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试听·第8集】“道家式”父母、老师和情人

【经典试听·第8集】“道家式”父母、老师和情人

00:00
13:15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一个新鲜而有趣的题目,是关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 )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与运用的。相信不少朋友听说过马斯洛,或者听说过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但很少有人知道马斯洛对老子思想的发挥和引申。


我最早注意马斯洛的学说是八十年代初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生建议我去参加他们的讨论会。他告诉我:“马斯洛是讲道家的,你应该去听一听。”当时我没有时间,二十几年以后到了香港香港教书时,终于有机会比较系统地搜索和浏览马斯洛的著作。


马斯洛的社会心理学与道家有什么关系呢?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创造了许多“道家式(Taoistic)”的概念,如道家式科学、道家式客观性、道家式的倾听、道家式接受性、道家式的父母、道家式的教授、道家式的朋友、道家式的情人等等。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道家式”科学。与道家式科学相对的是传统的科学,也就是实验科学,马斯洛称之为 “控制性科学”(controlling science),这种科学的本性就是倾向于干预、切入、积极安排、甚至扰乱研究对象。


比如,你要研究黑猩猩,就要把黑猩猩从原始森林捉来,把他们关进特别设计的实验室,给它们特定的食物,监测他们的活动,测量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如脑电图,心电图之类,化验它们的排泄物,再设计一些实验,观察它们的反应和表现。这就是控制性的实验科学的方法。


在控制性科学中,科学家在观察对象的时候排除了个人的愿望、害怕和希望,同时也排除了上帝有目的的愿望和设计。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使得现代科学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控制性科学的成就只限于对非人类的对象或事物进行的研究。这种客观性和超脱的态度对低等生物的研究或许也还有效,但是越是高级生物,研究就越有困难。比如,研究猴子,一个喜欢猴子的人会比一个不喜欢猴子的人研究得得更彻底,得到更真、更准的发现,也更是更客观和真实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研究者不是去控制和改变猴子的生活条件,而是让猴子在本来的情况下继续生活。反而能得到关于猴子的更真实的知识。


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爱与尊重,在研究过程中秉持不干预、不控制、不操纵、不改造的原则,来观察、注视、聆听和默想,从而获得研究结论,这就是马斯洛所提倡的道家式科学和道家式客观性。


最能体现马斯洛的道家式科学的一个实例大概是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JaneGoodall)。她曾用三十年的时间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研究黑猩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和传统的动物学家不同,古道尔和黑猩猩一起生活,给他们起了不同的名字,和它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她甚至还曾在一个黑猩猩的族群里获得了一个最低的地位。正是通过这种不干预不控制的研究方法,她得以近距离观察黑猩猩的真实生活,获得了很多颠覆性的发现。


比如她发现,黑猩猩如果想要去吃白蚁,它们会先找来树枝,然后将树枝的树叶去掉,变成一根棍儿,然后把它插到白蚁洞中,吊出许多白蚂蚁作食物。另外她还发现了黑猩猩会有组织地猎取小型的猴类作为食物。这些发现推翻了科学界长期相信的两个结论:一个是只有人类才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另一个是黑猩猩是素食类。可以说,这些发现是古道尔突破了传统的客观性原则的结果,也是马斯洛所说的道家式客观性的成就。


在道家式科学的基础上,马斯洛进一步发展出了道家式的倾听、道家式接受性、道家式的父母、道家式的情人,其要点都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基于对对方的爱与尊重,不干涉、不干预、不控制、不操纵、不改造、以及注视、聆听、默想等等。比如道家式的父母,应该是注意,聆听,观察不操纵,不控制,不强迫,不把父母的意志、偏好、信仰强加于子女。道家式的情人,应该是欣赏,关注,观察,分享,不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愿望去改变对方,不要求对方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工作和休息,简单说就是不强加于对方,无条件的接受对方。


有趣的是,一个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作我的研究助理时提醒我说,其实马斯洛对道家没有很多接触和了解,他更熟悉基督教,而且还有佛教法师的朋友,这个助理担心这对我的研究不利。其实没有任何问题。第一,我们要尊重事实,承认事实,完全不需要说马斯洛多么熟悉道家。第二,这让我们思考,既然马斯洛更熟悉基督教和佛教,他为什么不从基督教或佛教中找一个字来表达他的新思想、新概念呢?很简单,因为找不到。他想来想去,发现只有“道家式”这个字才可以比较全面地表达他的更加人文主义的科学的理念。这说明道家思想中的确有一种任何其他宗教、哲学理论中都没有的独特的智慧。


虽然马斯洛用了许多“道家式”的概念,但是他从来没有解释他所理解的道家的确切内容。事实上,我发现他似乎从来没有直接引用过《道德经》中的任何一句话,甚至连自然、无为这样的术语都没有引用过。他在两本书的参考书目中都列了同一本老子的英译本,这本《老子》可能是他的道家知识的主要来源。


不过,在我看来,他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是大体准确的,而他对道家概念的运用之广、之灵活更是令人惊叹。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他所说的道家式概念抓住了老子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理论,这个理论大致可以表述为无为。无为的概念比较复杂,以后我们会专门讨论,简单地说就是不干涉百姓,万物,从而达到自然的原则,实现自然的和谐。而自然的一个意思就是非强制,非压迫,非勉强的。这和马斯洛所说的“基于爱与尊重的不干涉、不干预、不控制、不操纵、不改造、以及注视、聆听、默想等等”是一致的。而所谓的爱与尊重”、“注视、聆听、默想”,又是与我们之前讲过的,老子三宝的第一宝——慈,是一致的,指的是老子对万物的关切和不求对等回报的爱。所以说,马斯洛的“道家式”的说法是符合老子思想的基本精神的。


虽然马斯洛重点讲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但他同时将“道家式”的概念推广到了教授、父母、朋友、情人,可见他的关怀与老子一样是有广泛性的。


马斯洛的“道家式”概念的基础是对人性的信任与尊重,这一点与老子思想也有一致性。他说:你要了解关于鸭子的知识,就应该去问鸭子如何如何,而不是去告诉鸭子如何如何。同樣,我們應該這樣對待孩子,作为老师和父母,不是一味教育孩子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学会观察和倾听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因为儿童自身拥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驱动力,因此老师和父母应该充分地去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不是施加权威和控制。马斯洛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在任何情況下我都可以肯定地說:健康的人不喜欢被控制。”他还说过,健康的人喜欢感到自由,并且确实是自由的。


而在《道德经》里,老子同样说圣人要无欲、无事、好静、无为,从而让百姓能够自生、自化、自均、自富,这些都是让百姓自己实现理想的目标和状态,也就相当于让百姓得到某种自由。这一点和马斯洛对人性的信任和尊重是一致的,尽管老子不可能提出自由的概念。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今天的课后问题是马斯洛的一系列道家式的概念对于我们学习道德经是否有些启发呢?可能有哪些启示呢?如果你是某一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是一个老师、或家长,或情人,你会尝试按照道家式的原则去做事待人吗?


欢迎大家在课程的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和问题,我将在本周的答疑课上为大家解答。也欢迎大家将今天的知识卡片分享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的学习。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华然

    教授你好,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所以听到教授说马斯洛不控制的主张很有触动。确实如果能引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对于教师来说是事半功倍的,这是当今教育的主流思想,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面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对电子产品比较痴迷的或已经下成学习惰性的学生,我们不去控制他形成新的习惯。那样子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请教授指点迷津。

    0子期 回复 @王华然: 基于对学生长远的好来决定如何做,形式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更好的支持学生的成长。当然需要老师有智慧来区分什么是真的好

  • 刘丑2

    马斯洛的老式相处方式是自然吗?与老子道法自然不谋而合,还是受老子思想影响?

    刘笑敢 回复 @刘丑2: 他只能想到用道家式科学(Daoistic science )的说法来表达他的新观念,说明他的想法和老子思想有相通之处。

  • 拾贝人_u1

    这集的例子懂了,以前硬理解的以柔克刚,上善若水等都能通透,柔不是弱,只是不违,不执,不彰,不控制等。

    刘笑敢 回复 @拾贝人_u1:

  • 行者仁也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刘笑敢 回复 @行者仁也:

  • 秋苇_a8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自己也一直在学习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我以为,无为而治大部分时候都属于理想状态。无为而有所为,才是为了以后孩子的自觉,自立。不为无为而无为。虽然老子强调处下流,不争,但遇到现实的竞争环境,人难免急躁而有欲求,这恰恰也是当下环境学习古代哲人思想的意义吧。于浮世中给自己一处清凉。大家学习道德经,也不可能说是无所为。宗旨还是任自然吧,不去想目的,忽视目的,才能专注,做的好。

    秋苇_a8 回复 @0子期: 说的好

  • 幸福安康666666

    1、是否有启发?有那些?有 ,放空的心态。能学多少是多少,不以自己的观念去听课。2、道家式父母、情人,更能发展人的天性,而获得快乐与自由,底线是不伤害别人,自身也需安全。说个故事,我小时候好吃,竟问妈妈,等我成家后,有好东西舍不得给她吃,她会生气吗?她笑着回我,不生气。她并不懂道家,却用她的宽容与慈爱让她的宝宝感受到尊重。这是我记忆深处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也让我学会对人性的理解与信任。

  • 荟恩

    如果存在前世今生 我相信马斯洛 一定是曾经某一生或者某几生 研读过道德经 感恩刘教授 讲的太好太好了 尤其是 道家式的 各种社会关系

    刘笑敢 回复 @荟恩:

  • 拾贝人_u1

    听了这集很受启发,如提壶灌顶,豁然开朗,有种释然,的确照亮曲折人生,感叹感恩老祖宗的文化,也感谢刘老师的讲解,虽然以前读过老子,理解还很片面,甚至不对,《道德经》再读再学,收获都是积极的东西,如果是消极的,是没读到正确的解读,是可叹的。

    刘笑敢 回复 @拾贝人_u1: 再接再厉,共同提高。

  • 白玛若巴

    《道家式》的父母,应该是值得现今父母参考的模式。

    刘笑敢 回复 @白玛若巴:

  • 刘丑2

    我好像有点理解您的开篇词:悯怀天下万物……

    刘笑敢 回复 @刘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