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初,日本全国公司股票价值的总和(总市值)高于美国,而美国的人口是日本的两倍,国内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两倍多。在人口稠密的日本,土地一向不便宜,这时更贵得离谱。一则流传广泛、以讹传讹的报道说,东京皇宫所在的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值,超过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欢迎来到“泡沫经济”时代、“咆哮的20年代”之日本版。
对日本而言,20世纪80年代晚期代表一段高增长、低失业、高利润的繁荣时期。然而,经济基本面表现固然良好,但地价和股价在这段时间里连翻两倍,却不能用经济基本面解释。当时便有不少观察家觉得,这场金融繁荣中有一些狂躁的、非理性的因素,例如,缓慢增长型产业里的传统公司的股票,竟然像增长股一样,取得了高达60%以上的市盈率,这是不正常的。但是,在狂躁的市场上,怀疑者通常没有办法来论证他们的疑虑,也没有勇气坚持己见,在当时的日本也是这样。对于极高的地价和股价,种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在大众中流传。
金融泡沫不是什么新鲜事。从郁金香狂潮到互联网狂潮,即便最为清醒的投资者也发现,要稳住阵脚,不被大潮流裹挟进去,要在人人发财时保持长远目光,是很困难的。但是,日本人素有善于进行长远战略思考的名声,当时公众也普遍认为“日本公司”更类似于计划经济而非无拘无束的自由市场,对拥有这些特征的日本竟然会卷入如此巨大的泡沫之中,他们仍是有点吃惊的。
日本人素来被认为目光长远、投资行为受到社会约束,但这常常言过其实。从很早的时代起,房地产投机商便一直是日本经济的重要角色,其重要性令人吃惊。这些人往往通过贿赂政客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与黑帮的联系得到更多竞争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房地产领域爆发投机性投资潮,几乎诱发了一场银行业危机。后来幸亏一场通货膨胀及时爆发,局面才得以挽回。那是因为通货膨胀降低了那些投机商的债务的实际价值,从而把银行坏账又变成了好账。但日本泡沫的规模之大仍令人震惊。除了单纯的群众心理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吗?
有的。事实上,除了日本的泡沫之外,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还有几起投机性狂潮的大爆发,日本只是其中之一。这些投机潮有一个共同特征:用于投机买卖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也就是说,银行这种向来古板的机构为了得到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开始向喜好冒险甚至背景可疑的企业主发放贷款。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的储贷机构。在过去,提到储贷机构,公众会联想到斯图尔特在《美好生活》中扮演的那位有着美国式严肃与恭谨的小镇银行家,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储贷机构的形象已经变得像大肆挥霍的得克萨斯州房地产大亨了。不过,其他国家的一些银行也曾经像美国这样滥发质量可疑的贷款,比如瑞典。与日本一样,这又是一个不大让人联想到投机狂热的国家。经济学家长久以来一直主张,所有这类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同一个经济准则。像衰退的基本模式“托儿模式”一样,这个准则也将在本书中多次出现,它的名字是“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一词起源于保险业。在各种保险商中,火险保险商很早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趋势:购买了全额保险的房屋业主容易遭受毁灭性的火灾,尤其是当情况的变化使其房屋的潜在市场价值变得低于保险金额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中期,纽约市有一些著名的“易遭火灾”的地主,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以虚假的高价从自己拥有的一家傀儡公司购买一栋建筑,并以这个购买价为基础得到一笔大额保单,然后该建筑便不明不白地失火,这确实可以说是“道德风险”)。最终“道德风险”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开始代表所有这样的情况:甲来决定冒多大的风险,而一旦发生不测,损失则由乙负担。
从本质上而言,借来的钱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假设我是个聪明的穷光蛋,而由于我是如此聪明,所以你决定借给我10亿美元任由我投资,但我必须承诺在一年之内还款。就算你给我设下高利率,这仍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我将拿走这10亿美元,投在可能赚大钱、也可能赔得精光的项目上,然后听天由命。如果这笔投资成功了,我发财了;如果不成功,我将宣布个人破产,一走了之。无论如何,我稳赚不赔。
当然,正由于上述原因,没有人会向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借10亿美元,任由他投资,就算那个人看起来聪明绝顶也不行。通常,对于借出的每一笔钱,债权人都会限制借款人的使用范围,借款人一般也有义务留下一大笔自己的钱,作为担保,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去避免投资损失。
有的时候,出借人似乎忘记了这两条规则,不加质疑地把大笔资金借给装得神乎其神、胸有成竹的人。我们将在第6章中看到有关对冲基金的惊人故事。在另一些情况下,要求借款人留下担保的规则,也会成为造成市场不稳的源头。当资产价值缩水时,以贷款买得这些资产的人会收到一份“补充保证金通知”,该通知会要求他们补充保证金,否则就必须出售这些资产,以向债权人还债,而出售这些资产会使其价格进一步降低。从本质上讲,当前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市场失灵的病症,但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因为另一个原因而不遵守这两条规则,那个原因就是,有的人是在以纳税人的损失为代价玩这种道德风险游戏。
我们之前提到过,日本“系列公司”里的主银行有一个特点:它们的储户相信,由于有政府做后盾,他们的储蓄是安全的。“第一世界”里的几乎所有银行,以及其他地方的大多数银行,也都有这个特点。当有人愚蠢地把房子建在洪泛区,结果房子被咆哮的河水冲走时,现代国家一定不会坐视不救;同理,当孤儿寡母仅仅因为选错了存钱的银行而失去毕生的积蓄时,各国也一定会于心不忍,就算是没有明确为银行存款提供担保的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只有最顽固不化的保守派才会认为,国家不应出手相助。但各国这么做的结果是,人们不大注意自己的建房地点,更不注意把钱存在哪家银行了。
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而言,公众这种粗心大意是个诱人的机会。他们只需要开办一家银行,给它修个宏伟的建筑,起个时髦的名字,有条件就支付合理的存款利息,没条件就赠送点烤面包机之类的小礼物,就能吸收到大量存款。接着,他们以高利率将这些存款借给喜欢豪赌的投机商(更好的选择是自己的朋友,或者自己控制的另一家公司)。储户不会询问这家银行的投资是好是坏,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自己都会得到政府保护。如此一来,这些商人就是稳赚不赔的:如果投资收益良好,他们会发财;如果投资损失巨大,他们可以一走了之,让政府收拾烂摊子。
喜欢经济学,主播声音不错(*๓´╰╯`๓)♡加油(ง •̀_•́)ง
el
👍
一样
听听阿根廷,墨西哥,看不到经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