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人为什么钟情芭蕾

48.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人为什么钟情芭蕾

00:00
14:13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吕宁思。


这一讲,说的是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应该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家吧。在俄罗斯是名列前茅,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中有80多部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全名叫彼得.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Чайко́вский),俄历1840年4月25日出生于沃特金斯克,是当时的维亚茨省、今天的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沙俄国家采矿工程师和少将,母亲是父亲的三任妻子中的第二任,是法裔俄罗斯人。


柴可夫斯基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他有四个兄弟(哥哥尼古拉,弟弟伊波利特,和双胞胎弟弟阿纳托利和莫杰斯特),二个姐妹(姐姐季娜依达和妹妹亚历山德拉)。季娜依达是他父亲前妻的女儿。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喜欢音乐,父亲年轻时演奏长笛,母亲曾经弹奏过竖琴和钢琴,还演唱过浪漫曲。柴可夫斯基从五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雷纳的作品。


1848年2月,父亲退休。1850年,全家人搬到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和哥哥尼古拉被送进寄宿学校,收到严格音乐课教育。在这座城市,兄弟俩第一次进入了剧院,为歌剧、芭蕾舞和交响乐所深深吸引。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患了麻疹,留下了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就是癫痫病,这可能是从外祖父那里的遗传。


后来哥哥尼古拉被送到矿业学院学习,父母本来也想送彼得去学采矿业,但是又改变了主意。1850年8月初,他进入了帝国法学院。入学后不久的一天,他和母亲进入剧院观看了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即《为沙皇献身》),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合唱加独奏的俄罗斯歌剧,接着他又第一次观看了芭蕾舞,是意大利芭蕾舞演员卡洛塔.格里希表演的《吉赛尔》。


1859年法学院毕业后,他担任了司法部长的秘书。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越发强烈,业余时间都呆在剧院里,特别喜欢看莫扎特和格林卡的歌剧。1862年,他考进了刚刚建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后就辞去了司法部工作。在1866年获得音乐学院银奖而毕业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拉·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教师。当时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家庭经济颇为拮据,因此他很高兴接受教职,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g小调第一交响曲》,这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1869年,柴可夫斯基又创作了第一部歌剧《沃耶沃达》(伏尔加之梦)和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75年至1876年,他创作了著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芭蕾舞剧《天鹅湖》。1877年,柴可夫斯基经历了因婚姻失败而引发的严重心理危机,1878年离开了教学位置。尽管如此,这一年他依然创作了优秀巨著:根据普希金的长诗创作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890年,也是根据普希金小说创作了《黑桃皇后》。1891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罗兰特》。柴可夫斯基还在1889年创作了芭蕾舞音乐作品《睡美人》,1892年创作了《胡桃夹子》。在柴可夫斯基多年交响乐创作生涯中,佳作迭出,包括《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曼费德交响曲》(1885年)和《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1893年创作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在他逝世前两个月才完成,这部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的顶峰。除《罗密欧与朱丽叶》外,柴可夫斯基也创作了《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黎密尼的法兰西丝卡》(1876年)、《1812序曲》(1880年)、《弦乐小夜曲》(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和《哈姆雷特》(1888年)。还创作了100多首浪漫曲和100多首钢琴曲。柴可夫斯基由于其天才创作而受到俄罗斯国内外的崇敬,1885年他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家协会主席,1892年他成为法国艺术学院成员,1893年成为剑桥大学的名誉博士。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时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之后便开始经常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到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5月5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之行中,他演出了著名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夜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古拉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不料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我也谈谈柴可夫斯基的不幸婚姻与同性恋话题吧:在他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时,有个偏执的女学生安东妮娜·米留科娃(AntoninaMiliukova)以大量情书攻势疯狂倒追他,扬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挟。其实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记得自己班上有这个学生,但是女生相当坚持,不断持续写信。正好当时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的诗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打算改编成歌剧。诗作中的主角叶甫盖尼·奥涅金年轻时拒绝了塔姬雅娜,以致后来终生活在悔恨当中。入戏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将自己想成叶甫盖尼,认为自己不应回绝这段感情,于是两人于1877年7月18日结婚。


然而蜜月还没结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两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时,他已经濒临崩溃。周遭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他的状况很不好,但是没有人知道有多严重。婚后两周,他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但是随后因为受不住寒冷而放弃,却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溃的柴可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在彼得堡昏迷了整整两天。这期间他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除了弟弟安纳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医师知道。医师建议他彻底改变生活形态,也不要再见新婚妻子。自此之后,柴可夫斯基再也没有见过安东妮娜,而定期寄生活费给她,到死为止,两人的婚姻关系都还保持着。此后几年,柴可夫斯基很害怕安东妮娜会将他们两人分开的内幕公诸于世。安纳托利试着说服安东妮娜离婚,安东妮娜却不肯,也不愿配合对外宣称两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尔金森费尽唇舌为柴可夫斯基争取离婚机会,始终未果,却在1880年的夏天发现安东妮娜另结新欢已有半年,还生了孩子,都被丢到孤儿院。安东妮娜在1896年被诊断出有精神病,并于1917年病逝。

 

至于柴可夫斯基,他并不将自己的精神崩溃归咎于安东妮娜,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剧,是对于他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惩罚。


另一个对柴可夫斯基更有影响的是一位有钱的寡妇,名叫娜杰日达·冯·梅克(НадеждаФиларетовна фон Мекк)。她和柴可夫斯基于1877年至1890年间互通的信件达一千两百封。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从未见面。在机缘巧合下,他们在两个不同场合下偶然地碰上,不过没有交谈。梅克夫人不但提供了一年六千卢布的赞助,亦表达了对柴可夫斯基音乐事业的关注及其音乐作品的赞赏。可惜的是这段关系于十三年后结束了,原因是梅克夫人自称破产。有人认为她停止资助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身分,而不是因为破产。不过,她的二女儿亚历山德拉在母亲开始资助柴可夫斯基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她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所以梅克夫人应不会因此而停止资助。据说她对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并不会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满意。


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响曲「悲怆」在圣彼得堡首演后九天。他的遗体埋葬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季赫温墓地,作曲家鲍罗丁、穆索斯基和格林卡的墓地也在附近。


有些音乐学家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大部分当时的学者都认为他死于霍乱,很有可能是因为在逝世七天前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但是近几十年来,另外几种说法逐渐流行起来,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法学院校友会对同性恋的抵制运动导致。但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死因主要是梅克夫人的疏远,让他灰心失意所致。


这一讲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柴可夫斯基,那么我建议你如果去莫斯科,不妨到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附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喜马拉雅的朋友,我是吕宁思,下一讲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urrs

    就是这样的,没有这样的把柴氏的脸按在地上揉搓过,他的灵魂哪能遭到足够深刻的折磨,也就哪里会能够创造出那样儿的音乐作品?!

  • 忘忧忧_mf

    因凤凰卫视知道主播

    醉爱听书的蛀书虫 回复 @忘忧忧_mf: 我也是

  • 太原老吴

    这集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喜欢芭蕾

  • 朝阳子

    打卡

  • 北南人

    曾去过俄罗斯,但走马观花。吕宁思老师的作品有深度、有嚼头,脉络清楚,引人入胜。声音也好,不算金嗓子,但独此一家,有个性的播音。当然,吕老师更是一位俄语通,语言专家。俄国是个复杂的国家,不过,它的文学艺术很了得,值得欣赏!希望吕老师出更多好作品,让我们更深入了介俄罗斯这个民族。谢谢!

  • 1787376cvyj

    不朽的柴可夫斯基!🌹

  • 133昵称136

  • 石头城人

    有头像就好了

  • 13761319bqo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