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大学》“八条目”教你如何走上人生巅峰

14、《大学》“八条目”教你如何走上人生巅峰

00:00
16:46

下面这一段话,就是八条目,三纲领之后就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也就是说你想要平治天下,你要先把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先把它治好了。

大家知道天下是指普天之下所有的国家。大家知道这在古代,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这个诸侯它分为五级,公、侯、伯、子、男。公,它封地是方百里。侯国的封地就方七八十里。子国,大概就方五十里而已。男。就更低一点,就大概方三十里。


所以一般来讲,子国跟男国都是做为这些大诸侯的附庸,为什么?因为有些大诸侯,他下面的卿大夫的封地可能都比你子国或男国要大。打个比方,像姜太公,那就齐国。大家看看齐桓公,不叫公吗?公是最高的了,像大家看看,周公的儿子不是封到这个鲁国吗?叫鲁公。这是公,然后再来就是侯,侯就比公要低一点,伯就是比这个还再更低一点,像这个像智伯,智伯,就是伯。公侯伯子男,它分五级,所以他说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古代,想要把他的光明德性,重新在普天之下恢复光明的人,一定要先把他自己的封地治理好。你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封地治理好,我打个比方,像文王,周文王,他不是封在岐山吗?当他把他岐山周原那里治理得好,天下诸侯三分之二都靠向他了。


所以说你想要明明德于天下,你就要先把你自己的封地治理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卿大夫,大家知道卿大夫就是在诸侯的封地里头,立于诸侯的朝廷之上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家,我在这要告诉大家,那时候的家跟我们现在的家不一样,卿大夫的家动不动是几百人的。因为他封地也不小,他除了自己的家人以外,还有包括他的仆役,他下面旁边帮他工作的人,是几百号人。你现在是在一个国度里头,封地里头。你是大夫,你想要把这个诸侯的封地管好,你最好至少要先把你自己的家管好,让大家和气一片,大家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连你的老婆都不听你的话,你的子女不听你的话,你竟然出来拥有公职,谁会听你的话,为什么?因为你的老婆,你的子女是最了解你的人,如果连他们都不相信你,你怎么能够去取信于天下了,所以说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意义在这里。

再来他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家想想看,你想把你的家治好,你一定要先把自己的身修好,怎么说?处理事情,我是大公无私,该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我不会有所偏私,这样大家就服你了,大家想想看,古代小孩,一二十个,你怎么让这些小孩能够和谐相处?你不能就偏爱这一个,对这个就不关心,这样小孩之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说在这里很重要,也就是说,你要齐家,齐家最重要要严纲为上,也就是说要以义理才能够来齐家。所谓义理,你自己不先修好,怎么来讲齐家之道呢?所以说大家看看,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一个界限了,从修身往下讲,越讲就越往里头了。


所以说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什么叫先正其心?也就你自己的心术要正,为什么?因为心是我们一身的主宰,我在这跟大家讲,你眼睛想要看什么?你耳朵想要听什么?你嘴巴想要讲什么?你四肢要怎么动?谁在做主,都是这颗心在做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谁叫我们不要听,谁叫你不要看,谁叫我们不要讲,谁叫我们不要动,就是这颗心。因为心是我们一身。耳鼻口目,四肢百骸的主宰,所以你心不正的话,身绝对修不好。然后他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什么叫先诚其意?也就是说你在动念的时候,那个意念刚刚要动的时候,要真诚,不能虚假。正心讲到最后就叫诚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我在这要告诉大家,宋明理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致,什么叫致?致就是推扩到极致的意思。知是什么?知是指我们的知觉,也指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把我们的天生拥有的这种知觉的能力,还有对客观知识的了解推扩到极致了。你推扩到极致,你自然就能够诚意了,然后他说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这个争议就更大了。朱子的说法,说格就是至的意思,物就是事物的意思。他说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朱熹把它跟穷理是放在一起,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王阳明跟朱熹就是他们对致知格物的见解有一定的分歧。在王阳明讲,他所谓的致知,这个知是指良知,也就我们人站在作为一个认知主体,道德主体所拥有的那种天生的善性。王阳明讲说,致知就是我们要把我们人天生所拥有的这种良知,把它推扩到极致。但在朱熹来讲,朱熹认为这个知,不仅仅指德行之知,也包括闻见之知,大家知道,我们人也是要通过我们的知觉,才能知道什么叫是,什么叫非。我们除了对道德行为的善恶知道以外,我们也要知道说,这个物理,这个事情是怎么个原委,怎么个发生,有什么样的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在里头。王阳明是把这个知仅局限在德行之知。在朱熹来讲,这个知是包含德行之知,还有这种闻见之知。所以说朱熹讲的是比较广义的,王阳明讲的是比较狭义的。那格物是什么?对王阳明来讲,所谓格物,就是在事上磨,什么叫在事上磨?也就是我们要致良知,不是空口说白话,你是要在实际的事务当中去格物,去致知,打个比方,你要审一个案子,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讲,你不要听到这个人了,讲话结结巴巴,你就起一个怒心,你不要因为这个人讲话讲得非常的圆滑到位,你就生一个喜心。你不要因为他请托人来说情,你越这样,我越就要网罗你,但你不要因为他拜托人来给你送礼,你就去顺从他的意思。反正讲来讲去,在问一个案的时候,你都要按照义理来做。这就是在事上磨。这就是在致良知。


我在这就告诉大家。用王阳明的话来讲,他说,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他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样大家清楚了吗?也就致知跟格物是一物的两面,站在行为主体来讲,我们就称为致知了。站在我们要处理的事情,这件事情的角度来看,让事事物物都合以义理,这叫做格物,所以致知跟格物是一件事情,所以王阳明才会讲,说致知格物者,诚意之功,诚意的功夫就全部都是放在致知格物上面。那我在这就告诉大家,在朱熹来讲,致知就是要推扩我们的知觉,还有客观的知识得到极致。什么叫格物?也就是要穷尽事物之理到极致。在朱熹来讲,格物就是穷理,但大家记住这个穷理,不仅包括一般的物理,还包括伦理道德,人世之理,是包括在一起的。


所以我在这就告诉大家,我们先撇开王守仁和朱熹在这方面的争论,我们可以这样讲,因为王守仁他是讲心学,在道德方面讲,他可以说把这种内圣之学推到极致,但也很遗憾。王阳明不管这些客观知识,所以说你笃信王阳明的话,科技都不可能发展,因为王阳明说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什么知识技能,那些都是雕虫小技,这样好吗?也不对,按照王阳明的说法,我们现在还不能用电灯,因为电灯不会增进了我们的德行,也不能开汽车。他说这个汽车方便是方便,但是,如果你心术不好的话,让他坏事做得更快更方便更多。按照他的理论就是这样。所以说我在这里要讲,这个我们讲大学的八个条目,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从物到知到意到心到身。我们这样讲也就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这些都是一个人自己内在的事,我们称这个叫做内圣的功夫了。从修身以后,你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往外延伸,这个叫做外王的功夫。我在这里就告诉大家,内圣的功夫就是明明德,外王的功夫就是亲民,你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你才能够去治人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