的牵连,所以也是受到了惩罚。陈寿后来就对诸葛亮评价不高,别人就觉得他是为自己的父亲报一箭之仇。对于陈寿有这么一个评价。这个就显然是属于段子,《世说新语》里面的段子。


说他爱憎为评的一种形象,影响到了历史的书写。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叫段子如何成为历史?陈寿就是典型的段子变历史了。陈寿这个事情,事实上它是不存在的。陈寿是非常优秀的一位史学家。我觉得中国古代纪传体的史学家当中,咱们不讲编年体,因为编年体有司马光这么厉害的人物。咱们就讲《二十四史》、讲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在这个门类里面,我觉得陈寿的水平、陈寿的天才,那是仅次于司马迁的。可以说我觉得他跟班固那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也就是说司马迁坐了第一把交椅,那第二把交椅该是班固还是陈寿是可以商量一下的。(陈寿)水平非常高,事实上也是比较公允的。我们先讲诸葛亮,大家千万不要以后来的《三国演义》里面掐指一算,什么都能够算得出来的这样的一种人物形象,你误以为他就是诸葛亮在历史上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其实他根本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诸葛亮绝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面那么神。而陈寿在《三国志》里面评价诸葛亮,说他“将略非所长,无应敌之才”,但是又说他管理国家是一个一流的高手,这个评价我们要仔细的研究一下三国的历史,你会觉得其实非常到位。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人。


你说诸葛亮一辈子打过多少次非常像模像样的大胜仗,对不起,一次都没有。诸葛亮他所打的胜仗都在《三国演义》里面,都是后来的人往他脸上贴金,为了说明这个人很厉害,事实上看三国真实的历史,诸葛亮真的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将才,当然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他是有一套的,所以不能说陈寿不够公平。还有那丁氏兄弟,大家如果有机会去看看《三国志》。《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笔简雅,没有废话。而这个刚才讲到的二丁兄弟,这两位虽然是小才子,但事实上他们在政坛上,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根本又是非常小的小角色,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所以《三国志》哪有篇幅给他们留下传记,关于这个清代的一位《三国志》研究专家,他叫潘眉(貌若潘安的潘,眉毛的眉),他在他的名著《三国志考证》里面就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


说不给二丁立传那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熟知的所谓的“建安七子”里面,绝大多数在《三国志》里面也是没有独立的传记的。凭什么他们两个就可以有呢?所以这个所谓的勒索,问他们索贿,然后人家不给,就不给立传,这样的事情也肯定是后人编出来的。但是这个《晋书》它就是属于典型的,我们这个标题里面讲地叫《世说新语》式的史书,它就是这个喜欢传段子,那么这就“段子变历史”了。


所以我觉得咱们听历史学历史的,为什么一定要听名家名师的课程呢?因为其实很多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历史的朋友,你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事实上你很难分辨出这个书本上讲的这个到底是段子还是真实的历史。所以这个得靠专业的历史学家用非常专门的方法帮你去区别出来,进行考证。所以这里我们要插入一下广告,向大家推荐咱们在12·3喜马拉雅上重磅推出的《名家开讲:中国历史大变局》这样的一个课程。我联合了大江南北其他九位名师共同开设的,可以说是史学界的全明星阵容。欢迎大家积极地收听,积极地转发,积极地点赞,积极地评论。这个《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是精心地筹划了长达半年的时间,就是希望帮助大家拨开笼罩在历史上空的迷雾,让你能够更加清晰、更加清楚地洞察到历史的真相。


你不要拿段子当历史,一旦你把段子当历史,我们讲以“史为鉴以史为鉴”,段子成历史了,那怎么以史为鉴啊?以史为鉴的基础它就不成立的,是吧?所以听历史一定要听名家开讲,欢迎大家关注咱们这个喜马拉雅上的主播号——“姜鹏历史沙龙”,然后关注咱们的新节目《名家开讲:中国历史大变局》,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好,那么现在我继续来回答问题。有很多高质量的问题啊。有一位朋友他是这么问的,他说:


姜鹏老师好,正在听您解读《资治通鉴》,有个问题:对古时候“重农抑商”和现代社会“全民皆商”,对这个问题,这位听众他问我有什么见解?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总是羞于谈钱怎么办?这个是咱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都是比较羞涩的,其实呢不见得不爱钱是吧?他总觉得这个讲出来之后呢,好像跟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不太符合。我觉得也应该予以理解吧!所以我觉得以后哪些知识分子要是挣钱多的话,咱们也给他配个经纪人。你看明星有经纪人,知识分子有经纪人,那也挺好的,就不用自己谈钱啦。“重农抑商”这个话题,它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中国古代的这样一种政治结构,中央是希望把老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因为那个时候对老百姓的监管、监控手段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无论跑到哪里,要有个事情公安局想找你,一定能够把你找出来。


但在中国古代,因为没有联网技术,没有摄像头是吧?它一个为了保证税源,能够征到足够的税;二为了保证兵员,打仗的时候能够征到足够的士兵,所以呢他不希望老百姓来来去去的,否则他没有办法控制。所以在中国古代,它要是说商人特别多,这也挺尴尬的。要每次就是该收税了,你老在路上走,你不在那个纳税范围之内,所以他就觉得这个商人,不便于监管。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性。这个是中国古代的一些中央集权国家他比较看重的。所以呢这个“重农抑商”。还有一个就是商人他钱多了以后,他可能就容易对政府形成一种挑战,或者是通过软的手段,比如说叫糖衣炮弹,对吧?向官员去行贿,然后改变政府的行为规范;还有他可能来硬的,比如有钱以后他去资助一些不满政府的这样一种势力,或者自己直接就成为不满政府的势力了,对政府来说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个“重农抑商”吧,可能很多学者呢,他是有都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跟我的看法一样。我是觉得这个“重农抑商”其实跟我们中国古代的这种集权制度,他想全方位的控制老百姓是挂钩的。那今天呢“全民皆商”,全社会皆商这个跟什么有关系呢?这个我觉得跟咱们这个收入不高,但是呢这个生活成本很高,是有关系的。那你比如说姜老师,他为什么要在喜马拉雅上开一个《资治通鉴》的课啊?讲得好听一点,他是这个为了传播文化,当然也对啊,姜老师是在传播文化,但还有一点,你看现在大学老师的收入都是计划经济化的,但是呢我们所有的生活成本、支出它又是市场化的是吧?比如说在上海,没有个几百万怎么买房啊?但是你要算算大学老师的工资,他这个如果是不吃不喝,一年能够挣多少?买得了房吗?买不起房啊。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在想办法,我能不能利用业余时间增加点收入?那这个其实呢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因为生活安定了以后,他能够更好地专注于研究,是吧?能够生产出更好的文化学术产品。无论对国家,对于我们这个社会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社会这个“全民皆商”,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接下来有两个问题,又是比较有关联性的。我放在一起来回答,其中一位朋友他就说:


姜老师,为什么在唐宋之前易产生南北分裂几百年,而唐宋之后都是大一统的王朝,是君主集权的原因吗?


还有一个问题,他说:老师,宋代在历史上政治制度各种权力运行相互制衡,使得有宋一代从未出现过全国性的民变,也没有比较强势的后宫、外戚、宦官、权臣乱政,为什么后来的王朝都不用这套制度呢?


这两个问题大家看一下,我觉得后面这个问题的提问者他的前半部分,正好用来回答前面这个问题。


前面这个问题,这位朋友他说的唐宋之前容易产生南北分裂,唐宋之后都是大一统,其实这个表述啊,我要稍微纠正一下:唐朝事实上也没有走出分裂的这样的一种路径,唐朝还是分裂的,只不过它安史之乱以后表面维持着一种统一,事实上中央的权威已经瓦解了,那后来不是还有五代十国嘛?在宋朝建立之前,那五代五个王朝是一个都没有全面统一过的。所以唐朝它还没有走出分裂的怪圈,真正走出分裂的怪圈是从宋朝以后开始的。宋朝才是真正地形成了它这样一种不容易从内部被推翻的这样一种王朝统治模式。你看宋朝两次都是被外族所覆亡,它不是从内部产生的,对吧?那这个明朝和清朝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那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宋朝成功地解决了“伍人专政”的问题,就是控制军队的人他没有办法随便地调动军队来扰乱社会,反抗中央了。所以“武将专权”这个问题它是在宋代得到很好的解决的。也就是说军事管理制度在那个时候理性化了,后来它是被后来的王朝运用了。


那第二个问题,前半部分讲得挺好的,但是后半部分它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事实上宋朝的制度啊,它在明朝和清朝并不是完全地被否定了,被放弃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有继承的,比如说权力的制衡,官员当中没有人能够一人独大。那至于说宦官它其实是什么问题呢?宦官它是皇权的代言人,权臣和宦官你看明朝后期都有,但事实上他们不可能像汉朝和唐朝那样直接取代皇权本身,他们都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皇帝今天不高兴出来,所以就把权力交给他们,皇帝今天说要把这个权利从你身上收回去,权臣像严嵩也好,宦官像魏忠贤也好,皇帝说“你给我倒!”唉?他们马上就倒了。所以他们只是皇权的代言人,他们没有办法真正地干政。那么就是说从宋朝以后的这一套权力制衡政策,其实还是在发挥它的作用的。


好,我们这儿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再来做一些解答。这位朋友他是这么说的,他说:


老师,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像《尚书》啊《史记》,都是有记载的。但为什么后世有很多人,比方像《竹书纪年》的记载,还有荀子、韩非、李白都对这个事情非常地质疑,认为所谓的禅让是假的,是篡逆。毛泽东也认可“尧幽囚舜野死”的说法,不知道你对这个事怎么看的?


就问我是怎么看的,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大家要把理想和现实做一个区分。儒家的经典里面它往往阐述的是一种儒家的理想。也就是说禅让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所认可的“选贤与能”、“天下为公”这样的一种政治理想。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他善于设置某一种哲学理念,或者说是设置一种远离人间的这样一种敬意来讲述他的理想。比如说理想国是吧?那中国儒家的学者,他是比较擅长于通过描绘古代或者说是编一个古代的故事来告诉你“我的理想”所在。所以这里面大家一定要分清楚,禅让这个事情不管存不存在,它代表着儒家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人世间合理的政治秩序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的。但如果它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分别去理解,而不能用现实去否定理想。首先第一,你质疑他的说“尧舜禹之间是篡夺、是嗜杀”,其实跟说他们是善良是一样的,也是没有依据的,也只不过是猜想而已。那么即便在现实当中,它的确是篡逆,那么不能说一个小孩他如果考试考得不好,你就让他放弃这个理想啊?这也不对啊,是吧?所以理想还是要有的,大家是从现实层面理解问题,还是从理想层面理解问题,这个你必须要分清楚。


好了。那么刚才我们的小助手一共是搜罗了十个问题,我到现在都已经回答完毕了。接下来我们大概还有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吧,现场看看在社群里面的各位朋友,如果你们有问题还可以再提出,来,咱们做进一步地互动和沟通。


好的,我看到第一个问题已经来了。涉及到《孝经》24孝什么“郭巨埋儿”这样的故事。这个的确是非常荒唐的,像这一类故事呢在东汉后期,它有可能是存在的。因为首先第一,有一个时代背景的不同,什么时代背景呢?我们今天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家里有个孩子,爸爸妈妈别说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但是在中国古代它是没有这种儿童观念的,这儿童是这个家庭的附属品,而且那个时候儿童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像这样一种残忍的事情呢,可能古人看和我们今天看,是不太一样的。但另外一点,24孝里面绝对有很多不值得效法的行为,当然也不排除某一些故事它是有夸张性的。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国史大纲》讲到东汉以后“尚名节”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说法,说那个时候很多人为了博取名声,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非常品行高洁的人,然后做这个常人不可理解的事情。那么这里钱穆先生就有个说法,叫“临深为峻”什么意思呢?就是下面是深渊,自己站在那而且自己站得挺高的。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这个牺牲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然后表现自己的这种品行,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面就批评过,这其实是不值得效法的。在中国古代讲名节,讲这个名声,是走到一种极端的。真正的儒家学者,儒家学者讲中庸,真正的这种儒家学者的观点,事实上他并不提倡这样的一种行为。所以大家看传统的时候你一定要分辨清楚,虽然《孝经》它是这个儒家的经典,但是24孝里面像这一类的内容,它其实离儒家像孔子的学说的本意是相距是甚远的。我们不要把这个传统的东西一股脑儿地都接收过来。凡是传统的,古人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好的,这样的想法是需要我们这个去反省的。古人很多行为值得反思的。


嗯,好的,来了,第二个问题。他说:


老师,为何自古某些历史段子可以能够捧高、贬低人物呢?其中体现出人们怎样的历史观念?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说来一个段子就可以把这个人捧得很高,或者说我为了贬低他,我也通过一个段子来说明问题。那我想这个是不是就是跟咱们一开场就说的段子特别易于传播是有关系的。因为它违背常理嘛,违背常理,所以说的人就多,传的人就多。一旦知名度高了以后,这个段子越传越神,越传越神,越是传到后面,大家就把这个段子里面的内容跟生活实际联合起来了,知道的人多了,然后段子里面你的形象最后就被定格了,我想是不是跟这个是有关系的。这里面顺便说一下,我特别佩服那个罗胖,他这个每次发语音吧都是60秒、60秒、60秒,正好的。你看我这个,当然他可能是预先准备过的是吧?你看我这个偶尔能够发出一条60秒的,经它就差一秒、差两秒。有时候我自己担心,怕说不完,赶紧结束。所以要是每次能够录一条语音都是60秒的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本事,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那也是很了不起。趁现在还没有新的问题出现,我来做个预告吧?我们的小助手应该在社群里面已经通知过大家了。我们今天晚上呢,事实上有两场直播,这个呢只是第一场。到11点的时候我们还有第二场。那么这个第二场呢,只有购买过我们喜马拉雅上付费产品的、这个姜鹏历史沙龙的粉丝、进入到我们自己的微信那个社群的听众呢,可能才有机会听到了,所以是其他社群的朋友,你可以联系一下我们的小助手,添加一下小助手的微信,如果想继续参加11点那一档的直播,那档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那么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那个群里面去。


好的,来了,第三个问题了。关于司马迁的儿子的问题。


关于司马迁的儿子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说,在正史里面它是没有记载的。但是正史里面没有记载,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事情太多了。虽然史书绝对数量很大,但是它相对于人类的事情来说,它被记下来的毕竟还是少数,对吧?那么我们不能说史书上没有记载,它就不存在。那事实上呢,我们后来发现在陕西司马迁的老家,在这个韩城下面有两个村,一个姓同,一个姓冯。“同”就是共同的“同”,“冯”就是二马冯,这两个村特别有意思。为什么说他们特别有意思呢?因为我们中国古人有一个说法叫“同姓不婚”,现在其实不太讲究啦,因为现在你看啊,这个找对象挺难找的,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你管他跟你同不同姓呢?就结婚呗,对不对?尤其是大姓啊,说什么,这个你看姓张的、姓李的、姓王的,像这些大姓两夫妻两口子同一个姓的挺多的。这还好了,你以后孩子跟谁姓都不用争了,对不对?是件好事情。古人那儿不行,古人那同姓是不允许结婚的,但是反过来呢,不同姓你是可以结婚的吧?所以刚才我说的那两个村庄,一个姓同的,一个姓冯的,照道理在我们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是邻近的两个村是世代,比如说几代人下来都是相互通婚的,解决这个大龄男青年女青年的问题,是吧?奇怪了,这两个村它偏偏就是不通婚的,而且这个是写在家谱写在祖训里面的,是不许通婚的。那么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自己就说这两个村庄其实都是司马迁的后人,大家拿起笔来写一下,你写一个共同的“同”字,在写一个“冯”字,然后呢你再拿个橡皮擦,你把共同的同字的第一笔给它擦掉,你看是什么字啊?然后把冯字左边的两点给擦掉是什么字?同字就变成了司字,是吧?变成司令的司字,冯字就变成马字,合在一起就是司马二字!所以他们说事实上是什么呢?说司马迁写《史记》得罪汉武帝了,为了避免迫害他,两个儿子呢分别改姓,一个在“马”上加两点变“冯”,一个在“司”字上加一竖变“同”。但是他们自己知道是同一个祖先,那么这样的话就约定“咱们是同一个祖先的,现在是改姓了,尊重同姓不婚的这样一种规矩,别到后代相互不知道了”。所以他们立了这么个祖训,所以说是司马迁他是有子嗣的。


所以这个事情呢,我们没有办法去否认它。你要否认它的话,你要有直接的证据嘛,是吧?那人家那两个村庄也是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哪有这个这么容易找到证据,说他那个是伪造的、是假的。所以我们现在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是比较谨慎的,既不说他有也不说他没有,但是另外一点,司马迁有女儿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司马迁有一个外孙,就是他女儿的儿子叫杨恽,是这个西汉后期汉宣帝时代到汉元帝时代一个著名的官员,这个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就是通过这个外孙传出来的,所以他是有女儿的。很多这个拍电视连续剧大不太讲究,拍汉武帝这种电视连续剧,这司马迁一出来就是没胡子的,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司马迁按照王国维的说法,他如果是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那他遭宫刑,其实是已经在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也就是说她已经48岁了,所以他完全有时间生孩子的,所以我一直呼吁啊,拍电视连续剧的,你们能不能请个历史学家做个顾问,让这个观众朋友能够看到更加有历史品位的电视连续剧,好不好?


最后一个问题来了,他说,对于现代年轻人,儒家文化是必学科目吗?我觉得学完儒家文化把我们变得乖巧礼貌的孩子,而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了。轻人是学儒家文化好,还是道家或其他文化呢?


我觉得这位朋友挺有意思,为什么说学完儒家文化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儒家文化你看《周易》,《周易》原来是个占卜的书,经过孔子的改造以后,它就是变成一个非常理性地劝人奋进的书。你看《周易·乾卦》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就是教人奋进的,所以为什么说学完儒家就不奋斗了,所以这位朋友你平时接触的儒家的学说是不是碰到了一些假的儒学啊?这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儒家它恰恰是教人奋进的。那这个道家怎么理解就不太好说了,因为道家首先第一我不专门研究。第二道家内部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今天笼统地把老子、庄子合称“老庄”,觉得他们是道家。其实老子的思想跟庄子的思想完全不一样,而道家它也不是简单地教人颓废,其实道家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抗力度是非常强的,所以它不是颓不颓废的问题,而是你看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我们作为业余爱好者或者初学者,我们不太适合去笼统地去看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自己多读一些书,多读一些真正名家名师的书。先把儒家讲什么,道家讲什么先弄明白了,我们不急于去下决定说我是亲近这家、亲近那家,这个事情啊不是先验的,你必须要自己有深厚的学问,自己有判断力。你不是说我想做儒家你就做得了儒家,我想做道家我就做得了道家。没有这么简单。人生是不停感悟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真正学养厚了,自己对于儒家和道家有深刻的看法了,你才会有取舍。你不能够依仗一个人,你比如说通过我来告诉你,这其实是不合适的说法,好吧?我觉得呢我们还是要多花点时间认真地深入地来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好,谢谢大家。那么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咱们这个三个环节,今天的交流非常高兴,也非常的充分,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3399cmzq

    姜不是学者,徒有虚名!

    1595385mckg 回复 @1363399cmzq: 何出此言,人家是名大学教授

  • ccfmli3mwp904zq50wbe

    诸葛亮不是将才.......可能要先问问李靖和李世民吧

  • 五月花号水手

    请姜教授了解一下:通鉴记述,隋炀帝开江南河,可信吗

    1897832jkvx 回复 @五月花号水手: 当然可信,历史课本上写的

  • 佳十西贝

    姚先生讲得真好

  • dh4z28mnzevsp92to28h

    当时金指铜,不是黄金的意思。

    竹轩赏月 回复 @dh4z28mnzevsp92to28h: 不同时期关于金是指金还是铜,是很复杂和模糊的一个问题。打比方,我们一般都说汉初的金是指铜,但海昏侯墓出土的切切实实是超过一百公斤的黄金。

  • 哈娃娃哈

    这位老师好可爱!

  • 骑弹旅行

    这里的“金”指铜吧

    开大极 回复 @骑弹旅行: 不是单单的铜,是金铜混用。

  • 唐永忠_3r

    重农抑商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有关系。

  • 沧海一粟_nmn

    今天是哪天

  • JadeLu陆珏

    为姜老师姚老师打call!订阅了许多历史课,不得不感叹,名师就是讲一个貌似熟悉的话题,还能让听众有全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