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欣赏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唐 韩滉 五牛图 纸本设色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集文稿
今天我介绍一幅以牛为绘画题材的作品,它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这幅以寻常动物为题材的作品会成为镇国之宝?据说还曾惊动过周恩来总理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幅《五牛图》,来一探究竟吧。
首先,这幅画的作者大有来头,它就是唐朝画家韩滉,正儿八经的官三代,洛川私户韩大智的孙子,宰相韩休的儿子。韩休是谁呢?在此简单介绍几句。你可能听过一个典故叫“君瘦国肥”,韩休就是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对于朝政,他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常常忠言进谏,劝阻皇帝不该有的言行。所以韩休担任宰相期间,常常为了国家大事,与皇帝意见相左。玄宗因此也总是很不高兴,心情不好,人就自然瘦了。但韩休的意见的确出于国家的利益,皇帝心中明白,于是就对旁人说,我虽然瘦了,但是国家富裕了,这就是“君瘦国肥”的典故。
有这样一个正直的老爹,韩滉自然也不差,他靠自己的才学,在德宗时期当上了宰相。有人说他的成就不只是创作了镇国之宝《五牛图》,更是在国家危机四伏的时刻,凭自己的才干,让大唐局势稳定了一百多年。
今天我们不说他的政治才干,而是要说说他的艺术。身为贵族的韩滉,怎么会去画农家田头的景致呢?我想,这其实与他的生活习惯有关。
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崇尚朴素节俭的生活。据新唐话本传说,他穿的衣服十年才换新的,家中的陈设简陋到只求遮风避雨。他当官那么多年,也只骑过五匹马,每匹马都是因为老死才去换掉的。这样一位权高位重的政治家,如此的节俭,可以说是我们今天干部廉政的典范。
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作品题材风格的选择,也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喜好。这样一位名门望族的重臣,来表现农家生活,虽与他的崇尚朴素的生活不无关系,但也算得上是画坛少有的特例了。
好,了解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背景后,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这幅作品。
这幅《五牛图》画的是五头黄牛。黄牛虽是中国本土最为普通的家禽品种,但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一幅以黄牛为题材入画的孤品。
它的材质据说是具有唐代的黄麻纸,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纸上作品了。全画是长卷形式,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话说1900年义和团起义后,北京一度被帝国主义联军所侵占,这幅在清宫珍藏一百多年的稀世名画也被侵略者掠去海外,杳无音信。20世纪50年代初,这幅作品几经转手,在香港出现,立刻引起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于是在总理的安排下,政府出巨资在拍卖会上购回了此画,从此这幅传世名画终于能回归故里。
全卷自右向左画了五头姿态各异的黄牛,第一头黄牛低着头伸着脖子,正用身体在蹭一丛荆棘,好像在挠痒;第二头花白斑纹的牛昂着头缓步向前;第三头褐色的牛正面对着我们,张大了嘴,朝着你哞哞地吼叫;第四头浅黄色的牛停下脚步,回头探望,还吐出了舌头,用调皮的眼神望着观众;第五头是黄色的牛,站立不动,神情凝重,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原来在他头上套了一副络头,络头就是古代把牛作为坐骑时的绳索装备,难怪他一副生气的表情。
在这《五牛图》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三头牛,这头牛是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也是全画的主角。画家挑选了一个全正面的形象来表现这头黄牛。如果有一些绘画经验的朋友,一定会感受到描绘人物、动物、禽鸟之类,如果是画正面的角度是十分有难度的,因为正面的透视会将很多纵向的焦点重叠在一起,物体的长度、宽度都难以展现。于是在绘画的二维平面上,如果找不到适当的视角,就很难将物象的正面形象表达得非常完美。因此在绘画中,画家经常是回避这种吃力又不讨好的透视角度的。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画家韩滉是如何来画这头正面对着我们的牛的。
和其他四头侧面看去身躯犹如一个巨大矩形的黄牛相比,这头正面对视我们的牛,它的外形像是个竖起的椭圆鸡蛋形,牛头正面对着我们,牛角一字排开,双耳平直,两眼及左右鼻翼都一一相对。对称是正面角度最重要的特征。
你看一下,牛脖子是不是找不到了?这正是由于正面透视的焦点被牛头所遮掩了,牛头下方只留出了颈部下垂的皮囊,牛头的左右两侧鼓起的是腹部的肌肉,并显示出身体的宽度和厚度。牛头上方,画家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背部和臀部的轮廓线。
此时画家的视角不仅仅是正面,而且开始将视线慢慢地抬高。这里画家用了很多带有弧形的线段排列,用以表达牛背的脊梁,腹部肌肉的膨胀,还有颈部皮囊的下垂。由于正面的透视,牛的两条后腿只露出了牛蹄的一小段。
画家以精湛的技艺成功地挑战了高难度的透视角度,这头牛完美的正面造型,我认为是中国美术史上透视法运用最成功的典范。也许在世界的绘画史上,也是具有领先水平的。
意大利 保罗·乌切洛 圣罗马诺之战
韩滉笔下这头正面牛的造型,让我想起了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专著《艺术的故事》书中提到的,有位佛罗伦萨画家保罗·乌切洛,他迷恋于绘画中透视的“缩短法”的美妙,日日夜夜研究如何表达在透视中缩短的物体,他有一件重要作品《圣罗马诺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用了透视的缩短法描绘了散落在地面上的武器,但他最得意的可能就是那个跌倒在地上的,缩短了的战士形象。这种透视法的处理是当时最先进的画技了。但乌切洛的缩短透视法是15世纪的事的,要比韩滉的《五牛图》足足晚了约500年。
中国画擅长用线来造型,韩滉同样如此。整幅画用线舒缓、凝重,浓淡相兼,特别不同弧线条的组合排列,起到了很好的艺术表现效果。你看,牛背上大量短促的弧形线条,表现了脊梁骨的突起,牛身上反复出现的弧线的排列,显示出皮下的肋骨,还有牛的脖子上有很多紧密的弧线的排列,是否让你感觉到牛皮的折皱和厚度呢?
此外在线条上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粗。不少中国画线条都是以细取胜,无论是《照夜白》健挺有力的线,还是《洛神赋》飘逸游丝的线,都是以细线来打动观众,以细为美,这也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
但是今天的《五牛图》却完全不一样。你看,画中牛的线条圆浑厚重,行笔很慢,像是在写篆书的线条,笔笔中锋。所谓中锋就是笔锋垂直于纸面,行笔时笔锋始终在笔画的中间移动,而且非常有质感。
细线擅长表达灵动健挺,既有华丽又有速度,但缺乏的是厚度和力量,而这是粗线条的重要特点,也恰恰与牛的品质和特性完全符合。
此外,这幅画的材料是唐代的麻料硬黄纸,粗线条在粗硬的纸上移动,自然会受到阻力,所以行笔的慢与粗就变得自然而然了。《五牛图》正是把材料的硬、笔墨的粗,和黄牛的憨厚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如此打动我们。
从《五牛图》的赏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一件绘画作品好与不好,不仅仅看它的技法有多精妙,更重要的是作品材料和技法是否和所要表现的题材相匹配。
牛是中国画家十分热衷表达的一个绘画题材,这实际上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牛是人类在土地上劳作最好的朋友,它勤劳、憨厚、朴实的品质,一直得到艺术家不断的描绘和赞扬。韩滉作为一个宰相画家,我觉得他的《五牛图》不仅是表现了牛的品质,而且此图可能有鼓励农耕,重视农业发展的社会意义。如果再拔高一点,也许他是用作品的方式替君王表达了关心黎明疾苦,以及爱民亲民的主题思想。
南宋 李迪 风雨归牧图(局部) 绢本设色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韩滉的影响下,后世也出现了不少以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中颇有代表的是南宋李迪的《牧牛图》,它与《五牛图》不同的是,他的画更多地是表现田园生活的场景,它不只是讴歌土地,赞美劳动,它的内容更倾向于农家生活的惬意与自由。这种自由实际是带有隐逸的内在色彩的,所以也得到了后世很多文人画家的喜爱和继承。
法国 米勒 拾穗者 布面油画 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今天聊到《五牛图》,让我突然联想到另一位我十分喜爱的西方19世纪的画家,他就是被世人称为法国画家的米勒,他有一幅经典作品叫《拾穗者》。米勒用了与韩滉一样粗重的线条,描绘了金黄色的土地、麦穗、以及拾穗者身上粗布衣服上的褶皱。
虽然他们身份的题材、国度、时间都完全不同,但让我感受到两位画家始终对土地有着同样的热爱,对劳作充满了无限的赞美。在他们的画面中一扫华丽的造作和富贵的浮夸,留下的是永恒、朴实、无国界的劳动之美。
课后作业
农家题材除了牛和马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入画呢?请大家在对话框留言与我互动,谢谢!
添加课程助教微信号:xmly18,入学习群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和福利~
艺术日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一直是忠诚的代名词,韩滉将“牛”入画,深入的刻画了做人的品格以及对劳动的赞美。主讲老师把《五牛图》的技法、线条、用纸各方面讲述特别清晰,受益匪浅,中🆚西对比的拓展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度画家对土地、劳动的热爱。
听邵老师讲,这五头牛感觉呼之欲出了!以前看这张画并没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也搞不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现在知道了,不仅牛画得生动,还有领先世界的正面的透视法。
画家的视角太丰富了,尤其独特的正面透视法,到现在来看也是先进的怪不得这幅动物主题的作品能成为国宝。
邵老师东西方画家的创作比较,不管从创作心境还是绘画技巧,都让我们领悟到了绘画是画家思想的真实表达。朴素、本真也是一种美。
讲的不错,文案文本简直不能看……各种错字
老师你好,请问画水墨山水用生宣,画工笔重彩或彩墨画用熟宣好还是生宣好呢,或是别的纸好呢
邵仄炯 回复 @日月星云_cq: 画写意画其中无论水墨或彩色,用生宣。画工笔画,就是精工的线描加渲染的技法一般用熟宣。用纸和画法有关,和设色还是水墨无关。
农家题材中除了动物外,还有建筑,田地等都可以入画
《五牛图》正是把材料的硬、笔墨的粗,和黄牛的憨厚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如此打动我们。
国宝《五牛图》打破了汉代只画牛侧面和平面的装饰性格局,生动地表现了牛的各种动态。尤其是中间一头牛,正对观画者,角度独特,由于画家准确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立体感强,形神毕具。“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