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赵现海:“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边疆开拓

16.2|赵现海:“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边疆开拓

00:00
25:19


明初分封 

我们上面讲了,朱元璋的性格里面,很缺乏安全感,对明朝的政策与国运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朱元璋这种性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复活汉人政权里早就名存实亡的分封制度,把它设定为明朝的基本制度,由此,建立起朱氏皇族“家天下”的政治局面。


分封制度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夏、商、周政权,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发达,每个地方的发展水平都不一样,中央没有办法对每个地方都直接管理,于是,就分封给自己的子弟或者功臣,代表自己,到地方上去统治。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开始对全国所有地区都进行直接的统治,为此还极力推进全国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但是这种行动,由于当时推行得很急切,不同政权统治下的很多地区因为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反而激化了它们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正是借鉴了这一教训,西汉一边推广郡县制度,一边仍然延续了分封制度,不过却造成了“七国之乱”。西晋再次统一中国之后,想扭转各个地区长期隶属不同政权的局面,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实行分封制度,最后,却反过来造成了“八王之乱”,摧毁了统治的根基。西汉和西晋的两次教训,让后来的汉人政权都不敢再实行分封制度了。唐朝和宋朝虽然仍然分封,但是都不给王子们实质性的权力,只是一种爵位罢了,对政治没有真正的影响,分封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却很另类,逆潮流而动,大行分封,显然他所接续的不是汉人政权的脉络,而是另有渊源。这个渊源是什么?是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在广阔的亚欧内陆,由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游牧经济也很落后,因此无论财产的管理,还是政治的治理,都采取共享和共治模式。可汗在获得政权之后,为了加强对各个部落的控制,都要把草地、牧民、牲畜,分封给自己的子弟。因此,虽然在汉人政权那里分封制度早就名存实亡了,但是在内亚地区,分封制度却一直都存在。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也把广阔的疆域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和功臣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汗国。不过,蒙古进入中原之后,分封制度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汉地农业经济很发达,郡县制度也早就根深蒂固了,再像以前那样裂土分封,让诸王们负责地方的全权统治,收取赋税,甚至开展游牧,就很不现实了。怎么办?忽必烈想了个办法,实行宗王出镇制度。什么是宗王出镇制度?就是不再裂土分封,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们驻扎地方,不让他们征收赋税,只让他们长官地方的军权,这样就能和汉地的郡县制度并行不悖了。宗王出镇制度一方面加强了元朝对汉地的统治,另一方面,壮大了忽必烈系的势力,排斥了黄金家族其他支系的势力,从而使忽必烈系得以长期垄断皇位。

(四大汗国)


元朝宗王出镇制度的成功,给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提供了样板与信心。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开始推行分封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就先确立了诸王的名分,诸王和元代宗王一样,都不管收税,也不管行政,只管军事。虽然朱元璋继承了元代的宗王出镇制度,但是他建国的口号毕竟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嘛,所以不好意思承认学习元朝。怎么办?他就向华夏政权那里追溯,说自己是继承了周代和汉代的制度,这样就光明正大了。


不过,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历史上,那些由于分封而导致的内乱,也很清楚,因此在诸王军权的设计上,很用心,只命诸王节制地方军队,而不是统率军队,诸王只有在战争发生的时候,接到朝廷的诏书之后,才能够统领地方军队去作战。通过这种设计,避免地方军队完全被诸王掌握,发动叛乱。朱元璋还不放心,觉得还应该加强对诸王的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放弃拥兵自重,于是专门让儒臣搜集、编纂前代的藩王事迹,写成了《昭鉴录》这本书,让诸王们时刻浏览,从而达到警醒的效果。

(明初分封示意图)


但是实行分封制度,面对一个问题,地方军权本来掌握在开国功臣,尤其“淮西勋贵”手中。为了实现军权的顺利转移,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结成姻亲关系,让儿子们娶“淮西勋贵”的女儿为妻。诸王们的岳父,往往就驻扎在分封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朱元璋缓解了开国功臣们被解除兵权的心理抵触。而到了洪武晚期,诸王们已经完全控制了地方军队,于是朱元璋开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完全确立了诸王在地方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虽然在全国各地实行分封,但是北部边疆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诸王的年龄也最大,形成了九王守边制度,成为分封制度重点实行的地区。朱元璋之所以采取这种安排,是因为北疆军队担负着防御蒙古的重要职责,蒙古是朱元璋最重视的地方了。九王之中,秦王、晋王和燕王年龄最大,分别被封在了西安、太原和北平。西安地处西北边疆,秦王又经常为非作歹,不过他在洪武中期就去世了,对北疆军事建设,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与之不同,洪武后期,晋王和燕王居于北疆的中部地带,掌控着整个北部边疆,甚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军队,不断出塞巡逻,成为北方军队的统帅。晋王和燕王掌握了军事重权之后,都曾经萌发过夺嫡的心理。晋王的行迹被发现后,朱元璋曾经想把他废为庶人,懿文太子反而却不计较,多方替晋王求情,朱元璋才宽恕了晋王。因为这个缘故,晋王对懿文太子很感激,改变了想法,开始全力辅佐太子以及后来的太孙。但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去世前的两月,晋王却率先去世了,能够制约燕王的势力就没有了。


建文削藩与靖难之役

建文帝即位之后,在文官群体尤其是江浙士人的支持下,托古改制,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力行“削藩”。“削藩”在其他地区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燕王那里却遭遇了很大阻力。建文帝于是派北平都司的张信秘密逮捕燕王,但张信却反而向燕王告密,燕王从而以“清君侧”作为口号,举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建文帝)


燕王造反之后,建文帝先后派遣残存的“淮西勋贵”将领耿炳文,还有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北伐,却先后失败,反映出这个时候的明朝武将,经历过“胡蓝党案”的屠戮之后,残存将领的军事能力甚至已经不如被朱元璋培养的诸王了。

(耿炳文)


在“靖难之役”的四年战争中,朱棣依仗着自己杰出的军事能力,统率着北部边疆的骑兵部队,与占据人数优势的中央军队长期僵持不下。后来接受从建文帝那里逃来的宦官建议,改从水路,率军南下。结果,驻守在南京城外的陈瑄,率领水师投降了朱棣,被削藩之后,留在京中的谷王也打开城门,建文帝仅仅率领少数几名近臣,潜逃出城。朱棣从而夺取了皇位。在明代的蒙古草原长期流传着朱棣是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朱元璋确实经常娶死去的部下或者对手的老婆为妻,也确实曾经娶元顺帝的妃子为妻,但是朱棣并非顺帝所生。这个传说的流行,其实反映了蒙古在复兴“大元”无望的情况之下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

(靖难之役)


永乐开疆

朱棣虽然取得了皇位,但是却篡取而得的,没有政治合法性。为了弥补这个问题,针对采取开拓边疆的做法,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二世现象”。也就是说,在历代王朝里,第二任皇帝,或者夺取了第二任皇帝皇位的第三任皇帝,往往都采取开拓边疆的做法。开国时期,政权在建立之初还很粗糙,皇室内部的争权夺位比较普遍,皇位传递往往会出现问题,通过武力或阴谋夺取皇位的不在少数。为了弥补得国不正的形象,就开拓边疆的作法,从而树立威望。比如秦始皇本来打算传位给长子扶苏,却被胡亥夺位,胡亥为了隐瞒自身的行径大修长城。隋文帝本来想把皇位传给太子杨勇,结果杨广杀死太子,自立为帝。为了弘扬自身的形象,杨广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东征高丽。唐太宗同样杀兄弟、逼父皇,获得了皇位,在即位之后同样掀起了开拓边疆的潮流。北宋太祖死后,弟弟太宗即位,一直流传着“斧声烛影”传说,宋太宗成为皇帝之后,同样多次发动北伐。而朱棣,也同样如此。

(朱棣)


朱棣向北五次进入漠北草原,三次遇见了敌军,两次没遇见就撤回了来,先后沉重打击了鞑靼、瓦剌与兀良哈,这也就是所谓的“五征三犁”。朱棣向南进入中南半岛,恢复了五代以前对安南,也就是古交阯的直接统治。朱棣向东南海域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可以讲,朱棣完全改变了朱元璋在边防政策上的防御基调。


朱元璋在诸王取代武将,驻守北部边疆之后,一直严格禁止诸王擅自进入漠北,蒙古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靖难之役”中,建文朝廷对燕王采取包夹措施,先后抽调了开平卫、宣府前卫、辽东都司、东胜诸卫的军队,不断围攻北平。与此同时,朱棣又采取计策,裹挟了宁王,把宁王节制的北平行都司军队征调南下。这样,明朝在漠南地区的防御一下子就变得十分空虚。利用天赐良机,蒙古各部一方面继续修整、恢复,另一方面开始南下漠南地区。而此时,燕王与中央军队打得正厉害,没办法腾出手来与蒙古作战,只能与蒙古各部讲和,避免腹背受敌。


朱棣即位之初,由于内战的原因,明朝国力十分困难。蒙古各部于是开始南下,向明朝索要大量经济物资。朱棣最初觉得国力匮乏,尤其马匹十分缺少,因而采取了忍让的政策,经过几年的恢复,朱棣觉得实力差不多了,就派遣“靖难勋贵”中的第一武将丘福,统率10万军队北伐。尽管在出征之前,朱棣向丘福面授机宜,让他警惕蒙古人惯用的诱敌深入的战术,但最后丘福还是十分轻敌,钻入了蒙古人的包围圈,全军覆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靖难勋贵”多数都是出身于卫所一级的低级别将领,军事能力与开国功臣相比,差远了。既然武将能力不行,无奈之下,朱棣只能亲自上阵,先后发动了五次亲征,利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还有从交阯获得的火器,三次沉重打击了鞑靼、瓦剌、兀良哈。


不过虽然“永乐北伐”基本实现了战术目的,但是在战略上,却未能彻底征服蒙古各部,明朝还因为北伐,造成了财政危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最后一次发动北征,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明确表示反对,说现在国库已经十分空虚,难以为继了。朱棣很生气,就把夏原吉下了监狱。


另外,朱棣北征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仍然继承了朱元璋的军事规划,把军事防线定位在漠南地区,并没有有占领漠北草原的计划,而是满足于和蒙古各部建立一种松散的宗藩关系,封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封瓦剌马哈木为“忠顺王”。蒙古各部也让然是叛服不常,被打败了就接受册封,明军一走找机会就南下。比如鞑靼在永乐末年,就攻陷了兴和,兴和地处阴山之脊,是明朝在北部边疆很关键的一个点。兴和丢了,再加上“靖难之役”中,大宁和东胜的军队也撤到北京以南了,明朝在北部边疆的防线,反而向里面退缩了。

(朱棣北伐)


秦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都在中南半岛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的统治。但这一情况在五代、两宋时期改变了。由于这个时期中原王朝国力衰弱,不具有直接统治中南半岛的军事能力,于是就在中南半岛改变了统治方式,与当地的政权形成了松散的宗藩关系。但蒙元帝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再次实现了对中南半岛的统治。蒙元帝国瓦解后,中南半岛上的安南也开展起了独立运动,还向北越过元朝疆界,占领了中国西南边疆的部分地区。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让安南归还所侵占土地,当时的陈朝对此表示拒绝。朱元璋不愿在西南边疆大兴兵戈,也就没有征伐安南。朱元璋去世后,明朝陷入“靖难之役”的内乱,而这个时候陈朝也发生了内乱,权臣黎氏灭亡了陈朝,建立了胡朝。朱棣即位后,陈氏后裔陈天平就跑到明朝,请求朱棣出兵,恢复陈朝。与此同时,胡朝开始进攻中南半岛南部的占城国。占城国是明朝的藩属国,也向明朝求救。胡朝还不断蚕食明朝的西南边疆。最初朱棣仍然继承了朱元璋的立场,没有打算对安南用兵,而是派遣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安南,表达和平解决的愿望。不料明军却在路上,遭到了安南的伏击,陈天平也被杀了。朱棣十分生气,觉得胡朝的强势崛起,危害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对明朝的宗藩体系也构成了挑战,于是派遣军队,发动对安南的进攻,很快便灭亡了胡朝。灭亡胡朝之后,朱棣鉴于陈朝皇室也没有了后裔,就干脆继承汉唐时期的政策,在安南直接设置交阯布政司,下设郡县,从而在四百余年后,再次恢复了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岛的直接统治。但是,朱棣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进攻,仅仅限于对安南,并没有对其他国家展开类似的军事行动,而是仍然满足于维持宗藩关系。

(李朝、陈朝时期的越南)


永乐时期,朱棣在开拓边疆方面,还有一大壮举是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东南亚和西亚的很多国家与政权,看到郑和宝船的壮观,和所带货物的精美,都十分震惊,就派遣使者前往南京,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开展朝贡贸易。

(郑和航行路线)


可见,朱棣为了弥补得国不正的形象,虽然对朱元璋采取的内敛的边疆政策,有一定幅度的修改,在北方陆疆、南方陆疆,还有东南海疆,都边疆开拓,但另一方面,除了恢复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岛的直接统治之外,在其他地区一直都满足于维持洪武时期已经确立的宗藩秩序。也就是说,朱棣的边疆政策其实仍大体是追随朱元璋的。


朱棣的这个作法也符合中国古代汉人政权的传统。中国古代汉人政权以农立国,农业的收益较少,农业财政也就很薄弱,边疆开拓往往成本较高,收获不大,边疆很多地区根本就不适合开展农业,因此在经济上不划算。所以,汉人政权对于边疆开拓,多数都采取谨慎的态度,满足于在亚洲,尤其东亚、东南亚、中亚,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松散的“中华亚洲秩序”,对于直接占领周边地区,并不热情。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朱棣一方面积极开拓边疆,但另一方面,并不直接统治,这与同一时期亚欧大陆其他文明积极扩张,占领广阔疆域是完全不同的,相应也就没办法承担担负全球一体化的责任,明朝这个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具备这个条件的,只是自己把机会放弃掉了。


第二讲复习课

你好,赵老师第二讲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本讲内容。


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效仿元代宗王出镇制度,分封子侄为王,镇守各地。


建文帝即位后,力行“削藩”,遭到燕王朱棣的极力抵制。建文帝派人秘密逮捕朱棣,事泄,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举兵造反。


朱棣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其麾下军队骑兵化程度较高、战斗力强;中央军虽然人数占优势,但缺乏优秀的统兵将领,双方僵持不下。后朱棣改走水路,直取南京,建文帝出逃,朱棣夺取皇位,改元永乐。


鉴于得国不正,朱棣决定借开拓边疆来树立威望。

向北,朱棣先后发动五次亲征,利用军队数量以及火器优势,三次沉重打击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但未能从实质上解除蒙古各部的威胁,仅与其建立了宗藩关系。永乐末年,北疆防线进一步内缩,防御力度大为削弱。


向南,朱棣发兵灭掉安南的胡朝,之后设置交阯布政司,再次恢复中原王朝在中南半岛的直接统治。但没有进一步向东南亚其他国家开展军事行动,只是满足于维持宗藩关系。


向东南海域,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东南亚、西亚大量国家与政权派遣使者前往南京,开展朝贡贸易。对于这些国家与政权,朱棣同样满足于建立宗藩关系,未有直接统治的政治愿望。


朱棣对边疆的开拓,除恢复在中南半岛的直接统治外,在其他地区都满足于维持宗藩秩序,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扩张。明朝只满足于当亚洲一隅的天下共主,而非全球化时代的开创者,虽然它完全具备了这一条件。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感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女巫bonnie

    有没有人因为老师的口头语“呢”,听不下去,只好看文本。和前面老师相比,讲述表达差距很大。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女巫bonnie: 已经用小本记下来了,谢谢您的反馈。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的问题统一向制作人反馈。

  • Summer_kmr

    赵老师提纲挈领讲得非常清楚!朱元璋朱棣对边疆的态度没本质区别,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他们在大格局上的缺陷开始了近几百年中国的颓势,真是太痛心了…

  • edisonlg

    想问下这个课程主播的文本有合集吗?

  • 我感恩每一天

    讲的好,很清晰,观点明确

  • 米妈_xiuson

    喜欢赵老师的讲课,很有历史感,脉络清晰,视野开阔,语言平实生动。学习了学习了!

  • 竹声静语

    呢字太多了,语调太平,听着不舒服。

  • 大白胖掌门狗

    老师讲得很好,你们怎么看呢!?!

    燕子飞飞_Mf 回复 @大白胖掌门狗: “呢”字太频繁了。

  • 坚果之王_顺强

  • amtfyam

    中华民族的罪人

  • 云巅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