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2.8读吧 | 难忘回乡务农的岁月(上)

FM92.8读吧 | 难忘回乡务农的岁月(上)

00:00
06:00

1966年5、6月间,正当我们高中三年级学生信心满满地准备参加高考的日子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接着,停止高考,停课留校闹革命。直至196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城镇学生便纷纷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则回原籍乡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开始了务农的岁月。



  干农活,我几乎什么都不会,但也满不在乎,心里想:我读的书比村里人多,农民能干的,我还干不了?起初,生产队长则安排我同年老体弱的以及妇女们在一起做些除草、锄地、挑秧草等一些活。唉,别看这些都是轻活儿,却也让你腰酸背痛,并有技巧。开始,我干活的数量和质量真的不如人家。于是,我一边干,一边瞧着左右两边的人怎么做,偷偷地学,照着他们的样子做。渐渐地,我不再“落后”了。


  收割麦子、稻子,我动作慢,割的麦把、稻把总是横七竖八。后来,我就拜能手为师,虚心求救,学到了技术,也增长了体力,终于能够有模有样地一手握着明晃晃的镰刀,弓着腰,迈开步,一手揽着麦梗或稻梗,形成扇子把,并且这把压那把,手里也能揽得很多,有模有样的,与能手比毫不逊色了。



  水田(又称沤田)里拉犁,可是个苦活重活。初春的八九、九九天,水田里的水冰冷刺骨,生产队长就安排整壮劳力像牛一样拉水犁,以疏松泥土,增长肥力。拉犁的人上穿棉衣,下穿厚短裤,两腿都冻得虾红一般。一张犁由四人组成,前面三人拉,后面一人扶犁梢。扶犁梢虽是轻活,却是巧活,决定犁地的深浅、宽度,以及拉犁者的用力大小。我初干时,是没有资格胜任的。前面三人的位置也有讲究,最前头的人一手柱着树棍或竹竿,得稳稳地领着后面的人向前。最后面的岗位十分重要,对犁地的质量和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夹在中间的人,只要用力拉就行。初学者的我,自然就被安置在中间位了。拉水犁的活,一直持续到插秧时节为止。那时候,老农民们总是小看我们小青年,后来我们虽然能胜任所有岗位,也不给以同工同酬的待遇。为显示实力,我和二弟以及队里志春兄弟四人组合成一组,同心协力,生机勃发,总是犁在别人的前面。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一种不服气、不服输的倔强逐步养成。到男整壮劳力队伍中去,挑稻麦把,拉水田犁,罱泥划渣,挖草泥塘……什么重活、体力活都干。脸晒黑了,手脚皮肤变粗了,肩上也磨炼出了显示力量的肌瘤。一个劳动日也能独自挖好一个草泥塘,夹在男壮劳力中接稻麦把担子,一担粪挑一两块田地远不歇脚……就这样,我起五更睡半夜,在风天雨水中、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一年下来,硬是从半劳力练就成一个合格的整壮劳力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