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十四讲: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00:00
09:07

【课程正文】

北方民族大融合

大家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后面我们讲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时还会讲到。同时也会讲到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精神。那么时代精神是一个什么样的词?从我们讲课来讲,它是一个很大的词,当然是后代的人对那时候的总结,也可以是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共同感知的某种东西。我们学习了解一个时代,有时候要做归纳、有时候要做个案分析,去了解那个时代每个个体是怎么思考的,不过呢,回到我们这个节课的正题,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当时的时代的整体现象和特征。我们今天就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几个方面和大家做个讲解。咱们课本里面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候是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起讲述的。因为真正出现大融合是在北魏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之后,可以说出现民族之间的全面大交融。课本里讲授的这部分内容比较精简,但是主体上介绍了三个方向的内容: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说原本的少数民族他们改变了传统的部落的管理方式,与汉民族一样,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是从经济上,从原本从事畜牧业慢慢转成了从事农业生产;再一方面就是文化上,各族开始使用汉语,特别是孝文帝改革之后,汉语成了北方的通用语言,各种技艺、艺术之间也是不断交流互通,我们今天呢也主要围绕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展开,不过展开之前,关于民族融合,我们要强调大家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个概念的认知,民族融合中各民族之间一定是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民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也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过程。所以课本也在这个节课的结尾说了尤其是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的日益沟通,以前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所以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也刚好借助这样一个话题帮助大家对过往的几节课做一个总结,顺带呢,我想大家之前的内容学习起来有一个混乱的过程,那我帮大家做一个强的梳理。

北方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咱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下,一个是政治与地缘,一个是经济与文化往来。我们从这两个角度给大家做一些问题的分享与总结,对于前面的几节课的内容,大家也可以有比较好的认知,那么首先,什么叫做政治与地缘?什么是地缘?地缘这个词,我想大家比较陌生一些,地是地方的地,缘是缘分的缘,地缘的意思就是因为地理位置产生的在政治经济上的一些情况和影响,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我举个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美国在地球上是属于北美洲,那么与北美洲相对、相邻的就是南美洲,南美洲距离北美洲较近,那我们往往会说相比于中国,美国在对南美洲的往来与影响上有地缘优势,我想举这样的例子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地缘了。那我们知道三国时期,三个政权并列,在北方的魏政权被西晋的司马家族夺取了政权,可是西晋的在位时间呢也不长,当时西晋的统治阶层腐朽糜烂,到了西晋的晋惠帝时候,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我想大家可能听过,就是这个晋惠帝除了享乐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当时天下饥荒,有个大臣跑过来和他说,老百姓饿死的很多,当时竟然反应说: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呢?素质这么低下,怎么统治当时的天下呢?所以无能的晋惠帝一上台就引起了司马家族的内乱,一场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轰轰烈烈展开。这些诸侯王他们分别为了彼此跟对方,他们开始引进北方的匈奴族势力,利用北方匈奴族参与内乱,那么这么一利用,匈奴族的武装势力就长驱直入中原。这也是少数民族第一次入驻中原,很快就把西晋消灭掉了。司马懿家族的司马睿,偏居在江南称作东晋。然后北方就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的情况,历史上把这个称作“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民族入驻中原,建立了16国的局面,打打杀杀,最后鲜卑族建立北魏,结束了这样的局面。就是上节课我们讲到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再然后,北魏又化成了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进一步被北齐与北周取代,直到最后隋朝统一中国。这是一个北方大体的政治谱系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北方民族发挥了重要的政治舞台作用,有了这样的政治背景,当不同民族的人统一在一个政权下的时候,或者即使他们在战乱中,其实就已经互相渗透融合,那更不要说当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政权下的时候,这种渗透和融合就很容易,也就可想而知了。

伴随着这样的战争与统一的过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融,无时不刻不再进行中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比如羯民族建立的后赵政权,就不断劝课农桑,建立学校,发展文化,他们以前都是靠逐水草而居,靠着放牧、养羊、养牛生活的,现在却开始进行农耕经济,开始种桑养蚕,开始汉人文化的学习。这些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在那个时代,汉民族文化确实是一种相对先进,或者说成体系的文化,儒家思想也起到了比较大的同化作用,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而另外,咱们要注意的就是,汉族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不断被胡化,什么意思?就是被少数民族化。你们想啊,在乡下有养牛养羊养猪养鸭,实际上也是在当时少数民族那学来的,我们学到了他们的饲养方法,而且当时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戏剧文化等等也不断涌入,还有就是少数民族的器具,我们上次课也和大家介绍过了,叫做胡床。举个例子,胡床实际上就是椅子的意思,那我们在汉朝的时候呢,汉族人都是席地而坐,什么时候汉族人开始做椅子?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汉族人开始坐在椅子上。那么床在当时就是椅子的意思,所以我们上次说,李白的《静夜思》里面讲: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面的床啊,很可能不是我们现在睡得床,而是椅子的意思。所以北方民族大融合呢是在政治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各方面的交融,我们要记住的是,民族方面的融合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影响另一个民族,而是民族之间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

【课后作业】


1.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中原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 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 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 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2.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朝十六国建立的群众基础是什么?


(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上期课程作业答案】


1、D


2、(1)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2)改汉姓;学汉语。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4)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hangLily0

    q

    1395511ysnw 回复 @ZhangLily0: ´◡`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 天才帅哥666

    我是帅哥你说对吗?美女!

    1395511ysnw 回复 @天才帅哥666: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இ皿இ`)

  • 混灵体

  • 圆梦计划_0j

    师叔怎么还没有上传文稿呢

  • osgb25i35hkvx653gqfh

    怎么没有文稿

    复旦师叔林奇涵 回复 @osgb25i35hkvx653gqfh: 不好意思,我们安排重新上传下文稿

  • 随缘_e9w

    怎么不匹配

    复旦师叔林奇涵 回复 @随缘_e9w: 嗯? 什么不匹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