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们继续讲《阴阳应象大论》,上一讲我讲到了食物和药物的阴阳属性,尤其是最后我结合我们平常吃的蔬菜、水果分析了它们的阴阳属性,还提到人的阴阳体质,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有人就问我了,那人的阴阳属性如果不平衡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请看黄帝的回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則濡泻。”
这一段是说:人体的阴阳在正常状态下是平衡的,如果阴偏胜了、阴气太过了,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的道理,如果阳偏胜了,阳气太过了,阴气也会受到损害。阳气偏胜、太过就会生热性病,阴气偏胜、太过就会生寒性病。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上加寒、寒到极点就会出现热象,物极必反,本来的寒证反而转化为热证了;热上加热、热到极点就会出现寒象。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是同一个道理。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是阴阳互相转换的表现。跟上一段讲到的“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是一个道理。如冬至和夏至是标志一年四季阴阳转换的关节点,冬至时太阳的高度最低,夜最长,昼最短,从冬至开始太阳逐渐升高,春分时,昼夜时间相等,继续升高到最高时就是夏至了,夜最短昼最长,从夏至开始回落,秋分时,昼夜时间再次相等,继续回落至最低点又回到冬至。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降极则升,寒极生热,升极则降,热极生寒。
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冬天玩过雪的人都知道,手刚开始接触到雪的时候很冷,但是如果手一直拿着雪玩,过一阵子手会发热,这就是重寒则热的一种表现。
某些外感疾病,初期可见发热、口渴、咳嗽、胸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热象,如果热邪持续不退,往往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遍身冷汗,脉沉微的现象,即是重热则寒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寒邪会损害形体,比如损害津液、血液,津液也是一种“形”;热邪会损害气分,比如损害阳气。气分受伤,人就会因为气脉的阻滞感受到疼痛;形体受伤,会因为肌肉阻滞肿胀起来。那为什么“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呢?因为寒是属阴的,津液、血液也是属阴的;热属阳的,气也是属阳的。气无形,所以疼痛;血有形,所以肿胀。这就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东西会受到干扰。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体,是气病伤及到了血;如果是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先伤了形体,后伤了气,是血病伤及到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則濡泻。”
风邪太过,形体会感受到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干枯;寒气太过,形体就会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相对应产生了风暑湿燥寒的气候。人体有五藏,由五藏化生出五气,相对应产生怒喜思忧恐五种情志活动。
喜怒的变化会伤及到气,这里的“喜怒”不仅仅是喜怒两种情绪,而是指前一句中的五种情绪;寒暑的变化会伤及到形体,这里的“寒暑”同样也不仅仅是寒暑两种气候,而是指前一句中的五种气候。暴怒会伤及人体阴气,暴喜会伤及人体阳气。更可怕的“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上冲,厥气就是逆乱之气、不正常的气;血脉阻滞,神气就会离开人的形体。
因此说如果喜怒等情志不加以节制,对寒暑等气候不善于调适,就会有伤害到生命的危险。“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气过盛一定会走向反面,变成阳气;阳气过盛也一定会走向反面,变成阴气。这同上面说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一个意思。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说冬天感受到的寒气过多,春季就很容易发生热性的病;春季受到的风气过多,夏天就很容易发生不消化的腹泻病;夏季受到的暑气过多,秋天就很容易发生疟疾病;秋天受到的湿气过多,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风、寒、暑、湿、燥是自然界的五种现象、五种气候,五种气候太过会引发相应的疾病,五种气候不仅会引起春夏秋冬四季当季的疾病,而且会引起下一季的疾病。
这一观点在前面几篇里都讲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篇提到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会导致疾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这一点特别重要。五种气候不正常是导致人得病的外因,五种情绪不正常是导致人得病的内因。相比较而言,内因更加重要。
儒家有一本经典叫《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这里面就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心中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绪没有表达出来、还放在心里,叫做“中”;各种情绪表达出来但符合节度、符合常理,叫做“和”。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对喜怒哀乐等情绪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如果在内心就平和,这就叫“中”,但也不能老是闷在心里,如果把情绪硬憋着是会憋出病来的,所以要发作出来,但发作不能过分、不能没有节制,要把握“度”,要“中节”,这叫着“和”。“中和”是多么重要!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天下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定位了,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如果做不到,不能控制情绪,或者任由情绪肆意发泄,那就会得病,“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丧失生命。人的五种情绪究竟怎样影响人的健康呢?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
这一章讲的气候变化,情绪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像,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内因更加重要。感谢老师的讲解
我订的《食物药物的阴阳属性》这一节027为什么播放不了啊?求帮助
医学经典,从医生活的指南。
老师你说水产品是寒凉的,那鱼生火怎么理解。
张其成 回复 @邳州侯大林: 所谓鱼生火肉生痰只是谚语,告诫人们饮食适量。 水产品属于阴,陆上产品属于阳,这是一个基本的分类规律,但阴阳之中还有阴阳。植物多属寒凉,但也有附子麻黄一类热性药。肉类多属温热,但也有鸭肉一类凉肉。(教授学生答)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则不存在情绪敝在心中的问题。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
您好!我先后买了2个张其成讲《易经》和3个张其成讲《黄帝内经》音频,我只用了其中2个,有3个是送亲人送朋友的,因为我觉得听这2个音频意义非凡。经与几位也都在听张其成讲《易经》和张其成讲《黄帝内经》音频的亲人朋友讨论、总结听后感,大家一致觉得,,在听时候,想要做笔记的内容很多,听得比较慢,如果有教授的讲义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讲义打印出来,听的时候就可以看着讲义听,一边听一边可以在讲义上划划、圈圈、点点、写写等等作各种标识,可以节省一些时间,也方便日后总结温固。
我试听了张教授的讲座,觉得对我练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决都有帮助😊👍🙏
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阴阳五行五脏,肝心脾肺肾,功能失调,疾病就产生了。
有两个迷惑:1“风胜则动”的动我的理解是摇晃颤抖,类似中风后的站立不稳;2按“冬伤于寒,春伤于风”的规律,那么秋则应伤于“燥”呀,为什么是伤于属长夏的“湿”? 请老师指点释惑,感激!
张其成_1 回复 @1560088kgvq: 这里强调的是“重阴”问题。其实湿为土,四季都可以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