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女孩的川菜情缘,一段酸甜苦辣的舌尖冒险。
听书笔记
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生于英国。1994年成为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其后又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接受专业厨师训练,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最近十年里长期从事演讲与烹饪示范工作。
扶霞的文章曾刊登于《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家》等杂志,曾经数次获得有“饮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是当今西方世界最认可的中国美食专家之一。
在《鱼翅与花椒》里,扶霞记录了她一步步走进中餐、爱上中餐的故事,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餐。与此同时,这本书还站在普世的餐饮审美上,分析了外国人对中餐的种种偏见。
扶霞描述了她眼中的中华美食:
中餐之美,首先在于调味,其代表为川菜。川菜大厨最擅长的,是组合甜、酸、咸、辣等多种基本味,勾勒出勾人魂魄的复合味。
而中国菜独步天下的特色,是口感。口感能打开美味的新维度、新世界,而中国人深谙此道,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中华厨艺最令人赞叹之处是刀工。中国厨师有几十个词描述刀法,而如此复杂的刀法艺术,靠的几乎就是一把简简单单的菜刀。
而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灿烂的饮食文化,是因为这个民族对于美食,有着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热爱。
扶霞还罗列出了西方人对于中餐的主要偏见:
中国的烹饪方式非常血腥、残忍。但要认真地学习中国料理,就必须习惯于屠杀,因为只有用生鲜的食材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另外,西方人的这类批判有其伪善之处。在欧美,动物的死亡只是被隐藏了起来。
中餐爱用味精。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味精是糟糕的人造添加剂,只有垃圾食品中才会使用;而西方人对于味精的偏见,已经破坏了中餐的国际声誉。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动物的什么部位都吃,二是什么动物都吃。
对于中国人“动物的什么部位都吃”,西方人发明了一种理论,说中国人是因为饥饿,才被迫去吃那些原本不应该成为食物的东西。但其实,将动物身上的多个部位都做成美味的食物,代表了一种高级、复杂而又经济的烹调文化。
但是,“什么动物都吃”,确实是中国菜最大的污点和陋习。中国是当今世界最贪婪的濒危动物消费国;中国人的胃口不但威胁到中国境内的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还成为了国际问题。
和那些炫耀铺张的宴饮文化相比,中国大众的传统家常饮食,才能体现出中华美食的精髓:主食是一碗米饭或面条,搭配大量简单烹饪的当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制品,再来一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这种饮食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到了最小,营养均衡又色香味俱全,可以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学习的范本。
解读 | 吴海云
文化研究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播音 | 老蟹
策划编辑 | 李雪清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我一个成都人心情大好!!!川菜这盘洋气咯
全程笑倒听完不过如果男声读会不会更好玩喃
不懂方言版的必要
步步近死地 回复 @Aquastar: 确实不必要,但也没有不可以吧
我一个川渝人,太惊喜了,分享给所有亲朋好友,国内外的哟
油爆爆,笑死我啦
画风突变
资格咧成都话,听起就亲切,继续继续...
我听着都做梦了,赶紧关了
能不能出普通话版的?发言听不懂啊?!
他们叫我呆粽 回复 @繁花似锦_Jean: 普通版有的
地道的成都味儿,可以考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