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福柯《规训与惩罚》上:不再施行凌迟处死意味着什么?

44.1福柯《规训与惩罚》上:不再施行凌迟处死意味着什么?

00:00
18:42

《规训与惩罚》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杨远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福柯《规训与惩罚》上:不再施行凌迟处死意味着什么?


一.       引子


以下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你的不适。


未成年人请在家长的陪同下收听:

 


1757年3月2日,达米安因为阴谋刺杀国王,而被判处死刑。他被送到格列夫广场。那里搭起了行刑台。


烧红的铁钳撕开了他的胸膛和四肢上的肉。硫磺烧焦了他拿过弑君凶器的手。然后,融化的铅水、沸腾的松香、蜡和硫磺浇入了撕裂的伤口。他随后被四马分尸,最后焚尸扬灰。


另一份报纸的报道更为详细:他被肢解为4部分,这个刑罚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马匹不习惯硬拽,所以用6匹马代替了4匹马。但是,仍然不成功。


于是人们鞭打马匹,以便拉断他的大腿,撕裂肌肉,扯断关节……


现场的监视官员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硫磺点燃了,但是火焰微弱,只是轻微地烧伤了手的表皮。


这个犯人达米安不断地抬起头来,看看自己的身。他每受一下刑,都要嚎叫:宽恕我把,上帝,宽恕我吧,老天爷!声音仿佛出自地狱,尽管疼痛无比,他仍不时地昂起头,看着自己的身体。


马匹拉扯了好几次,但只是拉断了他的关节。刑吏于是增加了两匹马。结果马匹也挺不住了,其中一匹马倒在地上。


最后,刽子手拿出匕首,直接切割他的身体。终于马匹一用力,拖断了他的腿和手臂。四肢被拖断后,神父们过来要和他说话。


刽子手告诉他们,他已经死了。但是人们看见他还在动,下颚在活动,似乎是在说话。


按照敕令,一切都被化为灰烬。焚烧肉块和躯干大约用了4个小时。


 

这段残酷的行刑记载,直接来自于20世纪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这个哲学家为什么要对如此残酷的刑罚感兴趣呢?


1757年,是中国的乾隆二十二年。福柯发现,在欧洲在随后的100年里,如此公开的、残酷的刑罚迅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秘密的、文明很多的刑罚。


换句话说,以往刑罚是一种公共的景观。但是到了19世纪,作为公共景观的刑罚在西方迅速消失了。


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非常残酷的刑罚,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凌迟。凌迟到了清末还在施行。那么,刑罚的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要来详细阅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福柯这个人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和里面的权力概念。


紧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福柯所说的“酷刑社会”是怎么变化为监狱社会的?


最后,我来着重介绍一下,福柯是如何来评价边沁设想的“环形监狱”的


二.       福柯其人


福柯有很多头衔,例如“20世纪法国的尼采”。也有人攻击他,说他是“讲台虚无主义者”和“新浪潮的诡辩家”。可是他自己却告诫世人:不要问我是谁。


福柯是一个谜团:他的写作和作品被人阅读、追捧和攻击;而他的私人生活却一直隐藏得很好。


1970年,福柯50岁不到就当选了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成为不朽之人。


如果大家看到过福柯的照片,一定印象深刻。他的大光头,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眼镜炯炯有神。他喜欢用双手修长的手指抱住脑袋。



1926年,福柯出生在法国普瓦蒂埃的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外科医生,母亲也是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们希望福柯成年后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医生在那个时代代表理性,治愈,健康,正常。


福柯后来被父母送到一所天主教的中学读书,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不过后来,福柯一直对自己的出生背景讳莫如深,不愿意谈及自己的父母。


但是福柯父母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福柯22岁曾经试图自杀,被迫去看了心理医生。自此之后,福柯也似乎对现代医学结下了。他写了不少书,都重点分析过现代医学的兴起:从《疯癫与文明》到《词与物》,再到《规训与惩罚》与《性经验史》——他是不是有点重口味!


1953,福柯偶然地读到尼采的《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他深深认同尼采的观点,认为学术毒害了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 福柯最终没有成为医生,却成为社会的解剖者,时代的诊断者。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福柯的同性恋身份。父母送他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个。


福柯后来在美国待了很久,首先在水牛城大学,后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福柯在旧金山的同性恋社群中染上了艾滋病,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病。


19846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勒贝蒂尔医院病逝,终年58岁。



福柯虽然并不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他毫无疑问是法国在萨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有自己独特的哲学风格。既不同于英美分析哲学那样琐碎,也不同于传统的大陆哲学那样沉重。


福柯的文笔很好,阅读起来很有乐趣,同时也不缺乏思想的深度。还创造了很多福柯特有的词汇,例如知识考古学、权力的谱系等等。之后被不同领域的人不断使用。虽然有人把福柯归入结构主义阵营,但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福柯说他自己的目标是写作“现在的历史”。但是,他对历史的关注,恰恰针对的是现代理性的崛起。他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分析和洞见是非常深刻的。


福柯要引导我们去追问现代社会的合理性!

 


三.       《规训与惩罚》


1975年,福柯出版了《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这是福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它的英语翻译叫做discipline and punish


discipline如果直译的话,就是纪律。但是中文译者为了表达福柯的意思,造了一个词,叫做规训


规训指一种现代特殊的权力技术。它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


福柯在此之前,已经出版了几本很有影响力的书:例如《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


但是,他依然把《规训与惩罚》叫做他的“第一部著作”。

 


《规训与惩罚》本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福柯向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社会是如何来控制人的?


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不再对人的生理肉体施行其权力,而是将权力逐渐转向了心理层面。


这里的“力”都是力量的力,而不是利益的利。


关于福柯的权力概念,是比较特殊的。这里不是指国家机器的政治权力,不是指立法、司法之类的权力。而是社会中的隐形权力,这种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的产物,而且和知识有密切的关联。


所以,有学者建议可以把福柯的权力叫做“微权力”micro-power。它虽然微小,但是无处不在。


福柯实际上在问另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个人真的独立吗?真的可以表达自己吗? 为此,福柯集中研究了现代社会的几个机构:


第一是学校;


第二是监狱;


第三就是医院。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提出一个观点: 现代监狱的发明,看似非常人性和人道,但意味另外一种权力的诞生。


18-19世纪法国监狱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废除酷刑和公开处决;但是,同时发展出一套规训和监视的手段。


在写规训和监视手段在医院、军营、学校都普遍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规训必须和知识一起发挥作用,即形成一个“权力-知识”联盟。


规训的目的是培养温顺和健康的人,同时使人在机构中得到一个固定的位置。


四.       从酷刑社会到监狱社会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开始,就分析了“酷刑社会”。


其实,福柯在他之前出版的一本著作《疯癫与文明》中,已经涉及到这个话题了。


在18世纪末的法国,很多刑罚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公开展示与肉体惩罚。肉体惩罚就是折磨。所以福柯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刑罚时代,它是要公开展示折磨的。


在法国历史上,它的背景往往是断头台或者绞刑台,统治则是核心的权力象征。折磨的程度有重有轻:轻的例如带上枷锁示众。较重一点的有,鞭挞、打火印等。


最重的就是今天课程开始介绍的对弑君犯的处罚。


那是非常残酷的,包括了:挖肉、烧灼、四马分尸、焚烧尸体等等。但是,福柯通过研究发现: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这种公开处罚和折磨,逐渐让位给一种完全不同的刑罚风格。在这种新的刑罚中,对肉体的惩罚和折磨逐渐减少,甚至到最后彻底消失。


拿破仑之后的法国,监禁着4万多名罪犯,这意味着,大概每600人中,就有一个被关在监狱里。而大型的监狱成为了一个城市中的景观。


福柯认为,监狱社会诞生了。


福柯通过分析认为,新的刑罚制度针对的不再是人的肉体,而是人的心灵。西方社会创造出了一套新的制度,通过控制人的观念,来驯服人的肉体。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启蒙运动提倡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性。但是启蒙运动之后的社会,却创造出了新的精神控制技术,它要比传统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厉。


福柯把这种控制机制叫做“自动的驯服”。这种自动的驯服出现在很多地方,例如学校、军营、工厂和医院。


我们接下去首先来看,福柯对监狱的分析。


五.       环形监狱


福柯认为,启蒙时代乌托邦最为典型的监控机构,就是监狱。他指出,古典时代的规训和现代的监视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它贯穿于19世纪早期和中期。


边沁在18世纪提出过一个概念:”环形监狱“panopticon): 福柯把这种建筑背后的思想叫做“全景敞视主义”。


从空间结构的设计来说,环形监狱即以一监视塔为圆心,四周修建环形监室;监室之间互相隔断,面向监视塔一面安装玻璃,外侧安有窗户,光线可从外侧贯通整个监禁室。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看守可以监视每一个格子里的禁闭者。然而因为逆光,禁闭者无法看到看守,也不知道看守是否正在看着他,同时也不能和左右禁闭者们交流。


囚徒时刻感觉到自己被监视,即便没有人监视他。 所以,福柯说,这些小的牢房好像很多小笼子、小舞台。


边沁这样设计监狱的目的是:这样就只需要很少的狱警,甚至不需要狱警就可以控制整个监狱了。


但是福柯却看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他在书中说:“不需要武器、肉体暴力和身体约束的监视系统。那里只有一道凝视的目光。那是一道监察的目光,在它的重压之下,每个人最终都将使之彻底内在化到自己的心中,以至于自己成了自己的监视者,每个人于是就这样越过并针对自己行使着这种监视。”
这也就是所谓的“自我管理”或者“自我管制”(Self goverance)。


不需要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社会已经将某种强制的力量内化到我们每个人心中了。


这就是福柯对现代权力的一个核心洞见。“他们走出了隐秘的地牢,却又走进了透明的牢房。”福柯认为边沁的全景监狱就是社会的一种普遍规训欲望的体现。


从19世纪开始,这种规训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精神病院、监狱、少年管教所,甚至医院也在进行着规训。一方面,这种规训区分和标记处一种二分法,例如癫狂和健全、危险和安全、正常和变态;另一方面,它要强制性地安排,他是谁,他必须在何处,如何认识他,以及如何对他进行监控等等。


福柯总结了规训的四种方式:


第一是,空间的分布。


第二是,活动的控制。


第三是,练习或者说操练。


第四是,力量的整合,也就是策略。


这样,社会就创造出来被驯服的肉体,这些人就是规训社会的原材料。


社会使得我们成为被注视的对象。例如,女性和儿童处在“男性注视”之中


 

福柯在这里揭示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或者说是差异:古代社会是一个公开的景观文明。而西方的现代文明则是不公开展示的监视文明。


现代社会的里没有公共的生活。一方面只有私人的个体,另一方面是国家。两者之间被一种隐秘的形式所控制着。


在这里,福柯和左翼思想家马尔库塞十分接近。但是和哈贝马斯却是背道而驰的。


在我们以后的课程里,我会来介绍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他对西方社会的公共性,还有很强的执念。


六.       结尾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了一下福柯这个人他是一个非常具有独创性的哲学家,是萨特之后,法国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最终死于艾滋病。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和里面的权力概念。


紧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福柯所说的“酷刑社会”?


最后,我来着重介绍了一下,福柯是如何来评价边沁所设想的“环形监狱”的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能不能感受到福柯所说的“微权力”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verschollene

    有一年考试时,开始实行无人监考,但领导在出其不意时又出现过几次。于是大家都老实了。后来学校开始装摄像头,说领导会不时检查监控画面,一旦出现违规的事情就会被记过,但不会被通告。这就是微权力的展现,后来自己读到福柯更为感触。上了大学后,更觉得自己拥有的是虚假的自由,辅导员,学分,实践,论文,当然还有很多体制中的无奈,所谓学习不过是为了符合校方给出的培养方案(福柯式规训的体现),大学不像是教育机构,而算是生产厂。这些郁老师作为大学老师也肯定有深刻体会。

    杨希yanglook5678 回复 @verschollene:

  • 杨希yanglook5678

    《孙子兵法.谋攻》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三国志.蜀志.马谡传》里的攻心为上,表面上是用来对付敌人的,慢慢就演化为了驭民之策。这使人不得不想起了《商君书》驭民五术,福柯提出的是第六术,前五术都不用了,用了一个新型变异版本,让自由要在束手束脚束心中通过高度的自律得以实现,使我不得开心颜……哈哈,安慰一下自己,避免偏执,也罢,也罢

    复旦郁喆隽 回复 @杨希yanglook5678: 让百姓自驭

  • 曹丹_te

    社会教化人的心灵,法律约束人的肉体。人一旦生出了批判性思考,就会慢慢获得自由意志。在这之前,我们可能都在教条一些道理和社会准则,虽然那时候的我们也许不自知,但却也能按准则自处。有人一辈子可以按这样的准则自处,于我而言,这样的人生意义不大,努力反思,提高见识和批判能力,是获取自由意志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增加了主体性的看法,代表了自由意志的表达,虽然这种看法依然称不上事物的本质,但自由意志在此刻,可能了。

    听友56949534 回复 @曹丹_te: 的确

  • 九点烟o

    房奴

  • 静默儿

    追问现代社会的合理性

  • 同步微信T

    听了很多有关于哲学的课程也看过几本哲学书。到目前为止仍然不知道为什么看哲学 学哲学,又有一种力量推你去接近有关于哲学的书。有一点就是慢慢褪去了学生时代老师和家长灌输的不可质疑的“道理”有意识的褪去之前知识和认知。

  • 无名无姓的人

    还好是书太可怖了

  • 西山二毛

    很有时代意义!

  • 杨飞飞飞

    很《发条橙》

  • Ray_32

    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