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王永庆很理解父母的处境,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压力,15岁的王永庆小学毕业后便辍学。由于在家乡找不到工作,在征得父母同意后,经叔叔王水源的介绍,他到了台湾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当小工。
在当时,做学徒小工,虽然是一件非常辛苦,又没有多少工资的工作,但是,每天面对白花花的大米,王永庆觉得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为此,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除了认认真真做工以外,他还细心观察老板经营米店的诀窍,希望日后有机会自己能够去创业,开办米店。
果然,第二年,也就是王永庆16岁那年,他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他的启动资金,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王永庆将自己的米店开在了嘉义县。
但是,把米店开起来很不容易,能够让米店经营下去就更难了。
那时,小小的嘉义县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而当时仅有200元创业资金的王永庆,没有能力在最繁华热闹的市区开店,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王永庆的生意一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面对着这么激烈的竞争,此时的王永庆该何去何从呢?是放弃还是坚持?他用了什么方法让自己渡过了难关,并借着一粒米获得了成功呢?
我们接着往下听。
刚开设米店的时候,因为上门的客人很少,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不仅人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因为跟客人不熟悉,很少有人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
这时,年仅 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他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要知道,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不过,成功人士一般都有着一种敏锐的洞察力,王永庆于是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
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王永庆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也许很多人会对于这样的现状觉得非常的满足,毕竟将一家无人问津的米店经营的如此红火也是相当的不容易的。
但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