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生命中有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第2课

02.生命中有众妙之门|道德经第1章第2课

00:00
29:50

生命中有众妙之门|杨鹏讲道德经第1章第2课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我《道德经》八十一章课堂,今天讲第一章的第二课。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的第一课,我们讲了前四句,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讲人的语言能力有限,不能传达出永恒之道。永恒之道,超越在人的语言能力、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之外,人不能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意志去代替无限的天道。


第二个内容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世界有一个开始,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宇宙万物,是被创生出来的。


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先看第一句。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恒定保持“无欲”的状态,以观察天道之“妙”


 “妙”是什么意思?“妙”字甲骨文、金文皆缺,《六书通》中字形清楚,是一位乳房很大的女性,生育能力强的意思。“以观其妙”,就是观察天道无中生有的、奇妙的创生力量。


“无欲”,指处于“无欲”的状态,不借助感官功能。《吕氏春秋·贵生》中,提到“六欲”。“六欲”,指生死耳目鼻口。贪生怕死的欲望,以及由眼耳鼻口引发的欲望。“无欲”,没有感官欲望的状态,不用感官功能。


人的感官,只能感知已成之物,感知天地万物。天道之妙,天道的宏大的创生力量,天地万物之前的“无”的状态,不是感官能直接感知的。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针对的是“无,名万物之始”。万物之本源力量,呈现的是“无”的状态,这种“无”的状态,人只能用“无欲”这种方式去体会,以“无欲”观“无”。


这有另一层深意。宇宙特征,是无中生有,万物运行于虚空之中。虚空可称为“无”,天道以“无”的方式运行。


人的生命之中,也有同样结构。人的感官欲望的生灭,相当于人生命中的“万物”,同时人的生命之中,还有一种“虚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无”。唯有以自己内在之“无”,方能感知天道之“无”,才能感知“万物之始”。唯有以自己内在天道之流,才能通往天道之源。“无欲”,是超越感官的影响,进入自己内在之“无”的一种状态。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立于“无欲”的状态中,处于不受感官影响的状态中,以观察天道创始之妙,以观察天道发育万物之神妙。


“无欲”去观察天道之妙,而不是用感官去观察天道之妙,这说明一个问题,人在眼耳鼻口身之外,还有一个内在的无形的内观之眼。这个内观之眼是什么?某种程度上,《道德经》记录的是这个“内观之眼”所看到的世界的深层面。


“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恒定地运用感官欲望,以观察天道的表现,观察天道所设定的万物的边界。“徼”,指边界。无形的天道、创生的本体,是无形且无限的。有形的万物,是有边界的,是有限的。太阳巨大,仍然是有边界的、有限的。


人类的感官,按功能分类,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都是各有边界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人类感官,可以感知有形的万物,这就是“恒有欲,以观其所”。


凡被创生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特征就是边界。我们睁开眼睛,能看到天空、云彩、树、大地,是各有特征,各不一样的。我们的感官,能感知万物的差别、万物的边界。


这个世界的表相,就是存在与虚无。存在的万物,运行于虚无之中。虚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虚无中有创生的力量和法则,但这个创生的力量和法则超越在人类感官认识之上。感官可以感知和认识万物(恒有欲,以观其所),感官之外,还有“内在之眼”,可以认识虚无中创生的力量和法则(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重复一遍,宇宙分为两个世界,万物与虚无,有与无。个体生命也分为两个世界,身体感官世界与身体内无形的世界,有的世界与无的世界。外有有形的眼耳鼻舌身以观外物,内有无形的“眼耳鼻舌身“(我用“内观之眼”来代表)以观天道。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译注及评介》中,将本句断为:“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断法不妥。帛书甲本为:“[ ]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帛书乙本为:“故恒无欲也,[ ] [ ] [ ] [ ]。恒又(有)欲也,以观其所皦(徼)。”


帛书甲乙本的“无欲”、“有欲”后面皆有“也”字,不顾“也”字存在,硬要在“恒无”和“恒有”后断句,这是不尊重有帛书甲乙本存在的事实。


王弼本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仍然是把“无欲”、“有欲”断在一起。但因为王弼本删除了帛书甲乙本中的“也”字,给后人带来一些错觉,认为可以把“欲”字断到后面,成为“欲以观其妙”和“欲以观其徼”。帛书甲乙本比王弼本早四百多年,1973年帛书甲乙本发现后,仍然坚持要把“欲”字断到后句,这是不妥的。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两者同出”,就是两者一起出来。“异名”就是它们名称不一样,“同谓”就是不同名称指向同一个对象。


“两者”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道”和“万物”。“天道”是无形的,“天道”创生万物,“天道”又运行在万物之中,所以这两者是一起出来的,“两者同出”。

万物是“天道”能量的产物,所以万物统一在天道上。


我讲第一课时,引用《大一生水》。《大一生水》认为:“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创生天地万物的“大一”,藏于创世之“水”(道)中,运行于“时”(四时)中。造物创世的力量,运行于万物之中,运行于世界之中,造物者和被造物,天道与万物,是在一起的,是同时出来的。


为了解释“天道”和“万物”的关系,我先用水和各种水的表现形式来做一个比较。


彩虹是水,雪是水,冰是水,海是水,江是水,湖是水,露是水,雾是水,雨是水。大家看,这是水的不同表达形式,人类给予了它们不同的名称,但它们共同的基质是水,化学方程式是H2O。


水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样子,这种不同的样子被我们人类看到了,人类给予它们不同的名称,那么水、H2O和水的不同现象,江河、湖泊、水、冰、露、雨、 彩虹, 它们是不是“两者同出”但又“异名同谓”的


天道与万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江河、湖泊、水、冰、露、雨、 彩虹的关系。宇宙万物只是天道的不同表现形式,宇宙万物统一在天道上。天道与万物,是“两者同出”,但又“异名同谓”的。


水与冰,彩虹, 江河的关系就相当 于“道”和海,植物,动物,人类,石头,女人、河,鸟,天,地,猫,  王 ……这些宇宙万物,都是“天道”这种力量的表现和转换。 


天道创生万物并运于万物之中,和宇宙万物是不是一起出来的,是不是叫“两者同出”?它们是不是拥有不同的名称,却指向同一个本质,即“异名同谓”?这同一个本质是什么? 所有的名称背后的实质就是“天道”。虽然万物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但不同现象背后是同一个“道”在运行。这就是“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听起来很抽象,简化一点说,就是要看到万物的差异性和万物的统一性。统一性是本质,差异性是表相。天道的能量创生万物、藏于万物、运行万物,万物是天道的表现。万物有差异,天道无差异。统一的天道,生出千差万别的事物,可简称为“一道万物”“万物一道”


看到万物的差异性是容易的,用我们的感官就会发现万物的差异性。但要看到万物的共性,这就不能只用感官的能力,而是要用人类更深的认识思考能力,我称之为“内观之眼”


人类的哲学就是从发现万物的共性开始的,人类的理论思考,人类最深的科学思考,社会治理思考,都是从寻求万物的共性入手的。这是一种共性思维、终级思考。愈是进入统一性,愈是不会被纷纭复杂的差异性所迷惑,愈是能接近万物的共性之源。


大家可能会想,“一道万物”、“万物一道”,讲这些有什么意义吗?有啊。首先,这是真理的揭示。万事万物,本质上都是差异性和统一性结合在一起的,都有“一道万物”的特征。


不懂“一道万物”、万物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就理解不了这个世界。尤其是做不好管理工作。


人与人之间,就有共性和差异性。因为共性,所以人类的法律或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促进公平的竞争与合作。因为差异性,必须保护差异,不能什么都拉平,保护竞争与合作中出现的差异。


我们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时候,会发现孔子和老子不一样。老子是洞悉了万物的共性并以此共性为基础构建他的思想系统。孔子对万物的差别秩序有特殊体会,他以万物的差别秩序为基础,构建他的政治和伦理学思想。


他们两个人 ,一个站在万物共性的基础上,一个站在万物差别秩序的基础上。所以,与其说他们是矛盾的,不如说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不一样。他们两人是互补的。如果以老子思想为制度的原则,建立阴阳互动,平等竞争的制度,以孔子思想为层级差别的分配,尊重竞争中的优劣等级,就会产生出好的秩序。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统一的天道的能量,一部分是有差别的物质的形态,人类赋予不同物质表现形态以不同的名称,但不要忘了运行在万物中的天道的力量与秩序。名称不同,本质同一。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通常解为“玄妙”。“《说文解字》注为幽远。


玄”字的金文,如同一个8字符,像数学上的无限符号或宗教上的永恒符号。


《六书通》引有二十多个“玄”字字形。这些字形大体分为三类,一类像一位双乳女性,突出女阴形状。一类形状像双乳(与妙字乳形相同)。一类形状类似男女生殖器交合。总之,与玄妙的生殖相关。大家可看下图。




《道德经》第六章,就把“玄”字与母性生殖联系在一起:“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牝”,指母畜、雌性。源源如深谷的神,永恒不灭,可称为玄深之母性。这玄深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


从男女结合生孩子,看到天地相合以生万物,看到阴阳相合以生天地,看到神秘的力量创生阴阳,再看到终级的创生之门、创生之源,体会到宇宙之中最神奇最玄妙的本源,生的力量流出的本源。


这个创生之本源,就是众妙之门,万物创生之门,造物之源泉。


“众妙之门”,从这个门中,创生力量涌出,万物诞生,这就是众妙之门。我们解释过,“妙”字原义,是双乳挺拔的女性,有生育哺育能力的女性。


《道德经》中,将宇宙万物之本源,称为“母”、“母亲”,天地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我们讲了两课,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了。《道德经》第一章,最后落在“众妙之门”上。这是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有一个开始,来自一个“众妙之门”,创生造物之门。有一个造物的力量,创造的力量,使天地得以诞生,使万物得以出现。这个创生的本源力量,是无形的,超越在人类语言之上,超越在人类感官认识之上,超越在人类的能力之上。


万物千差万别,但有同一本源。认识这个本源力量,感恩这个本源力量,顺应这个本源力量,沟通这个本源力量,就走上生命强盛之路,这是人应有的生命之路,就是国家良好治理之路,就是国家富强和谐之路。


我们再复习一遍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贺昊轩2021

    无生出有,我们连生万物之始都认识不到,何况后面还有一个无呢,所以丢掉自己的骄傲,不断保证谦卑去学习这才是正确之道,丢掉自己那一点自卑,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师讲的深入浅出,看了老师的道德经解读,被老师智慧折服

    杨鹏新国学 回复 @贺昊轩2021: 感谢

  • 1325368nrnz

    讲得深入浅出,太有水平了!简明又详细,听和读都是一种难以流露的喜悦和获得!!!

  • 东北偏北927

    太啰嗦了,一句话说好多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