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佛如何看待种姓制度

05. 佛如何看待种姓制度

00:00
20:22


本期关键词 


1、种姓制度:以统治阶级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


2、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源于婆罗门教,最早称瓦尔那制度。“瓦尔那”是肤色的意思,颜色的意思。“种姓”,是后来的西方殖民者用来称呼瓦尔那制度的一个词。


3、种姓四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沙门思潮:在佛陀,佛教以前,沙门这个词早就出现。这是一股非常庞杂的,然而也是强大的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而佛陀就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佛教也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是钱文忠。今天开始讲第五讲,第五讲主要的内容讲什么呢?我想还是要为大家好好的讲一讲,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的朋友会问,在前面的第四讲里,你不是已经提到过种姓制度了吗?那么在这一讲里为什么还要强调呢?是的,在上一讲里我确实提到了种姓制度,但是由于种姓制度和古代印度,乃至当今印度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和佛陀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所以呢,我还是打算在这一讲里,好好为大家讲一讲种姓制度。


佛陀本人以及他所创立的佛教,对种姓制度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学术界还有所争论,用最简单的话讲,佛教从他的学说和逻辑上来讲,肯定是不赞成种姓制度的。因为佛教倡导众生平等,无有分别。那么它肯定是反对这种强调阶级分化,强调等级制度的。但是佛陀本人对种姓制度的态度,却是很微妙的,这我们在后面会讲到。


无论如何,佛陀本人的诞生,以及佛教形成,都是基于种姓制度,这样一个古代印度的社会文化土壤和氛围的。我们知道种姓制度是曾经在印度,今天的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而其中又以印度最为严重。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级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什么叫内婚制群体呢?也就是这个种姓,只能和这个种姓婚配。这个种姓跟其他种姓的婚配,尽管说不是不可能,但是会很麻烦。这种内婚制群体就是,各种姓,依照地区的不同,又划分成很多次种姓,下一级的。而这些次种姓内部,在依据所居的这种聚落或者社区的不同,分成很多更次一级的种姓。那么这样就层层相扣,从而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所以种姓制度涵盖了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古代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且和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人际关系等息息相关。


我们完全可以说,种姓制度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它最初,我们前面提到过,是随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而它的本意看来并不是要划分阶级和人的高低贵贱,起初只不过是要确保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同时也保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和人群。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种姓制度经历了许多调整,并且在后来被固定僵化,从而成为阶级森严的体系。很多人批评这种制度,将它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 瘤。当然这都是比较近现代的事情了。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种姓制度,它的法律地位就被正式废除。各种种姓分类和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的印度社会的运作中和生活上,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种姓制度依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不能理解印度,或者说根本不能理解古代的印度。


种姓制度源于婆罗门教,我们提到过他最早称瓦尔那制度。瓦尔那是肤色的意思,颜色的意思。“种姓”,是后来的西方殖民者用来称呼瓦尔那制度的一个词。种姓制度,现在大家都知道种姓制度,大家不大提瓦尔那制度,那么我们也就随俗用种姓制度这个词。


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印度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梨俱吠陀》它里面有 “原人歌”我们也提到过,它说呢,原人,就原来的原啊,就是最初的那个人,他的嘴生出了婆罗门,他的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他的大腿生出了吠舍,他的脚伸出了首陀罗。所以这一制度将人分成四个等级,也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个不能开玩笑的。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拥有享受奉献的权利,他主管教育。那教育的主要受众是谁呢?是刹帝利,也就是第二等级。垄断文化教育,并且对很多事情他有最终解释权,甚至包括农时季节,什么时候应该种什么,什么时候应该收割,应该怎么样庆祝,应该怎么样祭祀?他都有解释权。更不必说,对宗教话语有它的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是婆罗门思想的接受者。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管政治军事,同时要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在政治上并没有特权,而他们的责任是什么呢?以布施和纳税这样的形式来供养前面两个等级,来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的主要职业是商业。


第四个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当然也就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主要做什么呢?伺候前面的种姓吃饭,为他们做饭,充当他们的仆佣和工匠。这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这个量非常大。当然这个种姓以外还延伸出很多分支,这我们不展开。


同时在这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根本就是被排除在种姓以外的人,连四大种姓都列不进。那么这个就是贱民,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这个受歧视是最厉害的。这些不可接触者和贱民,很多是由罪犯、战俘以及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组成。你如果要跨种姓成婚,很有可能就要成为贱民。他们的后代很有可能就是贱民,而他们的身份世代相传,不能受教育,甚至不允许穿鞋,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只能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在当时人的眼里,把这些工作视为卑贱,比如清理垃圾,比如从事丧葬业。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


那么另外四个种姓的人,也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严禁触碰到贱民的身体。不光是贱民的身体碰不得,连贱民走过的足迹,他的脚印都要被清理抚平。甚至,比如影子,另外四个种姓人的身影,都不可以和贱民的身影交叠,这样的话,会受到污染。


贱民毫无社会地位,因此在古代印度,如果贱民不小心撞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经常会遭受殴打,甚至被杀害。在当代印度,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而在古代印度,这些动手杀害贱民的人,甚至不必负起任何的法律责任。大家想想,这就是印度古代。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种姓制度,来介绍这种制度是如何把人分成几等。


种姓制度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洁净与不洁,还有这么一套观念。洁净和不洁,又可以分,比如说不洁分为两种,分为暂时性的不洁和永久性的不洁,它是一套非常繁琐的分类体系。


古代印度的法典《摩奴法典》,它规范有12种不洁之物,等等,这个规定非常之繁琐。甚至,这种不洁的关系,还延伸到器物之间。就是,不仅是说这件事比那件事更不洁,或者这个人比那个人更不洁,而还延伸到器物当中。我们今天听着觉得匪夷所思,比如金子比银子洁净,而银子又比青铜洁净,青铜又比黄铜洁净,而所有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大家想想,这个是非常复杂的。


那么,洁净这个观念和不洁这个观念,就渗透到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亲人死亡的时候,核心家庭的成员就被视作最为不洁,所以要守最长的丧期。你看这是个例子,比如因为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包括当今印度偶尔还会发生的就是寡妇必须殉夫,为夫殉葬。如果她们处在生理期,女性都有生理期,那么按照古代印度的这种观念就被视作不洁。按照规定,这个期间她还不可殉夫,必须等到生理期结束以后四天,并且经过沐浴,才可以自焚殉夫。这个就是大家都感到非常残忍的一种风俗。这非常非常麻烦。


如果经常性地接触到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接触死者的尸体,比如为产妇洗涤衣物。那么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从事这个职业,你就是永久的不洁,那么这些人就无法摆脱不洁的命运,所以他们和他们的亲人就必须被长期隔离于社会之外,以防他们污染其他人。


反之,婆罗门就必须保持高度的洁净,才能维护它神圣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婆罗门就创造出许多规定和礼仪,来确保自己的洁净。但是有趣的是,这些礼仪和规定,一定离不开别人的协助,对不对?咱们说句话,脏活差活总得有人干,你婆罗门不干总得有人干,对吧?所以就延伸出各种处理不洁事物的种姓。这些从事不洁工作的种姓,他的存在却保证了婆罗门的洁净。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非常让人啼笑皆非的一种状况?


在种姓制度下的古代印度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比如一般人,婆罗门吃的东西当然是好东西,对吧?所以婆罗门教徒只可吃婆罗门的食物,因为这是高级的食物嘛。还有和他自己同一种姓的人的食物,比如刹帝利可以吃婆罗门的食物,也可以吃其他刹帝利的食物。吠舍可以吃婆罗门的食物,也可以吃其他吠舍的食物。在进食前要专门洗澡,素食的和戒酒的人比食肉的地位高。


大家看看,这很有意思,我们后面会提到佛陀本身并不是吃素的。佛陀本身在典籍当中有食肉的记载,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佛教里边吃素的地位确实越来越高。这是有非常悠久和深远的传统的。这些传统,甚至比佛教要古老。


婆罗门种姓不可离婚,寡妇也不可再婚。婆罗门只可分居,只有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可以再婚。一般种姓的妇女,可以再婚,但是以第一次婚姻最认真。之后再婚,但是不太光彩。高种姓的妇女不可以嫁给低种姓的男子。而另一方面,第一种姓的女子就受到很强烈的鼓励,要去嫁给高种姓的男子,以提高自己在种姓当中的地位。所以女方家庭在婚姻当中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嫁妆。这个我们知道,在今天印度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所以我们知道,种姓制度是一个庞杂的,非常复杂的,一个带有信仰色彩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古代印度的社会和文化。同时,它自身又是古代印度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历史的流变当中也不断发生着演变。


在古代印度,针对这样一种制度,以及他在社会上导致的种种后果,发生的种种影响。有些学说支持它,比如婆罗门教,但是有些学说很早就开始反对这种制度,这一股思潮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我们把它称为“沙门思潮”。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沙门”这个字,是佛教的专用语,不是这样。在佛陀以前,在佛教以前,沙门这个词早就出现。这是一股非常庞杂的,然而也是强大的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而佛陀就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佛教也深受这些思潮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用整整一讲时间,为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


这一讲就为大家讲到这里。我是钱文忠,我在喜马拉雅等着您,谢谢!


我思我悟 

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遭到反对长达2000多年的种姓制度,今天依然在印度能存在?


欢迎加入佛学兴趣爱好交流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即可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0306354

    我买过本专辑了 为什么还不能正常听

    钱文忠 回复 @听友80306354: 小助手:请用购买账号登录进行收听。

  • 小云妮儿

    钱教授与佛有缘,前世也是修行之人哟,今生又种福田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ljonecn 回复 @小云妮儿: 钱文忠教授功德无量!

  • 娜娜_4yy

    讲得好,来得好

  • 若莲府第

    讲得好,配文字更好。

    听友130907942 回复 @若莲府第: 人一

  • 英语教师迎春接福冯艺

    本讲讲的不够彻底,没有突出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的主要联系。

    英语教师迎春接福冯艺 回复 @陈舒媛10: 推荐您阅读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 上善若水_4qe

    现在依旧种姓制度思想深刻,还是说明印度文明已经严重的退后,并且已经落后。

    阿部宽 回复 @上善若水_4qe: 你想多了,不是什么文明的倒退。是利益关系导致的,所有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因为权利和利益关系导致的,如果他们的利益分配,享受的权利一样的话谁管自己是哪个种姓呢。不过是借教派来洗脑其他底下人民的利器罢了

  • 存理灭欲

    反对了两年多年,说明种姓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这么长的时间下来,已经深刻的印在印度人的思想文化中。现代思想(民主,平等,自由)很难彻底冲淡这种意识形态,所以在今天的印度依然存在。很难不代表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信制度应该会慢慢淡化出印度人民的思想文化当中。

    cy92夏RocketBunny 回复 @存理灭欲: 淡化预计还要2000多年

  • 埙音蔚蓝

    很好听,但是我听不懂,虽然不懂,但是还是听的津津有味……哈哈哈我是个奇葩

    三木之印 回复 @埙音蔚蓝: 咪兔

  • 岁月静好_yqu

    讲的好,配文字更能理解深刻,配文字点一百个👍赞,我是一边听钱教授磁性的声音,一边看文字,更能融会贯通,对佛教有了更深层次理解,感恩钱教授的付出与奉献,花的钱就是值!太值得收听!感恩

  • lewis6666

    喜马拉雅也这么恶心买过会员了,还得再买。套路多啊!