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wéi)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wéi) 无为(wéi) ,则无不治。
PART
原文解释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PART
经典事例
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汉高祖刘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废除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仅约法三章作为临时法律。封府库秋毫无犯的退军霸上,老百姓尊之为圣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其实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拿,萧何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国的经济相当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总和。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京城里就连打更的老头每天都有二两小酒喝。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
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