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个“和大怨”,这个“和”呀,是调和、调解的意思,调节深重的仇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句话他的含义是说:深重的怨恨难以彻底调和、调解;“执左契”这个“契”,就是契券,古代呀借贷金钱、粮食等财务呢,都用这个契券,“有德司契”,“有德”指的就是有德的人,这个“司”呢是掌管,“司契”呢,指掌管这个契据的人了,“有德司契”就是有德的人,向持有借据的人那样的从容大度,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无德司彻”这个“彻”,周代呀规定农民按收成交租的那个税收制度,指的是那个税收制度,“司彻”指掌管这个租税的人,说呀大概意思啊是说:无德的人啊,像主管租税的人那样追索、那样计较;“与”就是帮助的意思。
好,我们翻译一下:深重的怨恨,虽然会和解,但定会残留些余怨,以德报怨,怎么能说这是好办法呢?所以有“道”的圣人,从不与人结怨,就像保留借债的存根,却并不责令其归还一样,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一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计较,自然法则,不偏爱任何人,但会永远帮助有德的人。
这句话太重要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管这个事处理时候怎么样?就应该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善的人,为别人着想,才不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矛盾、仇怨。都做得好了,这一切其实都不出现。其实在这强调,是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人。
当时那个春秋那个时代啊,都说,那个春秋那就开始“大道废”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小国家与小国家之间的争斗啊怨恨很多、很多。
所以呢,这个接人待物也好啊,还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好,都应该是以德为本,有一种善心在。所以顺应自然,不违背道,也就不会结那么多的怨。
那么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呀,其实也一样,避免许多麻烦事,就是不要贪,不要沾别人的光,就要为别人着想,就要多付出。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如果有理的时候,也不应该啊得理不饶人,如果你真的得理不饶人的话,不但你的“理”没有了,恐怕,你的“德”也会丢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