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课|《事物的奇怪顺序》1:没有情绪,谈何决策?

第100课|《事物的奇怪顺序》1:没有情绪,谈何决策?

00:00
11:43

BOOK 31 

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

事物的奇怪顺序:生命、情绪和文化创造

作者:Antonio Damasio

出版社:Pantheon

出版时间:2018-02-06

ASIN: B01LZ1A3Q3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是一位影响力非常大的大科学家。达马西奥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书大作家,他过去写的《笛卡尔的错误》、《感受发生的一切》等等不但在市场上很成功,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中文版,其中有一部分这几年也都再版了。

 

书籍简介  

事物的奇怪顺序》是一项针对自我平衡的开创性研究。自我平衡调节了人类生理的范围,不仅使生命得以生存,而且使生命得以繁盛。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清楚地表明,我们人类在生物、心理、甚至社会上都是从单一的活细胞开始的漫长谱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是通过以一条看不见的线与古代单细胞生命和其他原始生命形式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对维持生命的努力,它以各种形式支配着生命,包括帮助调节和传播生命基因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达马西奥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我们所处环境的新方法。

 

本书第一讲  

没有情绪,谈何决策?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来讲咱们这个课程最后一本英文新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界的大神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的《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事物的奇怪顺序)。它的主题讲的是情绪与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的文化创造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的书名《事物的奇怪顺序》听着很怪,是什么意思呢?

 

是这样的——达马西奥在这本书里提出,情绪的本质是一种维持内稳态的系统。所谓内稳态,就是生物控制他们自身的体内环境,让身体内的某些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比如通过在天冷的时候发抖、天热的时候排汗这两种机制来保持体温恒定。情绪就是一种很特殊的内稳态系统,这我们会在下一讲展开。

 

这里要先说一下的是:内稳态是生命的一个核心特征。连像细菌这样原始的生命形式里都有很多内稳态机制,比如通过细胞膜内外一些离子的渗透压来调节细胞内部含水量。

 

在一些很简单的内稳态机制的调控下,细菌就能表现出一些集体行为,比如一群细菌里的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只是基于某个很简单的内稳态系统、朝营养更丰富的方向移动,但从一群细菌组成的集体上来看,就像是它们在攻占一块领地,并且它们还会排斥那些不合作的细菌。

 

达马西奥说,这种集体行为其实就是文化。所以,文化是远远早于人类这个物种、早于意识、甚至早于情绪就出现了的——这个顺序很奇怪,这就是《事物的奇怪顺序》这个书名的来历。

 

我觉得这个说法略有一点儿无厘头吧,细菌或者其他低等动物表现出一些集体行为,能不能就跟文化划等号,这见仁见智。在论述文化的这一块内容上,作者达马西奥写得非常玄奥,基本上都是一些哲学思考。

 

大神写书,已经不满足于介绍具体的实验结论了,而是已经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哲学领地了。我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感觉就有点儿像《神探夏洛克》第四季的结尾时福尔摩斯看她姐姐时的感觉。福尔摩斯说,他姐姐的思维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境界,凡人已经无法跟她交流了。

 

所以我作为一个凡人,就不斗胆解读书里已经修仙成功升天的那一部分内容了。

 

作为一个凡人读者,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同时我觉得也是对咱们节目的读者最有启发的,是达马西奥对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本质的一些见解。

 

所以,接下来咱们要说的,是在达马西奥眼里,情绪到底是什么?

 

我对这本书的讲法有点儿跟上一本反过来,这一期我们会先联系上节目过去的一些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做一个提升,然后下一讲我们再来讲这本书里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点。那个点是:什么是情绪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让人工智能获得情绪?

 

刚才这一句话是从一个最基础的心理学问题直接跨越到了最时髦的高科技,这两者怎么联系起来的呢?我会在下一期展开。

 

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在这一期做一些铺垫,铺垫的内容是达马西奥对于情绪的一个理论,叫「躯体标记理论」,我觉得很有必要先拿出来跟大家讲一讲,讲完它,大家才比较容易理解后面那一讲的内容。

 

那先来介绍一下大神吧。

 

《事物的奇怪顺序》这本书的作者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是一位影响力非常大的大科学家。达马西奥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书大作家,他过去写的《笛卡尔的错误》、《感受发生的一切》等等不但在市场上很成功,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中文版,其中有一部分这几年也都再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

 

达马西奥瞄准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情绪,一个是意识。这也是贯穿在达马西奥那些科普书的两大主题。意识这一块,比较玄虚,咱们这次节目里就不涉及了。我们主要来说一说情绪。

 

达马西奥说的情绪,比咱们日常说的喜怒哀乐范围要更大一点。在他的名著《感受发生的一切》里,他是这么说的:

谈到情绪一词,通常我们会想到六种原始情绪或普遍情绪之一:愉快、悲伤、恐惧、愤怒、惊奇或厌恶。……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有许多其他的行为(也)和情绪这个标签有关。它们包括所谓的次级情绪社会情绪,如困窘、嫉妒、内疚或骄傲等,还有些被我称为背景情绪的,如幸福感或不舒服、平静或紧张。情绪这个标签也和驱力及动机,以及与痛苦及愉快的状态有关。

 

根据达马西奥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粗暴的概括,达马西奥所说的情绪,涵盖了我们主观上感受到的各种要么让我们觉得舒服、要么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的体验。这些各式各样的体验,都可以说是情绪。

 

达马西奥在他的很多讲座和书里都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他认为情绪在人的理性思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没有情绪的人几乎不可能进行恰当的推理决策。换句话说,没有感性,就没有理性。可以说,达马西奥是最积极地为人性中感性的那一面辩护的心理学家。

 

在西方的哲学界、心理学界一直以来有一个抬高理性而贬低感性的传统:理性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而感性往往是个绊脚石,它阻碍理性的发挥。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不就觉得老百姓太看不起理性了,所以得为理性辩护吗?

 

但达马西奥通过很多研究发现,实际上各种情绪和感受,才是人做高级推理和决策的基础。缺了它们,理性根本就不会存在。感性与理性,根本就是分割不开的。

 

比如达马西奥曾经研究过一个叫艾略特的病人。这位病人在摘除脑部一个良性肿瘤的手术中失去了大脑皮层的一小部分。手术之前,艾略特是个公司高管,工作能力超强,家庭也很幸福。

 

但在手术之后,他几乎失去了一切,因为他没有办法做任何的决策。而这不是因为他的智力受损,他仍然能在智力测试里拿到超高分,他的记忆力也没有任何问题。这也不是因为他的逻辑分析能力出了问题,他可以毫无困难地逐条列举出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但是,当他盯着眼前这张解决方案列表时,他却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选项。小到决定写报告时要使用哪种颜色的笔,大到是做老板交代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一整天待在办公室里按字母顺序整理文件夹更重要,他都无法做判断。

 

达马西奥通过检查发现,艾略特大脑中受损的,是负责感受情绪的那一部分。

 

艾略特在手术之后最关键的改变是:他几乎感觉不到喜怒哀乐了。那个手术的副作用,是让艾略特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冷血动物。

 

但奇怪就奇怪在,感受力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决策能力的丧失。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们做决策,按理说似乎应该是依赖于那种逻辑分析的能力,但实际上,人们在潜意识里其实是依赖于每个选项的情感价值来做选择的。

 

你怎么判断是做老板要求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一整天待在办公室里按字母顺序整理文件夹更重要?实际上,我们依赖的判断标准,是工作没按时完成之后被老板痛骂更难受,还是看见一堆文件夹没有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更难受呢?

 

一个正常人之所以能选择先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做完,归根结底不是因为他理性,而是因为他能通过想象感受到,被老板骂的难受程度远远超过看见文件夹不够整齐的难受程度。

 

只有当你有这种感受能力,你才能做决定。

 

这个结论,其实大家不陌生吧?在《为什么是佛学是真的》那本书的色即是空那一期里,我们介绍的不就是这个观点吗?

 

在那一期里我们说到,佛学里所谓的,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们添加在各种事物上的情绪价值。情绪这个东西,其实是一套非常高效的优先级标识系统,帮助我们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趋利避害。对你的生存繁衍越重要的事情,就会自动地引发越强烈的情绪,而你会根据情绪的强烈程度来判定做事的优先级。

 

而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其实就是达马西奥,罗伯特·赖特做的其实是把达马西奥的这个观点跟佛学相连接。

 

我们老早就吃过鸡蛋了,今天总算见到了下蛋的母鸡。

 

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个观点看得更透彻一点。

 

在《为什么是佛学是真的》那本书里,作者强调的是,有的时候,我们得绕过,去直接看一看,这样我们会比较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通过冥想,把噪音转变成完全中性的声音。那样做,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让你暂时摆脱一些负面情绪的纠缠,比如给你带来一些哲学性的感悟。

 

但是通过刚才艾略特那个案例我们发现,如果把完全抹除,那对于做决策来说,可能并不是好事。因为是一切决策的基础。

 

打个比方,这就像打游戏的时候,你看见对面冲过来一群妖怪。正常情况下呢,每个妖怪头上都有个血槽,你一看血槽长短,就知道哪一个是boss,你对付它时得特别小心。这血槽,就是情绪,就是,如果把它去掉,妖怪的脸的确是看得更清楚了,但你也分不清谁是boss谁是小杂兵了。

 

这个道理,用森舸澜的话来说,就是冷不能独行。光有冷认知,没有热认知,是绝对不行的。在《为与无为》那本书里,森舸澜其实讲过这一点,当时限于篇幅,我们没在节目里说。光讲冷认知、不讲热认知的代表,是墨子。

 

墨子可以说是站在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这四大天王共同的对立面的一个大奇葩。那四大天王虽有分歧,但在最后达成无为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他们最后的终点都是那种热认知主导的潇洒自如。

 

但在墨子看来,「无为」一点用也没有,他认为只有靠理性推导出来的、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那些目标才有价值,比如如何增加国家人口、如何增加国家秩序。而我们只要根据这些目标来决定行动路线就可以了。

 

但墨子没有意识到的是,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目标之所以在他心目中有价值,是因为他在追求和实践这些价值的过程里感受到了快乐。也许墨子是一个很冷淡的人,那份快乐很恬淡,但是如果完全抹除那一点快乐的话,墨子根本就不可能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值得追求的。

 

没有情绪,谈何决策。达马西奥把这个观点叫做「躯体标记理论」。「躯体」这个词指的是情绪是作用在身体上的一种感受,而「标记」的意思是说,情绪的功能是在我们的身体里打上标记,这些情绪标记,是人作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某个情绪标记太强烈的话,你会夸大一个选择的重要性,这当然不好;但完全没有任何情绪标记的话,你也会迷失在不同的选项里,这当然也不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力量对比,看来也是组成一个阴阳太极图,均衡一点的时候最好。

 

没有情绪,就无法决策——达马西奥的这个「躯体标记理论」就说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顺着这个理论继续挖掘情绪的本质,然后聊一聊它对于实现人工智能有何启发。

 

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劳震宇_羊城网

    魏老师,把节目的文稿结集出书吧!我买来重读。

    魏知超 回复 @劳震宇_羊城网: 在最后一期里回复啦,书稿正在写,希望能尽快出版

  • 1336505ytcz

    魏老师,期待二期啊。听您的节目太过瘾了。

  • 渲萱

    观点新颖,受教了

  • 瓶盖飞起来

    个人认为作者说的“文化”,是某种“知识”,可以通过基因让种族遗传下去的可维持种族生存下去的趋利避害信息。而这个基因信息,来自一代代实践的正向激励积累。对这里说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有困惑?关键是无情感的人,是否可以根据基因遗传信息做选择呢?比如基因信息告知他要活到2030年,是否他以后的选择,都按完成这个目标而努力呢

  • sunnywith

    情绪决定决策的优先级。

  • 打个响指换世界

    结合实例子更易明白问题所在啊希望我子好好听一听啊!我们普通百姓的年轻人生活工作真很艰辛!希望他从魏老师讲课知识里把内心提升拓宽,多温和些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