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破解CAN之C:锁定你的岗位胜任力

2.3.6 破解CAN之C:锁定你的岗位胜任力

00:00
16:35

Hello大家好,这里是喜马拉雅独家播出的《职场功守道》,我是生涯摆渡人的老船长苏尚华。欢迎收听本期的《破解CANC:锁定你的岗位胜任力》。


接下来我们会用三节课的时间来讲述CAN这个模型。CCompetency,指的是胜任力;AAttitude,指的是态度;NNeed,指的是需求。


一个人的胜任力、工作的态度,和对于职业或职场的需求,就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模型。


CANART的对应关系


这里的CAN和我们前面三节课所讲到的ART有一个对应的关系。机缘巧合,CAN恰好代表了一个英文单词:CAN,这就是能力的意思。那这个CAN(能力)经过ART(艺术)的加工或者相互的作用下,来产生高的绩效。


CAN模型中的CART中的T相对应,胜任力是为了完成职位或者工作的任务:TaskCAN中的AART中的R相对应,一个人工作的态度,和在组织当中,它所被赋予的或者说拥有的权威系统所影响,从而形成他对于这个岗位,这个组织以及这个岗位上他的领导和上级的看法或者态度。


CAN中的N,对应的是ART中的RReward),也就是一个人的需求跟组织的回报之间的这种关系。CANART相互作用,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举个例子,如果CAN1的水平,ART1的水平,那绩效是多少呢?就会是1的水平。如果CAN0.5的水平,ART也就是责权利的配置,保持在1个水平上,那么最后的绩效,会是怎样一个水平呢?你猜对了,最多是0.5的水平。


当然,如果CAN1的水平,ART0.5的水平,那最后的绩效结果跟刚才一样,最多不会超过0.5的水平。当然,这个公式比较机械,主要是让大家明白CAN,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需求、态度跟岗位的责权利,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作用关系,从而影响到最后的绩效的。


接下来大家在学习CAN这三大要素的时候,要跟前面我们所讲的ART的部分呢,做一个对照性的学习,来进行思考,这两者之间,或者说这六大元素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到绩效的。所以请保持这样的一个思考。


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谈到的C,也就是胜任力的部分,其实在前面的课程当中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我们《职场功守道》当中三板斧之一,也是第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那我们就要从各种角度来理解、认识和修炼它。本期的破解会像庖丁解牛一样,让我们看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内在的结构,这样方便大家以后去更好的理解胜任力,以及去构建和发展自己的胜任力。


胜任力的发展历史


胜任力其实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最初人们发现,智商可以鉴别出好的学生跟差的学生。但后来跟踪研究,发现很多高智商的人,其实工作表现得很一般,而很多所谓的差生,在工作当中就表现得很好。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智商不能够有效的区分好的工作人员和差的工作人员。


之后,就开始考虑性格对绩效的影响。比如说是内向好还是外向好,活泼开朗好还是安静沉稳好?效果也不显著。


1973年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发表了《测量素质而不是智力》一文,批评了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主张用胜任力-Competency测试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绩效。


此后,胜任力(Competency)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在实际研究中, McClelland等人强调:不要先做任何假设!


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的人,直接到企业里面选择那些业绩或绩效优异的人员与一般的人员,研究他们的工作过程中的细节,比如说: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做了什么事,以及在做事的过程中情绪感受是什么样的。


从而得到一些叫做品质素质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拿到另一个业绩优秀和业绩一般的群体中去做验证。如果绩优的人都得分高,这个研究就过关了。


也就是说,胜任力模型相当于是在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情况下,直接拿着录像机把员工的行为、言谈等细节都录下来,然后再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胜任力模型,或者被称作素质或品格的那些东西,最终都会被归结为某种行为。


现在,大家一般都借助能力冰山或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胜任力模型。从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依次到水面下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直到最底层的动机,都综合在素质里,而且越是底层的东西对绩效表现起的作用越大。


胜任力在每个企业,每个职位上都是不同。


我们要知道,企业其实对员工的个性等素质其实并不太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你能不能做出出色的业绩。而要取得这样出色的业绩,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因此胜任力或素质,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行为上,否则员工有很多好的素质来讲,对企业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当我们要改变一种行为的时候,首先要对这种行为背后隐含的成分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因为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什么?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在综合发生作用。


在每个公司,每个岗位上的这种素质或叫胜任力的部分,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跟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的战略、价值观等联系的特别紧密,这些要素决定了具备哪些素质的人才会使公司成功。


比如说联合利华是做护理用品与食品的,那建立品牌的时候,基本思路就是要贴近消费者,看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强调的是流程跟跨部门的协作;而有的企业,强调创造或者说创新概念和产品来带动消费,那更强调个人的能力,对流程反而不是特别的重视,那我想我们国内很多的民营的企业都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每个公司的战略跟价值观决定了他们需要的企业行为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所谈的胜任力在每一个公司,在每个岗位上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它应该是具有企业的或者部门的个性,以团队精神为例,那中文都叫做团队,但是含义不同。


那我原来经历的公司里面,大家每年都会做团队建设,但团队建设其实大家都心领神会,叫什么呢?出去吃饭,或者说一起去做一些娱乐性的项目,沟通或者增进大家的感情。


那在有些公司里面,这样的团队被称之为叫Teamwork,而有些公司强调的是Group,而在有些地区,他们秉承的是Family的价值观,相当于家庭的价值观。相对于个人的高绩效,大家更关注群体。


而在华为“狼文化”当中,同样强调团队精神,但他们可能更关注个人的高绩效和单打独斗的能力。因为,他们有大量的海外的业务需要去开拓,首当其冲的是你个人的去开拓创新的这样的能力,然后才是团队的协作跟配合。


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胜任力都是不一样的,那么目前我们业界比较流行的是麦克利兰所提炼的,有六个群组,21项的胜任力。


相关的内容,大家可以到前面我们所讲的第八节课《破解高绩效背后的胜任力》那节课里去做详细的回顾,也可以到百度上搜索胜任力或者素质模型,记得要加上麦克利兰的名字,这样就可以搜到相关的内容。


胜任力如何被定义?


那接下来想跟大家做一个具体的案例的展示,看看胜任力是怎么样被描述出来的或者说它是怎么样被定义的。这个定义和描述一旦出来以后,它就相当于一把尺子,企业跟岗位就会用这把尺子去度量所有的应聘人员,以及任职的人员,看看他们与这样的标准差距是多大。


我们举一个“服务精神”,这样的一个胜任力。那服务精神被定义为是有帮助或服务客户意愿并满足他们的要求,能够专注于如何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就是说这个人能否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做事,这样的人如果在行为上来做描述的话,会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有追踪,追踪客户的需求、要求、抱怨。 让客户对最新项目的进展有所了解,但是却不深究客户的深层的困难或者是问题。


第二:是保持着沟通,与顾客在彼此的期望方面保持沟通,监督客户满意度的执行,给客户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友善或者开心的帮助。


第三:是亲自负责,对更正客户服务问题采取什么?亲自负责的态度,及时地、不袒护自己来解决问题。


第四:为顾客采取行动, 特别在客户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主动使自己能够随时被顾客找到。


例如:提供给客户自己的家庭电话或者行动电话,即使休假时候也能够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式,或者呢为解决问题在顾客所在地能够滞留很长的时间。采取超出正常范围的措施。


第五:指出客户潜在的需要,除前面谈到的之外,了解客户业务并且能够为客户真正潜在的问题来寻找信息,为现在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方便。


第六:是运用长远的观点,对待客户的问题,能够从长远角度考虑,为长远的利益宁愿牺牲一下暂时的利益。从客户的长远利益出发,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客户决定的过程当中。


对客户的需要、问题或机会,运用的各种可能性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推进工作,比如说推荐不同于客户要求的新方法。


最近有一个事件大家都非常的关注,就是滴滴的事件。滴滴在三个月之内,连续两位乘客遇害,大家都非常的郁闷和投诉滴滴的是什么呢?在滴滴的APP功能上很难找到客户投诉或报警的功能键。这就涉及到服务精神的问题,换句话说,它根本就没有打算让你能够找到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来评估滴滴的服务精神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是有追踪的、保持沟通的、亲自负责的、为客户采取行动的、指出客户潜在需求的、能够运用长远观点来解决或者帮助客户实现长期利益的,那这些呢,我想滴滴都没有做到,所以大家才会在这种的恶性事件发生之后,对它采取什么?围攻的、发泄式的抱怨或者是投诉,因为平时投诉没用啊。


那接着我可以跟大家提出另外一家服务精神做得特别好的企业,叫做“海底捞”,那我想凡是去过他们家吃饭的人,都一定能够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宇宙无敌的服务。


 最后呢,大家可以把我们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跟上一节课也就是第18课《破解ARTT》中所讲到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的那八大职能,或者说那八个工作,那它所要求的胜任力跟麦克利兰所提出的这21项做一个对照性的思考,看看这些岗位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胜任力,至少列出35项在每个岗位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