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后母戊鼎:重量比得过一辆小汽车

05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后母戊鼎:重量比得过一辆小汽车

00:00
20: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刘钰婷,今天我想和你聊的这件文物,不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甚至还是有着“镇国之宝”美誉的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


翻开历史书,你一定对一件文物不陌生,它在书中被反复提到过,名字叫做司母戊方鼎,但是2011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第一次给它改了名字,变成了后母戊鼎。那么后母戊鼎为什么会改名呢?我先从它的出身开始说。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食器,相当于我们今天做饭的锅,在远古时期,鼎是由陶烧制的,由釜、灶、和支脚组成,下面可以点火,里面烧水煮菜,在商周甚至秦汉时期,我们吃的菜都是煮的,宋朝开始用油炒菜。


商代是青铜冶炼技术发展的快速时期,这时候已经出现青铜鼎,并且青铜鼎在商代中晚期发展到了高峰,鼎在这个时候,就不再是简单的食物器具了,上层社会贵族开始用它来烹饪肉食,祭祀天地和祖先。使用者的地位和权力越大,使用鼎的规格和数量就越高,鼎在这个时候,就升级成为了宗庙重器,代表了至高王权。


后母戊鼎就是在这个时期铸造的。它加上鼎身上耳的高度有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鼎腹内壁铸刻有铭文,从左上到右下,类似“司母戊”,下面的母戊二字,和现在的汉字差距很大,最上面的司字,最好识别,但是偏偏就是这个最容易辨认的字,却引起了后母戊鼎长达近70年的命名争论。


后母戊鼎和它的铭文


你可能会问了,一个最简单的字,怎么就能让那么多研究专家争论不休呢?其实在商代,文字的书写和我们现在不同,不是书写方向顺序的不同,也不是笔画顺序的不同,而是文字方向上存在不同。


商代文字并不像我们现代字这样左右固定,正反固定,那个时期的文字是正反通用的,司字,反过来写就是后字,就和一页纸的正反两面一样,而且不知道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商代人在书写的时候还喜欢正反并用,在现存的一块甲骨上就有一段话同时刻着正反两个司。换句话说,就是司后两个字混淆使用了。


司母戊鼎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最初报导上的释读为“后妻戊”,但是很快就被推翻,正式为它定名的人是郭沫若先生,他认为铭文上的文字读“司”,不是“后”。


他认为“司”可以同义为祭祀,“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这个解释是行得通的。因为“戊”是商王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妇妌死后的庙号,所以这件大鼎应该是二位王铸造来怀念和追悼母亲的。


但是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另一派支持读“后”的专家却越来越多,并同样提出了几个可靠理论:


第一,商代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语法上都不采用动宾词语,祭祀是动词,母亲是宾语,“司母”这样的说法不符合当时文字用法;


第二,妇妌生前做过商王武丁的后妃,在夏商时期,“后”这个字代表的身份十分尊贵,比如我们熟知的成语“皇天后土”,将天与地比作皇与后,表达的都是最高等级的敬语,所以“后母戊”,更应该翻译为“尊敬的母亲戊”;


第三,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里发掘出了后母辛鼎,我们把后母戊鼎和后母辛鼎对比后,发现后者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都与后母戊鼎一致,而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所以由此断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


后母戊鼎的形制雄伟,鼎身呈正方形,口沿很重,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了鼎身四面的中央是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都有纹饰。鼎身四面,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的纹饰,四面交接处装饰的都是扉棱,也就是一条凸出的条状装饰。


扉棱之上为牛首,扉棱之下为饕餮。鼎耳的外侧装饰有鱼纹,外廓还有两只猛虎相对,虎口还含有一个人头。鼎足装饰的玹纹之上还有狰狞的兽面。



鼎耳


鼎身之上,有两种动物纹饰最为奇特:一种是虎纹,一种是饕餮纹。虎纹采用了平雕的手法,两只猛虎的虎口中间含有一人头。这种纹饰被称为“虎食人”,在商周时期的器物上比较常见。


对此,研究专家们有不同的几种解读。一些专家认为,人头代表的人应该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的将头伸入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世人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应该是源于虎能吞噬恶害之鬼的传说,借以驱凶避害。


另外一种奇异的动物纹饰为饕餮纹,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奇异类动物纹饰,饕餮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是人们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传说中的怪兽,十分贪吃,可以一口气吞下一头牛。


商周时期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总的特征是:双目凝视,巨口獠牙,额上有对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对锋利的爪子。用在纹饰的时候,有的是直接表现其头部,有的是在兽面的两旁各有一段蜿蜒对称的躯体,有的则由其他装饰来陪衬。



纹饰


这种纹饰盛行于商的晚期以及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时期就仅仅只作为器物足部的陪衬,战国以后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饕餮纹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母戊鼎细节图


可是商代的青铜鼎众多,为什么后母戊鼎能成为国之重器呢?后母戊鼎之所以能够成为国之重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重量,准确测量后,后母戊鼎的重量达到了832.84公斤,这相当于15个成年人或1辆小汽车的重量,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铸造这件800多公斤的青铜器,所需金属原料至少在1000公斤以上,而且必须有巨大的熔炉,铜水浇铸成型时也会存在先期浇筑冷却凝固的问题。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制造这样一件器物,也非易事,那么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这个鼎是如何铸造的呢?


多数专家们认为,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需要用八块外范,鼎足则用三块外范。外范就是铸造的时候贴在模具外的泥片,把熔好的铜水浇铸在外范和内范制作的磨具中,等成型后打开外范,挖空内范,鼎身就铸造好了。


鼎的支脚是空心的,上面的耳也是空心的。鼎身先铸好后,底部朝上,足部再与鼎身合铸在一起,耳也是单独铸造的。这种方法被称为“分铸法”。据测算,这件大鼎需要同时用一百多个坩埚溶化铜液,近千人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浇铸。


这一方面当然充分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规模的宏大以及青铜冶铸水平的高超,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要问,在生产力水平并不算高的三千多年前,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铸造这样一件“超级工程”呢?这还要回到器物所处的时代中来说。


殷商时期,商王不断的开疆拓土,发动一场战争动辄就是成千上万人,从今天考古发现中我们能够看到战争的频繁与残酷。而在国家的运行与管理中,还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与战争相提并论的,那就是祭祀。


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上天的能给他们以方向上的指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很多事情都需要占卜,祭祀这种向上天表示崇敬和祈求的活动,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国之大事”。 


根据文献的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夏王朝用各诸侯国贡献的铜铸造了九个威武雄壮的大鼎,鼎上铸有全国九州的山川名物。从此,九鼎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拥有了天下。


因此古代贵族用鼎就有了严格规定,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簋和鼎一样也是一种饮食器具,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普通的士则用三鼎二簋或者一鼎,这种制度被称为列鼎制度。


商周时期是鼎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宗庙重器,也是王权的象征。这也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商王朝要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完成铸造后母戊鼎这个超级工程。


这是饱含敬畏与尊崇,献给天地神袛和祖先的器物,也是统治阶级的身份标识物,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就能感受到它的尊贵与不凡,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后母戊鼎细节图


后母戊鼎的铸造过程相当复杂,它的出土和修缮过程,也同样经历了复杂的历程与磨难。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武官村,1939年3月的一天晚上,武官村的一位青年在村子的野地里探宝。当他把探杆钻到10多米深时,突然感觉碰到了硬的金属物品,拔出钻头后发现探杆头上带有铜锈,立即回村找到自己的堂兄吴培文商量。


当晚,他们找了十几个村民,趁着夜色动工挖掘。当时的河南安阳被侵华日军占领,为了防止走漏风声被日本人发现,挖到天亮的时候,他们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他们连续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这件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铜鼎拉回家后,吴培文将它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夺走,他们决定应将大鼎卖给古玩商肖寅卿,肖寅卿专程从北平来到安阳看大鼎,肖寅卿看后出价20万大洋,20万大洋在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2000万元人民币。


为了运输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肖寅卿要求吴培文将鼎切割成10块。吴培文按着肖寅卿的要求买来锯条进行切割。这尊鼎特别结实,锯条都断了也没切割成,他们又试图用锤砸,在切割大鼎和砸大鼎的过程中,吴培文的内心十分不安和愧疚,他决定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让这尊大鼎逃过粉身碎骨的命运。


吴培文重新将鼎埋在地下。这时的日本人也得到了消息,前后几次派军队包围吴家的院子进行搜索,但并无所获。吴培文深知日本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埋藏好了大鼎之后,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吴培文一走就是10年。在第7个年头时也就是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获悉了藏鼎的准确位置后,将鼎挖出放在了县政府,后来一位国民党军官将鼎运到南京,当作寿礼送给蒋介石,存放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企图将鼎运到台湾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尊鼎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吴培文回到老家安居。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人设法找到吴培文了解挖掘大鼎的经过,作为后母戊鼎的发掘见证人,吴培文开始被外界熟知。


一尊大鼎改变了吴培文一生的命运,既让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如今,吴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岁的生命路程,于2006年12月16日辞世。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如今,后母戊鼎静静伫立在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展厅中,它无言自威,展现着曾经的辉煌、强大,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好了,关于后母戊鼎的讲述就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欢迎你来国家博物馆亲眼看看这件走过了几千年岁月的国宝。


我是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刘钰婷,我在国博等你,感谢你的收听。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essica_7T

    到底是国博的讲员,表达能力比有些地方台的播音员还要好👍🏻

  • 芦苇小筑

    “大夫五鼎四簋”,这里的“大夫”读音是“da(第四声)fu(第一声)”。

  • 海晏_魔塔

    图文并茂,讲的真好!赞!

  • 陈卓荣

    如果大家想听熊猫日记 大家互

  • madswing

    怎么没有南京博物馆的啊

  • 闻香识心

    文档在哪里?喜马拉雅菜单很不友好!

  • 哦呵呵崔九堂

    这个真的 从小一直教科书上是说司母戊的。也不曾标注说其实有另外的说法。要不是听这段解说,我都不知道改成后母戊了。

  • 路易吉_马力欧

    有河森堡吗?

    空山有玉 回复 @路易吉_马力欧: 我也以为国博的是河森堡讲解,但是国博讲解是女声~

  • 传绮

    想看视频

  • 1366602jqgy

    我每次都要上网查一下,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