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今天我们讲孟子的义利观。孟子这本书他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而且建立了一个对立面,这一点和《论语》味道很不一样。
一上来说什么呢?说孟子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就说老爷子,你从那么老远的地方来,能给我们出点什么主意,做点什么事,能对我们这梁国有利,这个话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自然,他是两国的国君,他当然首先要考虑梁国的利益。现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这么说,什么朋友敌人说国际上的事都是暂时的,而国家的利益是永久的,有这个说法。
孟子不赞成这种说法,孟子听到梁惠王问他能做些什么事,能有什么样的主意,对他的国家更有利,他立刻予以批判。孟子也够绝的,孟子回答说何必一上来就讲什么利益呢?还不如我们讲讲仁义,如果一个诸侯国家,君王说怎么样对我国家有利?大夫大官说“何以利吾家”干点什么事能对我们家有好处。老百姓又问“何以利吾身”怎么样对我个人对我自己有好处。这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下都在那眼睛盯着抢这点利益,这样的话这个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一下子他把重视利、盯着利、抢夺这个利说成是国家危险的根源,这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已经经历了天下大乱你争我抢,为了抢利益儿子可以杀爹,兄弟可以不和,丈夫可以杀妻子。这样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当中太多了,所以他说非常危险。
底下孟子讲的事例相当惊人,你想不到,他一个什么逻辑呢?他说一个一万辆战车的国家,那个时候很喜欢用战车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实力,尤其是武装力量。说一个能具备上万辆战车的国家,“弑其君者”,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头,有人起来要造反,要颠覆这个国家,要把君王杀掉,什么样的人才能杀掉君王呢?
你得有一千乘之家,你得你们家就有一千辆,你有十分之一的国力,否则你不可能去杀这个君王。正因为你的军力实力非常大了,你才有贪心,有野心,我要争夺国家的权利,你就会杀你的君王。他为什么要说一个“千乘之家”,意思是你不是一个大大的得利者,你不是一个大大的既得利益的拥有者,你不可能有在你的国家篡位的野心。
“千乘之国”,一个规模小得多的诸侯国家叫做邦国,“弑其君者”,能够杀掉国王篡位的必“百乘之家”,他得自己本宅本户,就有上百乘的战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他说这样的野心家在万乘之国,居然他占了千乘,他占国力的十分之一,在千乘之国,他居然占了百乘,也是占了国力的分之一。
他够发达的了,他得的利够多的了,你想想他一个人,占一个邦国的分之一的财力、物力、军力,这还了得。可是他得了这么多的利,他为什么还要有篡位的,有夺取王位的心?正因为得了这么多的利,他才有了野心,有了贪心,他才有了不臣之心。所以孟子说,一上来就谈利,大家都谈利有什么好处?
“苟为后义而先例,不夺不餍”,因为你把仁义道德、把义理放在了后边,为后义,而大家都谈利益,所以他也就产生了这种争夺和贪婪的这种思想。然后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如果不是大家都在那谈利,而是你先谈仁、谈仁爱,一个仁爱的人,他怎么会篡夺自己的亲人的权威,他怎么能不顾自己的亲属,不顾自己的父兄,不顾自己的父母?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这是一个讲道理讲原则,讲法度讲规律,这样的一个讲义的人,讲义的人他能忘了他的君王,他能够变成他的君王的对立面。“王亦曰仁义而已矣”我劝梁惠王您见了我、见了别人,您先讨论仁义,不要一见着就先问对我有什么利,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你那样讨论的结果,把大家的追求都集中到利益上去了,可不是好事,那样是会危险的。
让我们分析一下孟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跟我们现在的说法有很大的不同,很大的违背。因为我们现在讲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我们都是讲利益的,我们讲的利益是大公无私的利,是为了全体,为了视野广阔的利,不是自己的那点蝇头小利,眼皮子底下的那点利。这个说法不一样,名词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孟子所处的具体情况,他最痛恨的就是一个一个的君王、诸侯、大臣,乃至于所谓士,就是这些候补官员,这些读书人,他们一心一意地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由于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的恶性竞争,不惜用流血屠杀的手段,不惜用阴谋诡计的手段在那争权夺利。
所以孟子一上来给你一个当头棒喝,利益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你哪怕在一万乘战车的国家,你已经获得了一千乘了,你还可能篡位,你还可能弑其君,可能把自个的君王都给杀掉。你在一千乘的国家得到了一百乘的实力了,你呢仍然不满足,这是有可能的。
他这个话说的呀有一定的道理,就是你要是没有一个道德的底线,文明的底线,规则的底线,法度的底线,当时虽然法律也还没有那么详细的制定,但是起码有一个词叫法度,就是你做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是有一个标准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孟子强调这个义,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把它大概的总结一下。义就是指义理道德,义就是内涵,就是原则。比如当我们说含义的时候,就写这个义气的义,我们这里头讲这义主要不是讲义气,而是讲原则道理,价值。既是原则又是道理,又是价值,理就是道理,义就是逻辑。理就是法则,理就是对事物,对于外界,对社会的把握和理解,所以还要强调理。
尤其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叫义理、大原则、大道理。大原则,大道理,表面上看离你很远,不像那个利一下子你就得到了好处,但是你不符合这个大原则,大道理,你得了多少利早晚完蛋,历史上这样的事多了。譬如说有些得势的奸臣,有些得势的大太监,他当初的利简直是不得了,但是最后落一个满门抄斩家破人亡,这样的悲惨的命运,我们也在历史上看了不少,所以孟子他强调的是义理。
这个道就是把义和理哲学化,它成为道。道就是什么呢?道就是事物的根本的运动的趋势,就是事物的根源和归宿,道就是事物对它的最大的预见,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哲学的意义上来说,你做一件什么事符合不符合天道,就是它本身具有的比你的人的能力强大的多的这样一个不可逾越,不可改变的哲学的本体,哲学的法则,哲学的逻辑,这是道。
德,过去古人既是讲功能也是讲修养,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原则,道理,法度,哲学,修养,它的作用大于一时的得失。
那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就是原则道理和利发生矛盾的情况,比如说一个你不太熟悉的人,他非要给你送礼,你收到他的礼物,你觉得对你有利,对你们俩的关系也有利,但是又不太合乎大义,遇到这个事怎么处理好呢?让我们想一想。好,谢谢,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继续讲义的重要性与根本性,下次再见,谢谢。
【原文】
《孟子·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只追求利的人结果弑君。吕布就是典型。
好像小时候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
魏国,首都大梁(开封?),所以魏惠王又叫梁惠王。魏国叫梁国不合适。另,万乘读sheng
王老师幽默风趣,每天再忙也要听一听,希望春风化雨中得以熏陶和提升
天天都要听书~(*∩_∩*)~现在是1个专辑1个专辑听~这样连接得起来~之前是5个专辑5个专辑这样轮流听……( •̀∀•́ )~
忙得一周没来了,来补补课先
经典之作,为后人铺路。
一星期只能听一天,你猜为什么?感谢王老的讲解
规矩以德为先,利、权为后。 突然又想起了一句话“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梁惠王就是魏国魏惠王吧?
天行健正 回复 @c垂范天下: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魏国!定都在梁所以又叫梁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