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无法上传有敏感词,需要的可联系我
最终雅典人选择了位于雅典城西南方向8公里的“比雷埃夫斯港”( Peiraieus,可在谷歌地图上定位),作为雅典的海陆枢纽。而连接这个枢纽港与雅典城的,就是一条长达8公里的防御工事。在很多资料中,雅典人修筑的这条防御工事,被标注为“长城”。只是这样的标注,很容易让人理解为,雅典人是在依靠一条单面的墙体,阻隔伯罗奔尼撒人的进攻。随之而来的疑惑就是,斯巴达人为什么不绕到这条“长城”背后去? 事实上,雅典人所修筑的,并不一条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长城”,而是一条保护补给线,打通海上交通线的“甬道”。
已遷 回复 @已遷: 所谓“甬道”,在技术上所指向的,就是两侧有墙体保护的通道。也就是说,雅典人在雅典城与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用两道高大城墙,将道路包裹了起来。这样的话,只要甬道和城墙不失,斯巴达人没有办法用饥饿迫使雅典投降。
有了地图边听边学就更好了。
大乌乌 回复 @施季理茨: 感谢喜欢
好
(到底是选择雅典人的制度,还是斯巴达人的制度),也对阵营的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虽然最终会发现,还是必须回归地缘选择)。 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博弈,不仅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明(包括政治制度)的起源,非常重要,也对我们分析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走向,也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不过,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并不是这里所关注的重点,我们还是将视线移回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上来。公元前432年,把整个希腊搅动的天翻地覆的两大巨头,终于肯坐下来签订和约(互相交还土地和战俘),让一切回到的原点。 这份被称作《尼西阿斯和约》的条约,所约定的期限是50年,然而就像之前那份“三十年和约”还没履行到一半,就被打破了一样,谁又
已遷 回复 @已遷: 这种在双方都意犹未尽,而又后继乏力状态下的相互妥协,对于双方来说,都像是在为下一场战争争取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是否恢复元气,并不是重启战端的决定因素(因为对手也在恢复)。一旦某一方决定再燃烽火,那他们一定需要一个战略层面的理由。至于这个战略理由是什么,下一阶段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又是谁先挑起的
棒棒哒
迪比斯的位置
我问的问题没有人回答呢
地图特别好
能不能发原文稿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