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今年59岁,榆树市五棵树镇黄牛协会会长,是闻名全国的养牛状元。
9月,马凯的黄牛养殖场又要搬家了。上千头黄牛将远离城镇,集中迁入现代化牧业小区。这是老马和他的牛儿的第三次大搬家。
35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马和他的养牛事业也契合着时代节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体现和有力见证。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暖榆树大地,一系列旨在解放生产力的政策,给这片古老的黑土地注入了活力。新婚的老马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发展养殖业。
那年,老马用媳妇的400元彩礼钱,买了一头肉牛。40天后,村里的回族兄弟结婚,正需要牛肉办喜宴,老马卖了牛,足足赚了120元。
老马“嗅”到了时代的变化,更“嗅”到了肉牛里的商机。3头、5头、7头、20头……一年时间,老马的黄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1984年,老马在火车道南的一块宅基地上修建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牛舍,办起了专业养殖场,成为五棵树第一个私营经济主体。
15年后,老马养殖黄牛的数量达到198头,原有的牛舍显得局促。他联合镇上的四家养殖户,修建了当地第一个牧业小区,开始了规模养殖。这一年,老马带着他的198头牛第一次搬家。
此时的榆树,不再固守“以粮为纲”,开始了强农惠农的实践。种植业、畜牧业、酒业等“百花齐放”,“天下粮仓”招牌不倒,私营企业不断涌现,大型企业争相落户。地区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6.4亿元猛增到1996年的5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20元跃升到1996年的2558元。榆树,也于1990年撤县设市。
经济发展,市场进一步开放,榆树市的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饲料企业等不断涌现,规模化屠宰厂先后投产,东北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落户五棵树镇,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已具雏形,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逐渐形成。
老马的养殖业借势而起,凭借规模养殖、科学管理,多次成功抵御了肉牛市场的价格波动。2011年,他的黄牛存栏量达到600头。老马成为闻名全国的养牛状元。
这一年,老马在榆陶公路北侧,建立了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膘肥体壮的黄牛,再一次搬迁新居。
回看这一阶段,榆树市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由2004年的115亿元跃升到2012年的340.5亿元。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实现了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白酒酿造、稻米加工、畜禽加工、生物质综合利用等主导产业集群的联动集合。老马看准形势,先后投资建设了屠宰厂、酒厂、粮库、宾馆等多个项目。
几个月前,老马接到相关部门的通知:出于环保因素考虑,所有养殖场必须搬离城镇周边。
老马望着牛群,回首自己的养牛经历,每一次搬家都是他养殖事业更好的起点。仅仅35年,老马把400元的家底儿发展到至少4000万元的资产。
回想这一路走来,从平房到楼房,从牛车到轿车,从徒步买牛卖牛到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结算……老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老马体会到的巨变,仅仅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小小缩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