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诗经 王风 黍离 》|知我知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

【精品】《诗经 王风 黍离 》|知我知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

00:00
20:26

      黍离

          ——诗经 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也叫黍子,糜子,俗称黄米。子实去壳,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米糕。

(2)离离:形容草木茂盛。如“离离原上草”即是此意。

(3)稷:稷具体指哪一种农作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说,“稷,粟也。”有的说,“稷,今人谓之高粱。”在古代,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称为“百谷之长”,因此,“稷”引申为五谷之神。古代帝王、诸侯都很重视祭祀土神和谷神,土神称“社”,谷神称“稷”。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社稷大典,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社稷”就用来指称国家了。

(4)行迈:行走不止,远行。

(5)靡靡:迟迟之意,指行步迟缓。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定。

(8)谓:认为,以为。

(9)悠悠:长久,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种(国土沦丧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

(11)实:籽粒。

(12)噎:食物堵住食管,这里指哽咽。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王风”即王畿之风,古代称帝京四周千里为王畿之地。“王风”中的诗歌大多写于周平王东迁之后,诗中多离乱颓败之意。我们今天读的这首《黍离》是“王风”中的第一篇,清人方玉润称其为“凭吊诗中绝唱也”。


        “王风”本是王城之歌,为何列于诸侯,称之为国风呢?《诗经 郑笺》中说:“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王城,谓之东周,幽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列于周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


        周幽王昏聩无道,沉湎酒色,宠信奸佞,不问朝政。据《史记》记载,幽王为搏宠姬褒姒一笑,全然不顾群臣反对,屡次三番点燃用以边关告急的烽火台,戏耍诸侯。诸侯不明就里,集结兵力,马不停蹄地前来救援,却发现根本没有敌情。而褒姒看到他们狼狈惊慌的样子,笑得花枝乱颤。烽火戏诸侯,让周幽王失信于天下。被美人蒙蔽心智的幽王还欲立宠妃褒姒为后,其子为太子,于是他废嫡立庶,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姬宜臼与母申后逃亡申国,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恼怒,联合犬戎攻入都城镐京。幽王再点狼烟,已无人支援,被杀于骊山脚下。各诸侯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犬戎虽协助平王夺取王位,但也相当于引狼入室,为避犬戎之难,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王室内部矛盾重重,迫于无奈,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王畿之地不足千里,仅包括今河南洛阳、偃师一带,它无力自保,更无力驾驭诸侯。所以,“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其中,“风”是不同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朝的正声雅乐。所谓“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此时,名存实亡的周王朝地位等同于诸侯,“王风”虽是王城之歌,但已无“雅诗”之正,没有昔日威严华贵,尽是悲怆苍凉之气,其诗自然称“风”不称“雅”。


       《毛诗序》中说:“黍离,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王室东迁后,一位周朝大夫路过旧都镐京,见昔日宫殿楼宇,尽是断壁残垣,遍地是茂茂生生的糜子,他悲从中来,彷徨良久,不忍离去,于是写下此诗,以抒亡国之痛。


        那糜子长得多茂盛,那高粱生了苗儿。我在此地久久徘徊,内心摇惴不安。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内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别有所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你可知这般景象是谁造成的。

         那糜子长得多茂盛,那谷子抽了穗儿。我在此地久久徘徊,内心昏醉恍惚。了解我的人说我内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别有所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你可知这般景象是谁造成的。

        那糜子长得多茂盛,那谷子结了粒儿。我在此地久久徘徊,内心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内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别有所求。高高在上的苍天啊,你可知这般景象是谁造成的。


        这首诗共三章,只换六字,是《诗经》中非常典型的重章复沓的形式,一咏三叹,随着黍稷这一意象的变化,由“苗”到“穗”再到“实”,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由忧到痛再到悲。可谓是“情意绵绵,低回无限。”(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人国破家亡之痛即由眼前之景生发:茫茫田野上长满了黍稷。在诗歌中黍稷这两者常常连用。“黍”,也叫黍子,糜子,俗称黄米。子实去壳,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米糕。稷:稷具体指哪一种农作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说,“稷,粟也。”有的说,“稷,今人谓之高粱。”在古代,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被称为“百谷之长”,因此,“稷”引申为五谷之神。古代帝王、诸侯都很重视祭祀土神和谷神,土神称“社”,谷神称“稷”。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社稷大典,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社稷”就用来指称国家了。所以,诗人借助“黍稷”起兴,即有家国兴亡的感慨,而非个人忧思。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那长满茂盛禾黍的地方,曾经是繁华的都城,往昔巍峨的宫殿、熙攘的人群,荡然无存。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并非经历了几世几代,不过十数年而已,这种眼看着它王朝大厦倾颓,更让人心生难以遏制的悲怆。“彼”,那,是远指,回不去的故国和不再属于他的故土,让人悲痛却又无奈至极。

“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三字的变更,一方面在暗示时间的变化,无论人世如何变迁,黍稷依旧兀自生长,无悲无喜,越是茂盛,在诗人眼中就越是荒凉。另一方面,这三字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逐渐沉郁的心情。


       “行迈靡靡”“靡靡”是迟迟之意,这里指脚步迟缓。诗人步履沉重,踽踽独行,他的犹疑彷徨,正是内心痛楚的外在表现。诗人的心境又是如何呢?


       “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行迈”是行走不止。诗人的心境由“中心摇摇”到“中心如醉”再到“中心如噎”,悲伤程度逐渐加深。朱熹的《诗集传》中说:“摇摇,无定也”“穗,秀也。穗下垂,如心之醉”“噎,忧深不能喘息,如噎之然”“稷之实,犹心之噎”诗歌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悲情巧妙衔接,禾苗新出在风中摇曳,就好比诗人内心摇惴不安,高粱结穗,穗头弯垂,就好像一个人醉酒,神情恍惚,高粱结了籽粒,就好像喉管被谷物塞满,哽塞不通。诗句以黍稷起兴,再言心中悲愤,景与人与情,妙合无痕。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知道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内心悲恸,不了解我的人却说我是别有所图。周王迁都新城,你为何还在旧地徘徊不去,你是在找寻什么吗?还是有什么要求?


        朱熹说:此诗既叹时人莫识已意,又伤所以致此者果何人哉?追怨之深。诗人感叹时人浑然不觉王朝将颓,痛心国将不存,而今人却不自知,后人怕又要重蹈覆辙。


       周武王创立宗庙社稷,定都镐京,作为后世子孙理应誓死守护,如今却弃之不顾,奈何奈何?周朝子民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怎能不悲?那些当朝权贵为保性命家产,仓皇出逃,他们为远离兵灾庆幸不已,而诗人并非是苟且偷生之辈,他有一腔爱国热情,他眷恋故土,不堪承受亡国之痛,而在貌似平和的时局中,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东周王朝的末日,最早觉醒的人总是孤独的。这种悲伤不能自已,可有多少人能理解他呢?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人误解他、责怪他。于是,他只能仰首问天。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他仰天长叹,这种国土沦丧的凄凉景象,究竟是谁造成的?诗人最后号问苍天,将悲痛欲绝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黍离之悲”之所以被誉为“凭吊诗中绝唱”是因为这里有丧国之痛、生民之哀、故国之思、兴亡之叹,如此种种,又有无法挽回的时局,无人能懂的忧患,无处诉说的悲伤。


        千百年来,许多诗歌都以“黍离”来书写国土沦丧之痛。唐代诗人许浑的《金陵怀古》里写道:“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辛弃疾的《定风波》中写道:“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杜甫的《哀江头》被评为“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


        禾黍离离,是千古道不尽的悲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头邵翁

    感谢主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