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甄士隐之谜(上)

【4】甄士隐之谜(上)

00:00
10:58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说书人张十五,本期《红楼梦》话题,我们来说一说甄士隐的身份。


甄士隐是《红楼梦》重要的线索人物,寓意真事隐去。然而,真事只是“隐”去,并未“删”去,有关他的谜题,在《红楼梦》中自能寻觅到蛛丝马迹。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周汝昌先生以《中庸》里的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加以诠释。然而,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此处脂批将“耗费”的“费”字谐音作“废弃”的“废”。我认为,甄士隐其实是一名被革职的官员,即所谓“废员”。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甄士隐解注《好了歌》中的两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细读解注全文,在“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结语之前,绝大多数两两一组的句子,都是并列关系,形成“好”与“了”或“了”与“好”的鲜明对比。但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嫌弃官职小,导致遭受罪谴,身扛锁枷。这根本不是对“好”与“了”的解注,这是指明甄士隐身份,以及人物对照现实的最关键、最要紧之处!千千万万不要忽略!


更深入一步说,解注之中,绝大多数两两一组的句子,对人世间枯荣盛衰进行了普适性的描写,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一组的涵盖面显然大幅度缩水,浮现出一种独特性。


倘若说,这是甄士隐对自己过往的回顾,是否合理?如果依据甄士隐一生的际遇,对两句进行补齐:曾经当过官,曾经富贵过,曾经安享天伦之乐,如今女儿走失,贫病交攻,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这又是不是对“好”与“了”典型的解注?


故此,我抛出自己的观点:士隐做过官,但由于官职低微,为了向上爬,竟去攀附权贵,然而站错了队,致使被革职,以一“废员”身份退居乡里。


有了观点,更需有证据,我一一出示。


1、原文写甄家系“一家乡宦”,即表明士隐曾经做过官。原文记英莲走失后,士隐之妻“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治。”“孺人”在明清时,可指七品官员母亲、妻子的封号,这也隐约表明士隐的官阶。


2、士隐在中秋之夜资助贾雨村进京大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然而,假使雨村登第,或留京或外放,第二年重回旧地的概率其实很低;士隐跋涉千里,巴巴地去见他,这也流于唐突了。那么,“明冬再晤”四字,并非指两人实在的见面,而别有一种“索取”的意味在其中。那么,甄士隐想向贾雨村“索取”什么呢?


请注意,甄士隐特别提到“黄道之期”,建议贾雨村在十九日买舟西上。然而不料,雨村在第二天五鼓时分,即动身入京,并托葫芦庙和尚留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情节大有深意:甄欲贾走“黄道”,但贾连夜离去,为的是“黄道”“黑道”都不走,要取“事理”保持中立。这像不像政治站队的博弈?甄士隐那时虽是一介平民,但背后似乎矗立着一个朋党团体,他想举荐贾雨村这一“才干优长”(见第二回)的潜力股进入团体,为的是让自己重新在团体中获得重视,提升地位。


3、何以知道甄士隐在团体中并无地位?再看原文,中秋夜后第二天,士隐醒来,“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这句话很有意思。士隐为何要写“两封荐书”?如果在京真有关系密近的仕宦之家,何必多写一封?这竟是投一封荐书不见效果,要再投一封。由此可见,他在“神都”的名利场中已没有至好故旧了,亦即在团体里已被边缘化。同时,士隐已资助雨村五十两白银,这足以让他在京过得非常自在,何必去仕宦之家“寄足”呢?此处的“寄足”,其实是想通过一层关系保举雨村,反过来也说明士隐已没有直接向团体举荐的资格了,因为他已经犯法革职,被朝廷“废”了,被团体弃置了。


4、贾雨村连夜出走,使得甄士隐计划落空,原文点出“士隐听闻,也只得罢了”,这九个字平平淡淡,用后文印证,他当时及之后的心情,是非常失落甚至愤怒的。


也是《好了歌》解注的两句,“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前面是士隐自比,此处却是以士隐当时之眼看贾雨村。前文用娇杏的话说,雨村“这样褴褛”,正扣“破袄寒”三字。雨村第二年登第,士隐必然知悉,句中的“嫌”字,并非雨村不满官职,进士起步的品级都不可能高,而是士隐当时闻讯后,憎恶雨村凉薄,懊悔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解注的文字脉络看,只有从这两句下接“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才可谓顺畅。


从以上梳理的4点内容,加上“好了歌”解注,大可推断甄士隐的身份,他曾攀附权贵,进而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打击,被革职、枷号,以一介废员回乡,被原有朋党团体弃置、边缘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十五说书

    本期节目是深夜录的,不敢太大声,语速也较缓慢,请您调至1.25倍语速收听。抱歉。

  • 星星下的心语

    非常好

  • 正在输入_xpi

    好听,棒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