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丝绸之路新史-上》:穿越荒芜的流沙,重归丝路七古城,一场绝对超乎想象的旅程

历史 |《丝绸之路新史-上》:穿越荒芜的流沙,重归丝路七古城,一场绝对超乎想象的旅程

00:00
26:27

《丝绸之路新史-下》传送门>>>>>>>>>>>>



圈子来啦!


喜马讲书【圈子】来啦!

栏目开播快10个月,喜马讲书【圈子】正式成立了,各位爱听书的小伙伴终于有自己的组织啦!


【圈子可以做什么?】


在这里,你可以:

● 参与【话题日历】,加入我们的话题讨论和日常活动;

● 发帖。可以是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栏目的建议、日常感悟、困惑等;

● 跟帖。给其他小伙伴点赞、拍砖;

● 各种花式调戏编辑老师和我。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圈子


【圈子】传送门>>>>>>>>>>>>


穿越荒芜的流沙,重归丝路七古城,一场绝对超乎想象的旅程。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丝绸之路新史》的作者是芮乐伟 •韩森(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


内容:从考古和古文献研究出发,讲述七座丝路古城的盛衰,还原了真实的丝绸之路的样貌,分为几大部分,政治生态、宗教信仰、经济商贸和文化交流。


丝路概说:


对丝绸之路的错误印象:商贸繁荣,以自由的长途贸易为主,而且贸易量极大。

 

实际情况:丝绸之路的繁荣,来自争霸中亚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驻军,做活了当地的商品经济,当地的贸易,也是受到政府严格控制的小宗贸易。

 

本书讨论范围:


时间:公元4世纪(东晋十六国)~公元11世纪(北宋)

区域:东起中国中原地带,西抵中亚粟特地区

 

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的变化:


各方势力对这一地带的热情衰退,纷纷退出中亚,这条道路被废弃、被遗忘了。直到近代,西方探险家和学者来到中国,通过出土的文物和各类文书,重又发现了它。

 

近代对丝绸之路的发现:


丝绸之路概念创制:1868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缘由:李希霍芬来中国做了四年调查,探索建设一条铁路连接山东和德国本土的可行性,并为此绘制出了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他在这部地图集中,标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直线,并冠以“丝绸之路”之名;

历史依据:古罗马妇女喜欢丝绸,并从东方大量进口丝绸,他们将产丝的国度叫做赛里斯,也就是中国。

 

丝绸之路概念的完善:


人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事件:来新疆考察,在欧洲出版《丝绸之路》一书;

建立观念:在时间上,丝绸之路不再局限在两汉罗马时代,而是延伸到唐代甚至更晚的时候。在空间上,丝绸之路大为缩短,仅仅局限于新疆和中亚这块地方。

 

丝绸之路的道路情况:从今天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再出发,有两条路,一条向南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过和田到达喀什,另一条沿着沙漠北缘经由吐鲁番、库车到达喀什。两条路线都汇聚到喀什,此后丝绸之路继续向西,进入了中亚,这时它经过了中亚最重要的两座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中亚的长安和洛阳,它们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丝路七个重镇: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

 

第一个重镇:楼兰


位置:位于今天新疆罗布泊的西边,如今已经是一片废墟,但从三国的曹魏开始,这里曾是西域长史府的驻地,是中原王朝控驭西域的最高机构。

 

发现:1900年3月,斯文赫定沿着沙漠北边的孔雀河考察时,发现一把铁铲忘在了前一天的营地了,他不得已让助手回去找铲子,结果助手偶然发现了一个遗址,还带回了几件精美的木雕。斯文赫定立即返回去发掘,在那里找到了很多西晋时期的汉文文书,其中出现了“楼兰”二字。

 

文书反应的楼兰情况:

1、在政治上被中国内地政权控制,经济上也依赖内地政府的给养;

2、在经济上,楼兰靠中央政府的资金输入和供给。中原王朝,从汉代开始在西域屯田戍守,军队驻扎在西域,耕种大麦、小麦和小米,使用牛马等牲畜,还雇佣当地人耕地。政府规定每名士兵每天领一斗两升谷子,但军队屯田所得并不足以应付,官员便用敦煌或凉州拨发下来的军饷,从当地人手中购粮。军饷采用重量轻价值高的丝绸,士兵购买粮食和衣物消费,给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直到唐朝,这都是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

 

结局:到了四世纪的中后期,沙漠化加剧,楼兰城最终被废弃,成为神秘的传说。

 

第二个重镇:龟兹 

 

位置: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中间,是丝路北道最繁荣的地区,是佛教进入中国的门户。

 

著名人物:鸠摩罗什。年轻时周游印度,学成后回到故乡,年纪轻轻就成了高僧。后来,中原王朝控制了龟兹,鸠摩罗什作为无价之宝,被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辗转“请”来长安,虽然有些胁迫的意思,但鸠摩罗什在长安度过了最后的十二年,在此期间他翻译了大量佛经,包括最著名的《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沿用至今;

 

佛教遗迹:克孜尔千佛洞等彩绘石窟群。这些石窟大多采取中心柱窟的样式,洞窟中央是一个大石柱,信徒进入洞窟,绕柱一周观赏窟壁上的绘画,画中的内容,是佛陀前世今生的故事。

 

龟兹的商贸通行证:在丝绸之路上来往的人,不管是僧人,还是商队,都受到政府严格的管控。其中一批,被伯希和发现。

 

过所制度:丝绸之路的商贸受到政府严格管控。过所,是官府发给商队的通行证。经过边防哨卡的时候,要上交过所、换得新过所,才能前往下一关卡,商队只能按照指定路线行动。每件过所都遵循固定的格式,写明颁发机关负责人的姓名,接受机关负责人的姓名地址,问候语,过所持有人的姓名,接下来再写明商队的构成,男性、女性、马匹以及其他牲口的数量。只要人马和通行证上对不上,就不予通过。

 

 

第三个重镇:高昌

 

位置:今天新疆的吐鲁番。

 

玄奘与高昌的故事:

1、国王盛情挽留:公元629年,玄奘法师从瓜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附近,偷渡出去,来到高昌,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要来,打着火把出来迎接,第二天一早玄奘还没起床,就在门口等着,要第一个聆听才二十七八岁的玄奘大师的教诲。国王太爱大师,甚至要把大师永久留在高昌,玄奘只得绝食抗议。最后双方妥协,国王与大师拜了把兄弟,大师再讲一个月的课,并且答应学成回国时取道高昌再授课三年,国王给大师准备礼物和盘缠。这盘缠可不得了,金银绸缎足够玄奘游历二十年的。还配给他二十五名随从三十匹马,还有给沿路各国国王以及西突厥可汗的介绍信。

 

2、赠书高昌王后裔:公元643年玄奘从印度回国时,西域的情势已经大变。640年,李世民的军队攻灭了高昌的麴氏政权,高昌改名为西州,从此并入了唐朝的行政体系,成为唐朝版图内最西的一个州。高昌灭国,麴文泰身死,当年的诺言已无法实现。2016年,人们从吐鲁番发现的文书中,确定出一份《大唐西域记》的残篇,年代比所有现存的版本都早。据学者推测,这是玄奘在成书不久之后,赠送给身在洛阳的麹文泰之子麹智湛,并由他带回高昌故地的。这也算是玄奘对老国王的一种报答吧。

 

高昌葬俗:为后人保留了大量文书文献。高昌当地极为干燥,当地人会用废纸做成纸衣服纸鞋给死者穿上,对当地人来说这是废纸,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可是宝贝。因为这些都是写过字的纸,原本是政府废弃的公文、各家的户口本、契约、信件、药方、学生作业等等五花八门的文书。

 

文书所见高昌历史:

1、中原内地的制度在西域实行,这个情况只出现在高昌,在高昌以西的地方,唐朝只驻军,而不派官员处理当地民政。而在高昌,唐朝攻下这里后,把这里改名叫西州,推行中原内地的州县制度。政府规定,每个以成年男子为户主的家庭,都可以从国家分到一定的土地,其中一定的部分要在户主去世后还给国家,余下的则可以传给后代。

 

2、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主要由粟特人把持,而且这种贸易都是以零散小规模为主,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那里散布着粟特人的城邦国家,比如布哈拉的安国,撒马尔罕的康国、塔什干的石国等等。粟特人来到中国就入乡随俗取中国名字,并以国为姓,姓安、康、史、石等等,因此中国史书有时把粟特人称做“昭武九姓”。中国历史上有些名人其实有粟特人的血统,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再比如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3、外来宗教繁盛:摩尼教和基督教

3.1 摩尼教

学说:摩尼教发源于公元三世纪伊朗萨珊帝国治下的伊拉克,创始人是摩尼。认为世界有光明与黑暗两个本源,这两个本源本来相安无事,但后来黑暗入侵光明,两个本源开始混合并且斗争。这就有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摩尼教信徒的宗教目的,就是要帮助光明把入侵的黑暗全部排出,使得光明跟黑暗再次分离。

 

摩尼教还吸收了佛教的僧团制度,把信徒分为出家人和在家人,分别称作听者和选民。听者负责供养选民,选民则一心提炼光明因子,跟黑暗作斗争。根据摩尼教教义,瓜里面光明因子最多,因此选民要专注吃瓜,听者则专注供瓜。德国人在吐鲁番找到了一些描绘摩尼教宗教仪式的彩色插图,图中就画了很多盛满了瓜的果盘。

 

基督教:这里的基督徒属于基督教东方教会,也就是唐朝所说的景教。这个教会根据地在今天伊拉克,礼拜时使用叙利亚语。

 

第四个重镇:撒马尔罕


位置:古代的粟特地区,阿拉伯人所谓的“河中地区”,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

 

粟特地区概貌:

粟特地区没有大一统的政权,只有星罗棋布了许多城邦,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国家,是位于撒马尔罕的康国,和位于布哈拉的安国,这两个城市相当于中亚的长安、洛阳。玄奘来到这里,记录了他对粟特人的印象:“多行诡诈”、“父子计利”。这很符合唐朝人对于粟特人的刻板印象,也说明粟特人以善于逐利经商,被周边的世界所知。

 

“粟特古信札”:粟特人是穿行中亚的商业民族

发现: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外围的古代长城烽燧,找到了一个废弃的邮包,里面有八封粟特语书信。这些信件被称作“粟特古信札”,

 

记录内容:一对粟特母女希望返回粟特地区,她们遭遇了经济困难;


反应的历史:

1、当时已经有粟特人来到中原地区经商,他们形成了商业网络;

2、印证了公元311年的洛阳大火,这是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重要历史事件;

 

撒马尔罕的繁华:阿弗拉西阿卜遗址。这座遗址是当年一个粟特贵族的大房间,房间四壁绘满了壁画,有两米多高。壁画绘制时,撒马尔罕的国王是拂呼缦。他曾被唐高宗册封为康居都督府都督,并在正史中出现。

 

粟特地区的宗教:祆教

地位:与摩尼教和景教,并称中古三夷教,是汉唐时期,除佛教之外,由丝路传入中国的重要宗教,不过后来,这三个宗教未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成了政府禁绝的对象。

 

教义:是一个二元论的宗教,他们认为世界有善恶两个本源,分别代表光明与黑暗、洁净与污秽等等对立的概念。善恶两个本源总处在争斗当中,祆教徒要帮助善的本源阿胡拉·马自达与恶的本源安哥拉·曼纽作战。

 

他们认为生命、火、水、土地都是洁净的,尸体则是污秽的,因此祆教徒死后不能火葬、水葬、或者土葬,因为这样会污染火、水和土地。唯一的办法是让秃鹫或者狗把尸体吃掉,再把骨头收集起来放到一个陶罐中安葬。这个放骨头的大陶罐被称作纳骨器,是最具标志性的祆教遗存。

 

丝绸之路面貌的改变:

西部: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西部兴起;八世纪初,阿拉伯名将屈底波领军来到中亚,撒马尔罕附近的粟特地区,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此后的两百多年里,中亚的粟特人,逐步皈依了伊斯兰教,习俗和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变,不复往日的面目。

 

东部:公元 755年年末,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在中亚的军队只得回京勤王,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八年后安史之乱平息,唐朝却从此一蹶不振,再无能力屯兵西域,丝绸之路失去了最大的金主,从此走向了衰落。



解读 | 张湛

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访问学者。

播音 | 张湛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洋子_vu

    哇,好惊喜,卡师亲自解读此书划重点,太棒了,正好再读一遍

    末日君再来 回复 @洋子_vu: 原来是友人啊

  • onwaye

    别有风格,重在内容,不必非得是主播,我觉得很好👍

  • James_sp

    这主播说话太让人没欲望听下去了,不适合当主播。理科的吧

    小子和先生 回复 @James_sp: 听一段时间后,就被内容吸引了。

  • 末日君再来

    听完了,感觉自己的世界又扩大了一大块儿

  • 啊薰_小山

    一开始听不顺口音,听了二十分钟后觉得好顺耳,很喜欢这期内容。

  • 嘻嘻喜喜口

    圈子里有关于这篇稿子的幕后花絮,大家记得去看哦~顺便给些反馈意见

    嘻嘻喜喜口 回复 @嘻嘻喜喜口: 在置顶帖~~~

  • Pandaaaaaaa

    我还是觉得应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然听着难受啊

  • 小C日记

    顺便复习下看过的纪录片《河西走廊》😁

  • wloveair

    主播不太专业啊,这声音还不如用电脑语音自动播放呢

  • 匆匆_ytu

    不敢相信啊,,外国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