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大家好!前面我已经介绍了岐伯提出来的养生的一大原则、四大方法、三大要素,接下来,岐伯又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我先读一下前面几句: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说上古那些圣人们就是精通养生之道的人教育老百姓都要说:对于虚邪贼风,一定要按时加以回避。再加上恬淡虚无,真气顺从而运行,精和神在体内守住,如果能这样,疾病还从哪里来呢?
这几句太重要了,这是教人不得病的方法。首先要回避虚邪贼风,指一切可以致病的外在邪气,特别是六淫邪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要尽量躲开它,不要触犯它,有时候回避不了,比如现在的雾霾,也要尽量采取防范措施,戴防雾霾口罩。“避之有时”的“时”很重要,要知道时节的变化,早早采取回避措施。
其次要内守,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什么是“恬淡虚无”?“恬淡”就是淡泊,少欲望,不追求名利。老子说过“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恬淡是上等做法,争强好胜并不美好。其实恬淡是可以做到的,但“虚无”却难以做到,“虚无”是最高境界了,是道家所说的“道”的境界,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要达到极度的虚无,守住极度的宁静,“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本原。
《庄子·刻意》说:“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虚无”是天地的本来面目,也是道德的本质,但也不是就完全达不到,只要明白了天地万物的本体、本质,然后按照内守的功夫不断的修炼就可以达到。
怎么修炼?首先是精神内守,就是在体内守住精气和神气,不让它外泄,然后是真气从之,就是真气顺从它运行,顺从什么?“从之”的“之”指什么?后人有很多理解,我认为首先是人体的两条大脉——任脉和督脉,然后是十二经脉,最后要吸收天地万物的真气于体内,达到天人合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肯定就不会得病了。
“病安从来”,病还从哪里来?病还怎么能来呢?这个“安”是哪里、怎么的意思,比如苏东坡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岐伯接着说: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所以情志能控制并且很少欲望,心安宁而不恐惧,身体劳动但不疲倦,正气调顺畅了,那么每个人的欲望就会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也都能实现。
所以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不管过什么样的习俗都觉得快乐,不管是地位高还是低都不羡慕,这个时代的人民真是朴实啊。
上古之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这个“闲”字不是休闲的意思,这个字外面是大门,里面是个木字,就是栅栏,表示把自己的情志、思想挡住、控制住,不让它随意发展,只有心安才能无所畏惧,不悲不喜,即使劳累、辛苦但也不知疲倦。可见“心安”是多么重要。
我想起慧可为了向达摩大师求得安心之法,竟用刀砍断自己的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以安,当你领悟到心本来是虚空,不安的心也就安住了。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岐伯就意识到心安的重要性。
后面说的“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里是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话,《道德经》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一个字都是意动词,觉得食物很甘甜,觉得衣服很美,觉得住房很好,觉得生活很快乐。那就一定是这样。“朴”也是老子倡导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本义指没有加工的木材,表示自然而然的、无智无欲的本真状态,其实就是得道状态。所以说养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回到最原始、最淳朴、最本真的状态。
岐伯最后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就是:正因为如此,所以各种感官享受也不能吸引他的耳目,各种淫乱邪行也不能迷惑他的心智,无论是愚蠢还是聪明、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都不被外物所干扰,因此符合生命之道。之所以他们都能活到一百岁而动作还不衰老,是因为他们道德保全而没有危险啊。
因为“心安”,所以各种感官刺激、各种淫乱邪行都无法干扰他。这里提出的“德全不危”四个字很重要。什么是“德”?我们常说道德道德,“道”和“德”究竟什么关系?“德”有人解释十四人一条心,这是望文生义、胡解一气。“德”这个字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它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要直视所行之路、所走路的方向,有“行得正,看得直”的意思。
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基本相似,只是在右边的眼睛下加了“一颗心”,表示不仅要“行正、目正”,还要“心正”。可见“德”字的本义是指正确的标准,后来指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那么“德”和“道”是什么关系呢?按照《道德经》的解释“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而“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道”是本体,“德”是“道”的具体体现。
“道”只有通过我们的心去感知它,“德”是我们感知之后所进行的行为。“道”是不分高低上下、全面还是不全面的,“德”是可以分高低上下、全面还是不全面的。这里岐伯说只有返璞归真,保持“心安”,才能“德全不危”。
可见《黄帝内经》反映了深刻的道家思想。那么得了“道”、保全了“德”的人生命轨迹是怎样的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说。谢谢!
老师能讲讲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吗?
张其成 回复 @桑妮_i6: 简单地说: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享受生活_j4z 回复 @HDNJSL:
快乐幸福由心而发~自己觉得快乐幸福~那就是快乐幸福~(*∩_∩*)~
听了老师的讲解,真的非常感恩老师,祝老师健康长寿,看看同学们的发言,这也是很受益,总而言之,这平台真的太好了,含金量太高了,造福人类,功德无量
“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心安则理得。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回归本真……提点太重要了。
感谢张其成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非常受教!真正把一部巨作讲活了。
从黄帝内经探索养生之奥秘
秋天听张老师讲黄帝内经,收敛身心,应时应景
第一次听,我感觉好迷茫,听不懂,谁能帮帮我点化一下
听到弟十一篇感觉到不一样了!感觉到渐入佳境、弟十二章感觉非常合拍!张老师我是先看《诗经》再看的《道路经》然后《黄帝内经》感觉诗经让我知道古人表叙事物的方式、然后看道德经就容易理解、然后看黄帝内经感觉后两部和你讲的一样是互通的!谢谢你让我求证了内心的理解!
A肆玖昌明 回复 @佳宏雨宁: 国学五经里没有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