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基因
亲爱的朋友,您好!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诗,是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我们都会背的小诗。可是,您知道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首诗,很有可能不是李白的原作,是经过后人修改的。
被修改的《静夜思》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现存最早的李白诗集,是宋代的版本。所有宋代版本的李白诗集里的《静夜思》,都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到了五六百年之后的明代万历年间,才出现了我们今天读到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咱们想一想,宋代和明代,哪个离李白的时代更近?当然是宋代。离作者时间越近,信息失真的概率就越小。而且,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特意说过:明朝万历年间的人,就喜欢篡改古书!所以,宋代版本的《静夜思》,很有可能才是李白的原作。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一直背诵的是被改过的《静夜思》,感觉也很美啊!床前一片月光,如霜一般洁白,诗人不禁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明代版本的《静夜思》,并没有削弱李白原作的诗意,而且早已约定俗成,被大家所认可了。我们不必非得复原它不可。
床是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床是什么?现在有几种解释,您猜一猜哪一种是对的?A我们现在睡觉的床。B院子里水井的井台,或者井栏。C当时的胡床。D室内的坐具。您会选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专门研究古代物质文化的学者孙机先生,认为唐代的床,指的是一种摆放在室内的家具,主要功能,是让人坐在上面。从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绘画、壁画等图片看,那时的床,就像一个大的桌子,面板是长方形的,很宽大,但四个腿很短,是一种坐具。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床是胡床,是从西域骑马作战的游牧民族那儿传到中原的。我们知道唐代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很深。胡床就是马扎儿。也许李白的家里有马扎儿。但是我们想一想,说一片皎洁的月光照在马扎儿前……这画面儿不美,李白不会这样写诗的。所以,是月光照在室内的床前,如同地上洁白的霜雪,让李白仰望明月,思念故乡。
西看明月忆峨眉
明月,是李白的诗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而且变化多端。《静夜思》里的明月,是晶莹洁白,如水一般清澈。它还可以是宏伟壮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还有“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明月像小孩子一样调皮,不打招呼,就跳到房间里来了。当李白寂寞的时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又是他随时可以请过来举杯共饮的朋友。我们知道,李白自幼生长在四川,一生游历天下。家乡西川峨眉山上的一轮明月,是他心里的一个情结。“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中国人的望月思乡情结
明月,不但会触动李白的乡情,也会触发我们对家乡、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圆圆的满月象征团圆,弯弯的月亮会惹动我们的情思。两个人无论相隔天涯海角,都在同一片月色之下。明月似乎缩短了亲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提醒着亲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把明月和家乡、亲人联系起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基因。西方人看到月亮,是不会想起家乡的。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月亮是一位或者好几位女神,跟故乡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那么,我们中国人望月思乡、望月怀人这个情感基因是从什么时候得来的呢?保守一点儿说,最晚可以追溯到唐代。现在我们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习俗,就是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的。在李白之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就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句子,明月照耀的楼上的人,和同在一片月下的江湖游子,正在互相思念。开元名相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里的名句,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些文学积淀之后,才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静夜思》,是塑造我们望月思乡情结的许多首作品之一。只要有中国人在,这首小诗,就会永远传诵下去。
好,今天我们的诗词品读就到这儿,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太好听了😊必须支持
通俗易懂,儿子的每天晚上睡前必听节目!
品诗词,爱生活!讲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