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玉露生凉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八月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咱们聊一聊白露节气。
所谓白露,是指天气转凉,空气当中的水汽凝结,早晨起来可以看到草上、树叶上有很多白花花的露珠。车的挡风玻璃上也是一层露水,还得用雨刷器扫一扫。
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有一个承露盘。蟠龙石柱上,一位铜仙双手托盘,承接露水。在古人眼中,露水似乎不是普通的水,很具有神圣感。所以名字也就非常脱俗,比如甘露、仙露。
为什么会出现露水呢?这要从露点说起。
露点,Dew point,其实是一个清纯的气象名词,可是现在被很多人用在一些八卦新闻里,这让露点也很无奈。
露点,是指在固定气压下,空气之中的气态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液态水所需要降到的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空气对水汽的容纳能力越强。当温度降低的时候,空气就容纳不下那么多的水汽了,就饱和了。那么多余的水汽怎么办呢?就只好“变态”了,由气态变为液态。
达到露点之后,凝结的水飘浮在空中,就成了雾;附着在物体的表面,就成了露。而当露点低于0°C时,称为“霜点”,就开始结霜了。对于黑龙江、内蒙古的一些高纬度地区而言,“白露点秋霜”或者是“白露前三后四有秋霜” 。白露节气,似乎已是白霜节气了。
古人说“露凝而白,气始寒也”。说是寒,虽然有点夸张,但早晚确实有点冷了,清晨出门的时候经常有一种冰箱冷藏室的感觉。
我在北京的体验是,在9月15日前后,也正是00年代北京的平均入秋日期,像T恤、短裤、凉鞋之类的,就没法儿再穿了,虽然还有点不舍。正如谚语所说:白露身不露。
这个时候树还没有落叶,但地里的黄瓜、番茄、辣椒之类的菜,都陆续地“歇菜”了。立秋之后,便一天天眼见着它们蔫儿了,谢了,枯了。树木还好,人家毕竟是“大公司”,暂时可以视秋凉为无物,继续穿着夏装。
白露节气关于着装的很多谚语,都像是谆谆教诲,或许来自人们“多么痛的领悟”:
夜里睡觉也得盖好被子了:“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短裤、短袖就不能再穿了:“白露不露,长衣长裤”、“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如果白露还穿着暴露,会怎么样呢?“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而且后果可能很严重:“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时节,似乎要从不露做起。
白露的时候衣着要注意,饮食也需要注意。天气渐渐趋于干燥,所以饮清茶、吃水果,以减少秋燥。白露时节的养生,也被称为“补露”。
有一个谚语,乍一听令人窃喜,叫做“白露后,不长肉”。
但遗憾的是,它说的不是人,而是指北方的荞麦。
这则谚语,完整的说法是:白露前荞麦熟,白露后不长肉。
白露之后,气温低了,消耗少了,反倒是人们容易长肉的时候。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大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是“大抵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早晚凉,白天热,一天当中像是四季轮替。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现在气候变化了,蚊子们似乎也不大遵守“古训”,好像还是另一则谚语更靠谱:白露蚊,烦死人。
从气候平均来看,白露时节,季节版图上的“领土”分布是:
秋占据619万平方公里;夏还占据240万平方公里;冬拥有101万平方公里。
北方都陆续进入初秋时节。南方还是夏天,但高温几乎销声匿迹了。谚语说“过了白露节,两头凉,中间热”。尽管还是夏天,但早晚凉快了,没那么煎熬了。
所以粗略而言,是:南方依旧夏,北方渐次秋。
南方是金风去暑,炎威渐退;北方是玉露生凉;已及新秋。
这是气温,以及气温所形成的体感。那么降水呢?
但全国总体而言,白露时节降水显著减少。二十四节气中,全国的降水,总量减少最多的,是寒露,其次就是白露,这两个“带露”的节气。仿佛是露多了,雨便少了。
但有一个区域是例外,这就是四川、重庆以及周边一些地区。
白露之后,渐渐迎来“华西秋雨”,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时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夜雨之后,大家清晨起来一看,每个树梢都滴滴答答地水珠坠地,如同千百道水泉一般。
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白露时节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呢?
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话说,是“露沾蔬草白,天气转清高”。所以这是一个清高的节气。
雨少了,云也少了,所谓天气的清高,是天空的清澈、高远。
白露时节,早上有露水,往往预兆当天的天气可能会很晴朗。谚语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反倒不容易下雨。“霜雾露,晒衣裤”。秋天的清晨,如果有霜、有雾或者有露水,白天几乎可以放心地晾晒衣物。
虽然朝露很美,但是过于短暂,只是秋日清晨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所以才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
在南方,白露时节忌讳下雨。
有很多这方面的谚语,比如:白露日雨,到一处坏一处。或者叫做:来一路苦一路。
说“白露雨,偷稻鬼”,说“白露下了雨,市上少了米”。
因为“白露雨发虫“、“白露下雨病虫多”。
明代《农政全书》中也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说法。
为什么呢?它这样解释: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清代《清嘉录》:
以白露前后雾,主稻穗易实。谚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又以稻秀时忌风,谚云:稻秀只怕风来摆,麦秀只怕雨来霖。
所以不要下雨,也不要刮风,“稻秀只怕风来摆”,水稻抽穗扬花的时候,特别怕风吹雨淋。
当然,刮不同的风,也有微妙的差别。
谚语说:白露南省肥,白露北吃肥。
白露时刮湿润的南风,土壤保墒;刮干燥的北风,土壤失墒。
那白露时节最好是什么样的天气呢?
晴天可以:白露天晴稻像山。
有雾也可以:
白露三朝雾,好稻满大路。
白露白茫茫,寒露满地黄。
白露白茫茫,早禾收来晚禾黄。
有云也可以:白露云彩多,来年吃蒸馍。
甚至有乌云都可以:白露乌云块,又有荞麦又有菜。
但就是别下雨。
所以,人们理想当中的白露天气最好是清清白白的,要么晴,要么雾。要么亮堂堂,要么白茫茫。
白露节气,正是陆续秋收,然后陆续秋种的大忙时节。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高粱到了家,秋分豆子离了洼。
北方是“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南方是:
白露看稻花,秋分看稻谷。
白露三朝(棉)花上行。
谚语说:八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秋种闹纷纷。
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过了白露赶三朝,再赶就是瞎胡闹。(白露前后抢播秋荞麦)
割完庄稼还要翻地:白露翻地一碗油,寒露翻地白打牛。
翻完地还要种新的一茬儿庄稼:
白露种山,秋分种川,寒露种滩。
白露的时候种高处的田,秋分的时候种低处的田,寒露的时候种河两岸的河滩田。
从前人们在白露时节除了忙着收,忙着种,还忙着占卜天气。
基本的占卜思路,就是看白露节气下不下雨。
白露下不下雨与后续降雨的多少可能有关系,比如“白露无雨秋雨少”,比如“白露雨,寒露雨,白露无雨寒露晴”。
白露下不下雨,和初霜的早晚可能也有关系。
比如在江南,是:
白露无雨,十月有霜。
如果白露没有雨,霜来得早一些,立冬前后出霜。
白露有雨,百日有霜。
白露下了雨,霜来得晚一些,大雪时节才会出霜。
白露的晴雨似乎又可以预兆整个冬季的气候:
白露晴,冬不冷。
白露无雨好年冬。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白露节气的气候和农事,也讲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白露天气是什么样的,以及“白露身不露”的古训。
欢迎您继续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涨知识了!
每年的每个节气都来听几集,觉得过节气特别有仪式感。
原来这就是白露时节啊,大家都开始忙碌了起来。辛苦宋老师的讲解,这就去继续下一个知识。
露点哈哈
宋老师何止是气象先生,您更具诗人气质。九十年代每天看天气预报,老人小孩都是这样的同感。声音温润,诗意满满,吸引观众每天收看,成为人们九十年代最美好的记忆。谢谢您!
张百万168 回复 @梅妮土273364107: 现在一年也可以看到24次,每个节气才出来一次
学到了好多知识
一听宋老师说话,就感觉入情境了!忍不住感叹老师的匠心精神,又精又专,很荣幸向您学习!
白露蚊,烦死人。我真的是深有体会。我觉得入秋以后,蚊子咬人更疼,更痒了。
学到了很多养生之道
宋老师的声音好听,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舒服,二十四节气的专辑,谚语太丰富了,古人的智慧,对节气的总结,涨知识了,反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